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最出名估計就是褒姒了,這個有嫦娥之姿、志玲之態的女子,終結了一個王朝,留下千年的故事。
一
褒斜道的故事,恐怕是蜀道中最多的了,原因就是褒斜道見于歷史記載比較早。
遠在殷商末年,武王伐紂,漢中及蜀地(嚴格地說,漢中當時就是蜀地)的人都吆喝著一路跟隨。《華陽國志》說:"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
好家伙,巴蜀之人唱著歌、跳著舞,就把仗打贏了。
《國語》中說西周末年,“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據說這個褒國,就是現在的漢中的褒河一代。褒河河谷還有個褒姒鋪村,據說就是褒姒的家鄉。
二
為什么說巴蜀之人是取道褒斜道來關中的,我們就看看褒斜道的線路。
從寶雞眉縣的斜谷關入山,沿著石頭河河谷東側,經鸚哥嘴、下寺灣,過石頭河,翻老爺嶺(八里坂),東入石頭河的桃川河谷,上五里坡(五里嶺),進入褒河三個源頭之一的紅巖河上游,就是現在的太白縣所在的虢川平地,向南經兩河口、關山、上下白云、古跡嶺、高橋、王家楞、柘梨園,到褒河三源匯合的西江口鎮。
西江口往南,就過下南河、武休關、馬道鎮、褒姒鋪,穿過石門(或者越過七盤嶺)出褒谷口,到漢中。
石頭河古稱斜水,加上南邊的褒河,所以這條道就叫做褒斜道,或者斜谷道。斜谷口到褒河口不到500里,斜谷口到長安的200里,加上褒河口到漢中的40里,總共長度也不足800里,所以秦漢魏晉這里都是長安漢中中間最主要的通道,地位遠遠高于子午道和儻駱道。
三古人有“褒斜同源”一說,一是因為古人對地理的勘測水平有限,二是因為整條道路只有一個八里阪和一個五里坡,并不像其他道路要翻越很多許多高聳的分水嶺,這樣才造成了一種錯覺。
而且這里河谷寬闊,河水流量大,不像是子午道和儻駱道的溝深路險,有專家考證說褒斜道的路途難度僅為儻駱道的一半。
三
所以歷代朝廷對褒斜道都有整修。第一次大規模整修是秦昭襄王時,命丞相范雎進行此項工程,“棧道千里,通于蜀漢,使天下皆畏秦”。
西漢建都長安,漢武帝好大喜功,要修褒河水道和斜谷水道通漕運,后來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棧道還是非常通暢的。《史記》和《漢書》中均有記載。東漢對這條路繼續休整,《石門頌》《石門銘》的記載可謂詳盡了。
盛唐的褒斜道工程時間上幾乎貫穿全唐的300年歷史,嚴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圖考》有考證,特別是加修了一條“文川道”,但是路屢被沖毀,而且當時的負責人鄭涯也被免官。文川道我沒有走過,但是在地圖上查了查,現在也有鄉道,期待有機會走走。
另外這條路還有一條連云棧道相通,下次再細說。
四
我想問大家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古代軍隊一日行軍多少里?
我們知道“退避三舍”,出自在晉楚城濮之戰,一舍是30里,也就是說,一天行進30里。這有些太慢了,能不能快些?
《孫子兵法》有一段就專門講急行軍:“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說白話,就是一天急行軍100里,最多能有10分之1 的人到目的地;一天急行軍50里,最多能有2分之1人到目的地;一天急行軍30里,最多能有3分之2 的人到目的地。
《三國演義》孟達估計司馬懿的8天行走1200里,也就是按正常行軍速度在20-30公里之間。這都是預計高的了。
行軍打仗是沒有辦法快的,路窄沒有辦法并行,要拉吃的喝的,要搭建營寨。要知道三國時期,主要還是步兵行走,何況,我們現在討論的還是“難于上青天”的蜀道。
前面說褒斜道山里的距離是500里,就按每天30里計算,諸葛亮最后一次出兵北伐,光是山路,就得走大半個月!
