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婚書為復書式,由正書和別紙兩部分組成。正書用辭華美,大多是些程式化的虛文客套,表達對對方家庭的傾慕與求婚之意。別紙內容主要說明男女雙方的姓名、年齡、是否有過婚史、媒人的姓名等。男方向女方開具主婚者和應婚者的關系,欲向對方求娶何女,以及何人為媒等。女方接書應允后,亦以同樣格式回應。男方送給女方的叫通婚書,女方答復男方的叫答婚書。男方向女方送交通婚書時,有一套正規的儀式,只要女方接受了男方的通婚書,并回復答婚書,就表明雙方婚約已成,婚書便由兩家分別保存以做紀念與憑證②。晚唐則多用單體書,即將正書和別紙兩部分內容合二為一,比之復書式更加簡單明了,這里不再列舉。下面是一例載于唐代敦煌書儀的婚書范例: 通婚書
某頓首頓首:闊敘既久,傾囑良深(如未相識,即云久籍微猷,
末由展覿,傾慕之至,難以名言)時候,伏惟某位動止萬福,愿館舍
清休(如前人之妻,即不同用此語)。即此某蒙推免,展拜未由,但
增翹軫。謹奉狀不宣,謹狀。某郡姓名頓首頓首。
別紙
某白:弟幾男(或弟或侄任言之)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承賢弟
某女(或妹,侄女),令淑有聞,四德兼備,愿結高媛,謹因媒人某
某乙,敢以禮請。脫若不遣,聽嘉命。某白。
答婚書
某頓首頓首:久仰德風,竟闕披展(如先相識,即云求展既久,
傾慕良深)。忽辱榮問,慰沃逾增時候,伏惟某動止萬福,愿館舍請
休(如前人無妻,不要此語),即此某蒙推允,言敘末由,但增企深。
謹奉狀不宣,謹狀。某郡姓名頓首頓首。
別紙
某自第幾某女(或妹侄孫任言之)。年尚初笄,末闞禮則,承賢
第某男(或弟侄孫)未有伉儷,愿存姻好,愿托高援,謹回姻媒人某
氏,敢不敬從,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