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史湘云來賈府探親,寶玉夸贊湘云會說話,黛玉就譏諷寶玉:他不會說話,他的金麒麟會說話。
黛玉的這句話說得非常突兀,拈酸味兒十足,很多讀者尤其是尚未得紅樓夢三味的讀者,很反感黛玉的這種做法。
確實如此。我們生活中碰到這種人,也未必就喜歡得起來。
但是,黛玉這個人物的表現需要我們換位思考,而不能單純從我們個人的好惡去理解這個角色。
現在有一句話被人常常掛在嘴上,“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雖不太恰切,但也可以形容此時黛玉的情況。
盡管說用換位思考,但沒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歷和閱歷,想換位思考也難。
近期一個換位思考難的典型例子,是電影《隱入塵煙》的部分觀眾對影片中生活描寫真實性的質疑。
02
黛玉忌憚金麒麟的部分原因,在本號《還原林黛玉的本來面目》中,有所涉及。主要觀點是黛玉受其初入賈府時寶玉行為的影響。
另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在第三十二回中有詳細描寫:
近日寶玉弄來的外傳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鴛鴦,或有鳳凰,或玉環金珮,或鮫帕鸞絳,皆由小物而遂終身。今忽見寶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風流佳事來。
這些都是導致黛玉關注金麒麟的因素。
同樣,黛玉忌憚寶釵的金項圈,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金玉良姻”的傳說。這一點,第三十二回亦有涉及:
所嘆者,你既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為知己,則又何必有金玉之論哉;既有金玉之論,亦該你我有之,則又何必來一寶釵哉!
有金項圈和金玉良姻在前,外傳野史、才子佳人故事于后,黛玉想對金麒麟不關注也不可得。
03
然而,黛玉冷不丁地冒出那句“金麒麟會說話”,也確實突兀了些。
事實上,小說后面對黛玉的這句話,又作了呼應。
要相信紅樓夢“有言必應”的情節設計,任何似乎無法理解的情節,在紅樓夢中都能夠找到呼應的內容。
除非這部分內容在八十回之外。
04
寶玉的金麒麟被翠縷撿到時,湘云和翠縷正經過薔薇花架。這一個情節呼應了前后兩個故事情節。
我們都還記得,端午節前寶玉因癡醉齡官劃薔挨了雨淋,跑回怡紅院,金麒麟就在寶玉跑的時候丟在薔薇花架附近。
因為下雨,金麒麟必然蒙上一層泥土,一時不容易被人察覺,沒有被人撿走。只有過了幾天,表面的土去掉后,才能讓翠縷看到“金晃晃”的。
這個描寫非常符合生活實際。這是前面的故事。
05
后面的故事,則是寶玉問襲人金麒麟收到哪里了,這個故事也使得翠縷撿到金麒麟更符合邏輯。
寶玉想把自己得的金麒麟給史湘云看,卻找不到了,問襲人。襲人回答是“你天天帶在身上”,也就是說,自清虛觀回來后,這只金麒麟就一直由寶玉自己貼身保管。
所以,寶玉在薔薇架附近丟失金麒麟是非常合理的。
正因為寶玉天天帶在身上,黛玉自然會注意到,自然對寶玉佩戴金麒麟起了疑心。
這就是黛玉諷刺寶玉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06
了解這些情況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黛玉,她忌憚金麒麟、諷刺寶玉就順理成章,不再那么讓人感覺突兀、感覺討厭了。
我們曾經說過,紅樓夢的寫作技巧之一,就是將一個故事拆分成若干部分,放到不同情節中去寫。
如果我們能夠將這若干部分串聯起來,就可以得到故事情節的全貌;如果不能全部串聯起來,或者會出現認知偏差、形成錯誤判斷,或者就會產生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讀紅樓夢,真的需要前前后后、反反復復地去看、去聯系,才能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