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著淚把《生命最后的讀書會》看完了。其實,我不舍得讀完這本書,我還想接著看這對母子對書的討論、看法以及智慧母親對人生的感悟。看到第600多頁的時候,我惴惴不安,書快終結了,這位偉大母親的生命也要終結了。我們如此不舍得她離開,可是終究是逃不過的宿命。
作者母親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神態平和,始終微笑,一生致力于去幫助別人,常去阿富汗等十分危險區域幫助難民,直到生命的最后時期,她還在為促進阿富汗建立圖書館而努力。因為她始終堅信:只有書籍讓人性會變得美好,也會促進人類努力讓家園變得更好。正是因為她孜孜不倦的努力,她一生結交了很多朋友,也讓所有和她接觸過的人敬重她、熱愛她,以她為榜樣。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選擇了和兒子共讀書。因為讀書,她和兒子有更多交流和了解的機會,通過書籍傳授她的智慧,也因為讀書,她平靜地度過了生命最后最難熬的病痛時光。
她的朋友如此評價她的一生:“瑪麗·安親身經歷過最艱險之事,對美好的事物卻依然深信不疑。”是啊,正是因為對美好的信仰,才能成為成長的力量。人這一生,都在成長。
其實,要是擱以前的我,是斷然不敢看這樣的書籍,因為單單是“癌癥”兩個字就讓我心有余悸,唯恐避之不及。我的爸爸死于肝癌,他從發現已經是四期了。從發現到去世總共一個月,一切還沒來得及,就畫上了句號。我的爺爺死于肺癌。他剛發現時還不敢確定是不是癌癥,后來去鄭州檢查說不是。全家都松了一口氣,爺爺更是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好像撿來的生命一樣。后來爺爺反復發高燒,確診了。因為年紀太大,無法化療,就選擇保守治療。看著爺爺被疾病折磨的痛不欲生,親人們除了護理好之外,別無他法。看這本《生命最后的讀書會》時,好多熟悉的字眼都會讓我回憶起爺爺最后的時光:高燒、無法睡眠、無法進食、呼吸困難。最終生命枯竭了,臨終時真的叫皮包骨頭。
下面這首詩,是那次爺爺因為受不了疼痛而選擇自殺被搶救過來后,我回去探望爺爺,離別后寫的詩:
緊緊握住你的手
趁著它,還有溫度
霧霾下的枯木
尚有逢春的期許
歲月下的遲暮
一去不返的,不歸路
緊緊握住,緊緊握住
趁他還有溫度
這一別
這一別
這一別
只有哽咽……
有朋友曾經問我:“為什么你現在這么平和?”我回答:“因為我在醫院照顧爸爸和爺爺時看到了什么叫生命的真正痛苦。”當病人呼吸都是痛時,當病人吃飯睡覺都是奢望時,我們健康的人還有什么非要去爭取的東西和過不去的心坎呢?
我現在后悔的就是在照顧爸爸和爺爺時,為什么沒同他們多說說話,為什么沒有控制好自己情緒,為什么選擇不知道該說什么的沉默呢?我多么羨慕這本書的作者,能和母親共讀最后的時光:安寧而幸福。
所幸,去年五月份,我加入一個讀書會。我們每周會共讀一本書,然后按自己所愿交作業,在群里我們會談生活的煩惱和情感的困惑。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從事不同職業,但因為都喜歡閱讀,我們有著共同的靈魂,有著讀書人常有的善良、坦誠和熱情,我們敞開心扉,我們惺惺相惜,我們會共讀好書,我們的靈魂從此不再孤單。
這次我們為紀念共讀群成立一周年,群主青羊推薦我們讀《生命最后的讀書會》,我們都從中學會了要去珍惜、去感恩、去身體力行的多幫助別人。這就是共讀帶給我們的意義,也是好書帶給我們的意義:讓自己變得更美好。
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享受,多少有點像運動一樣:你的熱心、知識和行動力都有關系。閱讀的快樂不在于人家告訴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靈得以舒展開來。你的想象力可以和作者的想象力一起飛翔,甚至超越他的。你的經驗和作者的比較起來,所得的結論可能一樣也可能不同,但了解了他的觀念就可以建立起你自己的觀念。書就像家庭中的成員一樣,彼此互相影響著,他們把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聯系了起來。不管你從哪里念起,你都是把自己集于某一思想領域之中,最后,你不但能認清其中的人物和天地,也尋回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