五
前些年我曾經騎行過這條道路,從眉縣沿著江眉路南行。第一天在太白縣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早就到了漢中,途中只是翻越了一個短短的衙嶺(有考證說五里坡就是衙嶺),并不像是其他道路要翻越很多的分水嶺,整體騎行還是很輕松的。
江眉路就是留壩的江口鎮到眉縣的路,記得從石頭河進去不久,就有雪域太白的標示。一路緩坡上行,在桃川鎮吃了午飯,騎行到青峰峽風景區的時候,在旁邊的涼亭上還睡了一覺。
青峰峽景區大門一過,就是爬衙嶺的大坡,不過不是很長。在這里可以遙望太白山的山脊。
在衙嶺看到很多賣菜的,我還奇怪菜攤子咋擺到這里了。后來才明白,太白縣是陜西省海拔最高的縣城,縣城海拔1543,所以大力發展高山蔬菜。不過這幾年大力發展的卻是房地產。西安、寶雞、漢中的人一到暑熱,就跑到這里避暑,我以前有文章寫過。
其實太白縣還是陜西最年輕的縣,1961年才在虢川平地的嘴頭鎮建縣。
這條道三國故事多,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讓趙云和鄧芝為疑軍。我過王家楞村的時候,這里有三國棧道遺址,其實就是趙云退兵的時候“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余里”的地方。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就是從褒斜道出兵,最后“星落秋風五丈原”。
這幾年旅游宣傳的“秦嶺最美公路”就是指留壩縣這一段。我是夏天騎行的,山谷沒有五色斑斕,但是這里少有車行,景色確實不錯。
在王家楞村看完棧道遺址后,一路到武休關驛,這里是通向張良廟的一個岔口,這里就和國道318接上了。
向南到馬道驛,這里有一個“蕭何追韓信處”。旁邊有條小河叫樊河,據說就是阻擋韓信離去的寒溪。路邊有一座簡陋破舊的碑亭,清代石碑上刻著蕭何追韓信的故事。
其實蕭何追韓信不是在這里,以后有機會聊聊。不過“若非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寒溪夜漲“的名氣太大了,要是路過還可以看看的。
我們騎行到石門水庫的時候,并沒有到景區去,九十年代末我
現在國道316國道出褒河口的時候過一個隧道,你可以想象這就是石門。專家在褒河水庫的西邊做了一個試驗,用漢代的工程技術去鑿一個石門,我原來是看過的。也就是用火燒石頭,然后用醋水潑,石頭酥脆后,再用釬子鑿,不由不佩服古人。
關于棧道的相關知識,這篇文章就不寫了。我計劃專門寫一篇漢臺博物館,到時候詳細全面地講講這個。
要知道我去漢臺博物館都快10次了,呵呵。
最后提一句,出了褒河口,就是河東店,不要光記得吃這里的褒河魚,雖然很好吃,還要記著:這里的褒城驛,可是所謂的“天下第一驛”。這可不是我封的,是唐代文人孫憔《書褒城驛壁》一文中稱之為"天下第一驛"。
元稹在褒城驛寫了好幾首詩,其一:
嚴秦修此驛,兼漲驛前池。已種千竿竹,又栽千樹梨。
四年三月半,新筍晚花時。悵望東川去,等閑題作詩。
想想從秦嶺的萬山之中,忽然來到漢中盆地,看到平疇人家,該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呀。
我在褒斜道騎了兩天自行車,晚上喝著小酒,吃著褒河魚,才沒有元稹的酸氣。
節錄當時胡謅的幾句,結束本文:
兩天幾百里,日日踏云煙。
鳥道五里坡,太白當重觀。
寒溪夜漲地,熙熙人心歡。
石門古天險,今日隧道
不談征戰地,唯知褒魚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