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貌特征、展布規律和形成機理
作者:楊莉 來源:科學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43703-588166.html
我國學者早就認識到西高東低、梯級分布、形態多樣和山區廣大是四個顯著的中國地貌形態特征。經研究又揭示了中國地貌展布特征為:
①三道緯向“長城”(即天山-陰山、昆侖-秦嶺和南嶺等近等距分布的三個東西向山系);
②三帶瀕洋峻嶺(自東而西為:由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組成的島弧山系;由長白山地、膠遼丘陵和東南丘陵組成的沿海山地;以及由大興安嶺、太行山和雪峰山組成的內陸山脈,也保持一定間距);
③東西對稱山岳(與上述東部一系列NNE向山系相對應,西部出現了阿爾泰、祁連山等NWW向山系);
④巨大弧形山川(青藏高原諸山系向東形成一個突向東北的弧形,并控制著三江的弧形展布);
⑤大型橫向水系(在陰山、秦嶺和南嶺間自西向東流淌著黃河、長江和珠江水系);
⑥縱橫行列洼地(縱向洼地自東向西為: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等近海;松遼-華北一長江中下游等平原;以及呼倫貝爾草原-陜北-四川等盆地,橫向洼地有:準噶爾盆地、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松遼平原、鄂霍次克海;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阿拉善沙漠、陜北盆地、華北平原和日本海;以及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海)。事實表明,我國地形復雜又有規律地分布著。
中國地貌體系規律主要是:
①成群成帶出現(成帶性):無論山脈、盆地或平原都成群、成帶分布;
②山川定向縱橫(定向性):表現為定向縱橫的群山,以及受山脈控制的江河和水系;
③保持一定間隔(等距性):無論山脈和洼地都以一定間距重復出現;
④東、西鏡向對稱(對稱性):中國東部NNE向的山脈和洼地與西部NWW向的山脈和洼地有遙相對應之勢;
⑤正負地形相間(伴生性):上升的地形總是與下降的地形相間、相伴出現;
⑥重疊形成網絡(交織性):不同方向的正、負地形帶相互交織,彼此切割與干擾,形成我國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地貌景觀。
認識了地形的展布特征和規律,還不能明暸其成因。
地球內營力是一種“造形作用”,使地形出現顯著差異,形成高山和深谷、大陸和大洋。
地球外營力是一種“毀形作用”,使地形差異趨于消失,夷蝕高山、充填低谷,起著填平補齊的作用。地貌是地球內、外營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現在的地貌現象都是近代地殼運動所形成的。相輔相成、相依存在的高山與洼地、隆起與沉降是有內在成因聯系的地貌現象,被卷入一個龐大的地貌體系:是在統一的外力作用下形成的。過去往往簡單地認為高山與洼地分別是地殼垂直上升與下降的結果,但不能完滿解釋幾千千米窄長山系之何以形成,更難于說明成群成帶、相伴出現和定向、等距等諸多特征。
依據中國地貌特征和規律可以追溯中國地貌體系成因。東西向的山系及其間的洼地,是在南北向擠壓作用下形成的。當自北而南的水平擠壓不均衡時,就會產生扭動。
我國東部正是因為受到太平洋底的阻擋,便產生了反時針扭動,一系列NNE向山系和洼地得以形成。同樣道理,我國西部受到印度大陸的頑強阻抗,在順時針扭動作用下形成的NWW向山系;同時環繞堅硬的印度大陸發生順時針旋轉,便形成了我國西南巨大的反S形弧形山川。由于這種旋轉扭動作用非常強烈,并持續至今,于是鑄成了“世界屋脊”。實際我國地貌形成的力學過程更為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