青春期教育
愛、尊重,都是家庭教育提到的高頻詞。作為抽象的概念,或許我們可以用“邊界”將其具象化,因為不管是愛還是尊重,都建立在清晰的邊界上,如親子邊界、夫妻邊界。
周末,初中生小 A 覺得自己學習狀態不好,打算先玩會電子游戲放松一下,休息好后再學習。媽媽看到孩子在玩手機,非常焦慮,在孩子房門外不停徘徊,終于忍不住質問:“你不抓緊時間學習,作業能寫得完嗎?”即使小A告訴媽媽自己已安排好學習計劃,但媽媽仍不放心,隔幾分鐘就過來催促一下,終于孩子情緒爆發,上演了母子大戰。
這是典型的親子關系邊界不清造成親子沖突的案例。用叛逆和隔離來對抗父母的越界行為,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現象。
親子邊界的重要性
很多父母穿過邊界線入侵孩子的心理和空間領地,理由是“不去提醒孩子總覺得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職責”。但事實上,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我們越控制效果越差,結果不僅破壞親子關系,還破壞了孩子的自驅力。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似乎很少有父母承認自己愛的方式不對。如果能真正認知到突破邊界對孩子的傷害,那么父母的越界行為可能會減少很多。
1
邊界是孩子自我分化為獨立個體的需要
個體從其依賴的成長環境中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過程,叫自我分化,其核心是孩子和父母之間不斷進行情感分離。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稱,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
問題家庭里的父母與孩子自我分化的能力通常比較低,父母一般表現為在情感上難以與孩子主動進行分離,因而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情感發展,造成孩子過分依賴或反抗。只有父母與孩子各司其職,不再糾纏于關系的卷入融合,才能從共生關系中分離開來,擁有真實的自我。
2
邊界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防護線
國內外大量研究肯定了安全感對心理發展的影響,如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理論,將安全感視為生理需求外最基本的需求,并將“有充分的安全感”列為心理健康的第一條標準。當孩子慢慢完善自我功能,形成獨立人格,其需要的安全感來源由從父母那里獲取慢慢轉到從空間環境獲取,而親子關系邊界能很好地為孩子營造一個穩定且有秩序的私人場域。
心理邊界是心理活動的一條防線,父母和孩子在防線兩邊的各自領域中均處于穩定的心理狀態,此時孩子感到環境是有序的、自己是安全的,不會因被人入侵而焦慮、恐懼。因此父母不隨意進入青春期孩子的私人空間——臥室、不隨意干涉青春期孩子的學習計劃,都可以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3
邊界隨親子控制不同階段而動態變化
發展心理學將親子控制分為三個階段:0~6歲是父母控制階段,孩子大部分選擇都由父母決定;6~12 歲是共同控制階段,父母負責監督指導,孩子自己作出大部分選擇;12歲以后是孩子控制階段,孩子自身相關的大多數選擇應該讓孩子自己作出。因此親子邊界是一條動態防線,在親子控制的不同階段,邊界也會不同。
父母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像小時候那么聽話了,可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還停滯在早期的父母控制階段,沒有根據孩子的成長需要調整親子邊界。
親子邊界所面臨的挑戰是孩子對親子關系邊界的需求與父母跨越親子關系邊界需求之間的對抗,而社會的發展、孩子安全感來源的變化以及父母的認知問題都加劇了這種對抗。
如何建立親子邊界
1
課題分離
親子邊界的建立,可借鑒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要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梢灾苯硬捎谩澳撤N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來判斷是我的或是他的課題。如果結果同時對兩個人都有影響時,就要看這件事由誰去做,誰做就是誰的課題。
所以,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宜學習的環境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課題分離本質上是在區分我無法改變的和我能改變的事,并由此建立人際邊界。那些我無法改變的事情,不是我的課題,而我能改變的事情,才是我的課題。我的課題就要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別人的課題不能妄加干涉。父母和孩子各自做好課題分離,才有健康的親子關系。
當然,對他人的同理心和恰當的共情,同樣也是我的課題。父母在不過度入侵青春期孩子生活的同時,要視需要為孩子提供幫助和情感支持。如孩子向父母抱怨“學習太累了 ”,父母不能冷眼旁觀:“學習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對你自己的未來負責?!贝藭r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同樣是父母的課題,父母可以嘗試抱抱孩子,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當孩子不再有對抗情緒,才會思考接下來怎么解決問題。
2
陪伴支持
經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也不知他們躲在房間里做什么。當信息不對稱時,父母就想要跨過邊界來滿足自己了解孩子的需求。倘若建立一個溝通機制,如每周的家庭會談,讓孩子主動向家長袒露自己的生活經歷、想法,就有助于遏制家長想跨越紅線的傾向。在交談過程中,父母還可以根據孩子抗拒討論某些問題,來確定孩子的邊界。
父母在陪伴孩子時,要傳遞這樣的理念,即我的“領地”他人無權侵犯,他人的“主權”我也要尊重。這對孩子的情緒認知發展和社會適應至關重要,能幫助孩子發展起獨立健康的自我認識,學會為自己負責、學會尊重他人。
然而,生活中仍不時上演因邊界沖突引發的親子大戰。沖突帶來負面情緒,沖突也可以是一次再生,因為在沖突之中,邊界會亮起紅燈并提醒彼此什么是可以接納的范圍。如果雙方能及時進行積極溝通,那么沖突的結果可以達到新的自我認識,并實現關系的深入發展。
3
共同成長
如果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那么,作為一大一小兩棵獨立的樹,父母如何去搖動孩子?答案是:與孩子共同成長,尤其是心理上的共同成長。孩子的問題,大多是家庭問題的替罪羊,比如高度焦慮的媽媽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通常會越界加強對孩子的控制,從而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
大部分的父母都愿意為了孩子改變。除了在認知方面主動學習各種養育知識,父母可以把握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機會,再次養育自己,解決在自己青春期未解決的問題,因為這可能是影響成年后情緒和行為的根本原因。
當出現親子沖突或因孩子現狀而焦慮時,父母可以嘗試寫“思維自檢日記”來獲得成長。日記大致包括以下內容:誘發事件,即產生不好情緒的情境;自動思維,即當時的情緒、感受和想法;審視自動思維,找到其中困擾自己、并不真實的扭曲認知,這些認知往往是早年形成的;替代想法,用合理的且現在的自己愿意相信的想法來替代扭曲的認知。長期堅持這種“留有痕跡”的思維自檢,父母將會慢慢找到并解決自己青春期未解決的問題,與孩子共同成長。
文章來源:《家庭教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