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膽石癥驗方
膽囊炎與膽石癥多因膽石梗阻、膽汁滯留和細菌感染而引發病。膽石癥是指膽道有結石形成。本病包括在中醫學的“脅痛”、“腹痛”、“黃疸”等病癥中。本病多為肝氣郁結,脾失健運,濕熱蘊結與肝膽而引起。病在肝膽,但常影響于脾胃。膽囊炎常常有膽道蛔蟲或膽石癥引起,而膽石癥又多并發膽道感染,所以兩者常并發。
[臨床表現]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大便不調,倦怠,胃納減退,黃疸,并有明顯的右脅下脹痛,疼痛常突然發生在飽食后的晚上或清晨,由上腹部轉移到右上腹部。疼痛較劇,為持續性,呈間歇性加劇,可放射到右肩或右肩胛骨下角,同時有嘔吐,惡心,小便齒。炎癥加重時,可有寒戰高熱。
[辨癥施治]一般分為濕熱、氣滯、疝痛三種類型。
1、濕熱型
相當于急性膽囊炎或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一般有發熱怕冷,或只發熱不怕冷,右脅下及胃脘脹滿疼痛,口苦,胃口不好,甚則惡心嘔吐,小便赤,大便秘、色淡。屬熱性的,舌苔黃而偏干,舌尖質紅,脈浮滑或滑數;如果舌苔白膩,脈濡緩,胸滿,口不渴,則是濕痰內阻。
治法:疏利肝膽,清熱利濕。
處方:柴胡二錢 黃芩三錢 郁金三錢 車前子三錢 木香三錢 川軍三錢 茵陳六錢 半夏三錢 水煎服。 加減:熱盛,加龍膽草四錢、金銀花五錢、連翹四錢;痰濕盛,加蒼術三錢、陳皮二錢、厚樸二錢;熱邪傷陰,加生地四錢、元參三錢、鱉甲八錢、麥冬三錢、板藍根一兩;食欲不振,加山楂三錢、雞內金二錢;嘔吐,加竹茹三錢、黃連二錢;痛重,加川棟子三錢、延胡索三錢;鼻衄,加白茂根五錢、大小薊五錢、藕節五錢。
2、氣滯型
相當于慢性膽囊炎。一般無黃疸出現,其他一般癥狀也較輕,以右脅下隱痛及脘腹膨脹或痞悶為主癥。噯氣、嘔吐酸水,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脾虛濕滯的多舌苔白膩,脈濡細;如肝氣郁滯,口苦咽干,舌苔黃燥,舌質紅,脈弦數;如肝郁氣阻血結,脅下疼痛明顯,舌苔白或黃膩,舌邊可帶青紫色,脈弦滑而數。
治法:疏肝利膽,調氣和血。
處方:柴胡三錢 郁金三錢 黃芩二錢 枳殼三錢 木香三錢 川棟子三錢 香附四錢 茵陳五錢 水煎服。 加減:脾虛,加黨參三錢、山藥五錢、白術三錢;氣阻血結,加丹參五錢、桃仁三錢、紅花三錢;氣郁化火,加龍膽草三錢、大黃三錢。
3、疝痛型
相當于膽囊炎合并膽石癥或膽道蛔蟲癥。以右胸脅及胃脘刺痛為主癥,同時可伴有怕冷,輕度黃疸,四肢冰冷,吐涎沫,大便秘結或下痢,小便赤。如因膽石滯留時,膽囊腫大,易于觸及,局部肌肉不緊張,陣發性劇烈絞痛。舌苔白膩,脈弦緊。多發于夜間。
治法:疏肝、利膽、排石。
處方:柴胡三錢 郁金三錢 黃芩三錢 枳殼二錢 青皮二錢 川棟子三錢 延胡索三錢 茵陳五錢 生乳香三錢 生沒藥三錢 水煎服。 加減:膽道結石,加金錢草一兩、雞內金三錢。
[單方、驗方]
1、利膽丸:茵陳四兩 龍膽草三錢 郁金三兩 木香三兩 枳殼三錢 共為細末,加鮮豬膽汁或牛膽汁或羊膽汁一斤(先將膽汁熬濃到半斤),拌入藥面中,加適量蜂蜜為丸,每丸三錢重,早、晚各服一丸,一個月為一療程,停藥一周后再進行第二個療程。第二療程后,如癥狀消失或放射線攝片結石陰影消失者,即為痊愈。(適用于膽石癥)
2、膽道排石湯:金錢草一兩 茵陳五錢 郁金五錢 枳殼三錢 木香三錢 生軍二至三錢 水煎服,也可配制成丸藥,長期服用。(適用于發作期)
3、玉米花蕊一兩 水煎服,每日二次。
4、郁金粉二分 火硝粉三分 甘草末一分 白帆末一分六厘 滑石粉六分 共分為三包,一天分三次服下,可連服15~30天。(適用于膽石癥,孕婦忌服,小兒用量酌減)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