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的事,近期討論的較多。盡管改革方案多種多樣,但大家在一些基本問題上還是有若干共識的。終歸一句話:當前的農村狀況不理想,必須調整和改善。
要改革,必須先弄清楚當前農村的主要問題之所在。中國很大,各地情況不一,如果列舉農村的具體問題,會有萬千條,而且這些問題在某一地方是問題,在另一地方可能是成功的故事。所以必須進行理論的抽象。普遍談的是“三農問題”其實是并沒有理順的一團麻絲。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任何社會化行為都可抽象為兩個問題:公平問題和效率問題。我們不妨先從這兩個方面來對當前農村問題進行一下簡單的梳理。
一、 當前我國農業效率整體偏低。
效率的主要地判定是成本與收益比。目前農村,生產成本和生活成本都高,而且還有進一步長增高的趨勢。從生產成本來看,第一產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投入普遍高,包括土地經營性投入(地租),生產工具投入(農業機械與畜力)、生產消耗性投入(種子、化肥、農藥)和勞動力成本都偏高。而農產品初次交易價格卻偏低,這使得種地無錢賺,甚至虧本。目前農村中地的普遍是中老年人和婦女,青壯年普遍外出打工。盡管農民工干的是最臟最累的活,拿的是比較低的工資,但還是遠比在農村種地強。近年來,國家鼓勵資本下鄉,但是下鄉的資本真正投入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不多,因為這種投入不會帶來高的資本利潤,弄不好反而虧本。資本不會學雷鋒。
外出打工的朋友可能發現,近年留在農村的家人(父母妻子)花錢越來越多,這是全國普遍現象。農村的生活成本在急劇升高,并呈上升趨勢。不光下鄉的工業品比城市貴,就是附近產的農產品也比城里賣得貴。為什么?一是交通運費成本貴,農村交通狀況普遍較差(即使有村村通水泥路,還是不解決問題),二是勞動力成本高(做生意也是要勞動力投入的),三是市場規模小(在城市一天可以賣
二、 農村不公平現象比城市嚴重
首先是土地占有上不公平。一是土地地區差異很大。一畝三分地是全國平均數,實際上,有的地方人均土地好幾畝,有的地主人均幾分地,甚至不到一分地。二是鄉村內部承包地不均,土地承包到戶已經超30年,個別地方超了35年,人口分布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鄉村調整過承包地,有的沒有作過調整,造成一些家庭人多地少,另一些家庭人少地多,有些35歲以下的村民沒有承包地。其次,土地權益分配不公,近年來征地引發的矛盾很多,并不是農民擔心失地后無法生存,主要是重地補償款過少或分配不公。地價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時間和地理環境的改變而發生價格變化,這些權益的不公平分配,引起農民相當的反感。再次,宅基地的安排不公平不合理。國家為了保護耕地,禁止耕地建房,而“未利用集體土地”主要是荒山、灘頭、水邊,洼地、山腳等自然環境惡劣,不適合人居的地點。集體又缺乏統一的、科學的規劃。農民了為找一塊適合居住的宅基地各顯神通。結果造成農房分散,不利于管理,對環境破壞很嚴重。最后是各種惠農利益分布不公平。如國家給的種糧補貼、育林補貼、建房補貼、低保、救災款、扶貧開發資金等,都存在嚴重的不公平分配現象。
三、 提高農業效率,促進農村公平
農村低效問題與不公平問題都是由當前的生產方式決定的。
勞動力狀況。30年前的農村,一方面,由于農民勞動能力的提高,經過集體化時期的鍛煉,農民農業生產能力提升,能以較少的勞動地完成土地的耕種,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富余。另一方面,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和組織紀律性在到了相當的高度,多數人能適應社會化機器大生產的需要,可以從事比簡單的種植業更復雜的勞動了,因此不再被困在農村,而是選擇外出打工。經過30多年的發展,留守農民逐漸老了,勞動經驗可能有提高,但體力精力不足,勞動效率降低。外出務工農民,已經習慣城市勞動,缺乏農業生產的直接經驗,返鄉從事農業生產必然低效。80后、90后農村青年外出打工更有比較優勢。可見,從勞動力因素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難以為繼。
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新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不久就提出了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所謂現代化,主要是以機械化、電氣化為標志的集約化大生產。生產工具是一個時代生產力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完成,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涌現出來,目前在此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已不相上下。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一旦大規模投入農業生產必然會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單產的同時,大大節約人力勞動。
土地集中的必要性。土地是農業的主要勞動對象。一般來說,只有適應勞動對象的技術條件與勞動力資源才能促進生產的發展。但作為農業生產對象的土地在我國現階段卻無法適應當前勞動力狀況、現代化勞動工具和先進農業技術參與生產的要求。我國現行土地的主要特點是兩個,一是農用地條塊分割嚴重,不適應現代化的機器大生產要求;二是宅基地與農用地交替分布,影響農業生產規劃和農業設施建設。因此必須先對土地進行集中與調整,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必須指出,集中土地不僅解決農業生產的效率問題,同時也解決生活效率的問題。在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們看到農村生活成本低效率,主要也是由過度的分散居住狀況引起的。試想一下,一個鄉鎮的農民全部居住在鄉鎮政府所在地的附近,農民的生活成本是不是要大大降低呢?即使是一個村的人集中居住也會節約不少的生活成本。分散居住時農民可以自己豬羊六畜,種點蔬菜降低了生活成本。這些事在集中居住時仍然是可以做的。新農村的集中居住不應以驅趕農民上樓為特征。農民可保留小洋房和吊腳樓,也可以保留縮小了規模的菜地和養殖場,但是應該把這些必須搬到城鎮附近,或者各村的功能規劃區。
解決了農業效率問題,公平問題也較好解決了。蛋糕做好了、做大了,分起蛋糕來就容易一些。
搬遷農民的利益保護。以土地為基礎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確立使我國農村改革相對于任何私有化社會都更容易。主要的問題是如何確保農民現在的合法的個人財產不在土地集中過程中受到損失(理論上也不應有人在此過程中得到不正當的利益)。首先是住房的保護,目前最好的辦法是異地重建,把不在居住區的農房,依原樣在居住區重建,費用由集體承擔。如果搬遷戶進城,可以作價補償。居住區內的房屋保持不變。其次是生活用地的保護。如前所述,為了降低生活成本,農民需要保留一定的自用菜地和養殖用地。這也可以采用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在相應功能區進行劃分的辦法,建議按常住人口(不是戶口)進行劃分。即在靠近居住區的外圍設一個種植功能區,再外圍設養殖功能區,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規劃。
集中土地的經營方式。土地集中后如何使用?法理上說,由當地居民集體決定。基本原則是功能區分化、生產集約化、效率最大化,功能區分化就是嚴格區分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耕地嚴格保護。無論是誰來經營,都不得擅自改變土地用途,耕作方式上要使用現代化機械和先進農業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力。
新農村的分配原則。土地集中后的新農村由于進行集約化經營,農民與土地本質上分離了,就農民個體而言失去了土地這種基本的生產資料,如果又沒有其他謀生手段,那么就會成為赤貧人士。怎么辦呢?由集體養起來,即集體必須保證在當地居住、不參與集體勞動、無其它生活來源的居民的基本生活。如果有“懶漢”,也要養起來。[數學]網友曾經提出集體經濟組織應該養“懶漢”,我很贊同。就是說,只要你不妨礙生產,不阻止土地集中和現代化大生產,那么你就應該被養起來(基本生活保障)。新農村的分配應該在公平的基礎上,按勞動分配。
概而言之,新農村,再集中,大生產,用能人、養懶漢,惠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