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的說一聲,今年新開的公眾號沒有評論功能,如果有什么問題,大家可以私信留言)
寫到現在我才發現,我寫的這幾條蜀道,是從東向西的方向排序。原本我沒有計劃,寫到哪里就是哪里。看來是我居住在西安的緣故,不由自主地由近及遠。
這個順序貌似不重要,其實對于行軍打仗來說,就決定著戰爭出發的基地和戰略目標。
那么今天,就改寫距離西安最遠的陳倉道了。
一、名字
陳倉道又稱故道,始建于秦漢之際。《史記》中記載“元年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據說是做先鋒的就是后來“蕭規曹隨”的曹參。
曹參在沛縣的時候,和蕭何是沛縣政法政府部門的好搭檔。蕭何是主吏,曹參是典獄長,和蕭何主要負責后勤不一樣的是,曹參是沖鋒陷陣的大將,一路跟著劉邦立下赫赫戰功,如果不是韓信,登壇拜將就是他了。
陳倉道和故道都是以地名命名的。這條道的北口的寶雞市古稱陳倉,《漢書》記載武都郡(郡址在今隴南市西和縣內)下有一個名叫故道的縣級治所。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故道是相比褒斜道而言,漢代整修褒斜道后,以前的道路就成了“故道”了。
周時的《散氏盤》銘文上有"周道“一詞,而古散國就在現在的寶雞旁,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提到這里有個“周道谷”,后來王國維考證,所謂的周道就是故道,這樣,故道的歷史就被拉長到了殷周之際。
二、線路
我曾經坐車兩次從這條路過。一次是從漢中到寶雞,一次是從寶雞到漢中。
從寶雞進山的地方有個“益門鎮”,就在清姜河的旁邊。所謂“益門”,顧名思義就是通向“益州”的大門,是益州的門戶。
記得那年我從這里走到時候,這里的“柴禾土雞”很有名,吸引著寶雞市的饕客前往。寶雞市的自行車騎行者也喜歡挑戰這條路,如同西安的自行車騎行者愛挑戰分水嶺一樣,坡度和長度是差不多的。
從這里進去有大散關遺址。不過有專家考證,這里是明代以前的“二里關”,清朝人認錯了。再向上到距離寶雞50里的觀音堂,才是大散關的遺址。
當時我風雨中到這里,滿腦子想象著“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竟然懷錯了古。
觀音堂在往上一兩里路就到了煎茶坪,這就是秦嶺大梁。南下過黃牛鋪、紅花鋪、草涼驛,下來到鳳縣,也就是古時候的鳳州和雙石鋪。然后向西過靈官峽,到甘肅的兩當、徽縣,越過老爺嶺再回到陜西的略陽(興州),出白馬關到勉縣,這就進入了漢中盆地。
(當然從略陽和勉縣也可以往金牛道走。我的蜀道系列是寫的北蜀道,限于篇幅,南蜀道以后有機會再說)
我前年自駕過這一段路,印象很深刻。
三、故道是蜀道中使用頻率最高的
蜀道北段,故道是最長的,但是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條道,這個看起來很矛盾,其實不然。
先說
但是它的優點也很突出:谷道多,人煙稠密,秦漢唐這里設置了多個縣級行政單位,故道、河池、沮縣,還有地區級行政單位鳳州和興州,官員商旅往來的物資供應就不用考慮太多了。
中國有句老話:寧走10里光,不走1里荒。
四、韓信和諸葛亮的“命”與“運”
魯迅先生說過,諸葛亮“多智近乎妖”,但是任民間傳說諸葛亮多么神機妙算,都改變不了他北伐失敗的事實。
大家給他找了很多的借口,其實都是托詞。今天我說的一個事實,可能卻是歷史的真相。
2008年的大地震大家都有印象,這里我要說的是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就是這場地震,徹底改變了諸葛亮的命運。
大家可能對公元前186年沒有歷史印象,我說這就是西漢時候的呂后二年。
武都大地震多少級我不知道,但知道這和汶川地震都是屬于龍門山地震帶就行了。這場地震直接導致古漢水流向的變化,該地方的“大池天澤”徹底不存在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說蜀地“高祖因之已成帝業”,他明顯是要效仿韓信從蜀地攻入到關中平原的故事,但是天不假以時,地就不假以利。
現在漢江源在漢中寧強縣,嘉陵江源頭在大散關上的秦嶺大梁。在大地震以前,這里其實是相通的。也就是從勉縣到略陽這一段蜀道原本可以走水運。
我前幾年順著嘉陵江一路到略陽,從鳳縣開始到略陽,嘉陵江的河水河水非常充沛的。修理一下,完全有航運的可能。
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問題是什么?糧草物資。哪種方式運送糧草物資最方便?水運。
韓信可以利用漢水水道順利在陳倉道運送糧草,而一場大地震,讓諸葛亮失去了北伐最重要的條件。
我們看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運送糧草,想盡了各種方法,不惜多次繞祁山道。可是經過長途奔襲,等靠近關中平原的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就差那薄薄的一層“魯縞”了(這句話還是諸葛先生自己說的)。
反觀司馬懿,老奸巨猾,就是一個“拖”字訣,把諸葛先生的北伐大計徹底給拖黃。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有句話怎么說著?一只豬站在風口上,都能夠飛起來。還有句老話怎么說著?“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即使智慧如諸葛孔明,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第一智者,在北伐的命運中,也逃不開“命”與“運”。
陳倉道和褒斜道還有一個“連云棧道”相通,留給以后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