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寫陳倉道的時候,我留下一個問題,就是連云棧道和川陜公路,今天就把這個問題寫清楚。
一、連云棧道
連云棧道什么時候修的,歷史上并沒有明確的記載?,F在一般認為是南北朝的時候,是北魏正始年間重修褒斜道的時候開辟的,并且稱之為“回車道”。
證據是在褒斜道石門洞內刻的《石門銘》。在《石門銘》是序文中說褒谷南口以北200余里的地方有一個名叫“回車”的地方。北宋《太平寰宇記》說鳳州南160里的地方有一個“回車戍”。
加上其他資料的考證,都指向了現在的江口鎮。專家們說不清楚的事情,我就不插嘴了,但是唐代以前這條道就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初唐四杰”的老大王勃入蜀路上,先是走的故道,后來又跑到褒斜道上,就是證據。
這條道路開始被稱為“連云棧道”,已經到了元代編修的《析津志》。
歷代的里程長短不一樣,加上各種資料纏雜不清,對于這條道路還有很多的爭議。但是大多人還是認為“回車道”就是所謂的“連云棧道”,基本確定起點就在現在鳳縣東南的連云寺村。
(我一直想去連云棧道走走,但是還沒有機會,所以我要參考網上的一些資料。)
不過,我曾經坐在車從漢中到寶雞的時候,走了316國道的時候,基本對連云棧道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連云棧道是連接陳倉道褒斜道到漢中最便捷的道路。
在寫陳倉道的時候,大家會很明顯地看到從寶雞到漢中是繞了一個大大的彎道,其實蜀道最終的目的是通向蜀地成都,這樣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節點的漢中,去那里繞個彎,也就正常了。
二、西漢公路
既然寫到了連接陳倉道和褒斜道的連云棧道,在現代,還有一個公路和連云棧道的作用是同樣的,這就是在中國公路史上絕對繞不過去的西漢公路。
西漢公路,這絕對是改變千年“蜀道難”的開始。
張佐周拍攝 老石門 1937年
(西漢公路后來是川陜公路的一段,限于篇幅,以后有機會再寫到四川那段。多年前我是騎行過的,算是給自己先挖個坑。如果西安的疫情延長,在過年前,我是會動筆的,不過請各位讀者老爺持續關注,那一段路絕對震撼。)
嚴格來說,西漢公路是早于川陜公路的計劃的,民國南京政府1934年6月西漢公路開工不久,中央軍逼近四川。1934年10月蔣介石就迫不及待地下令由成都平原向北打通大巴山,將公路修進陜西的漢中,與剛趕工的西漢公路銜接,就成了鑿通九百里蜀道的川陜公路。
張佐周拍攝 雞頭關開山完工 1936年
修建的初衷當然和戰爭有關,一是所謂的“剿匪”,二就是在1932年第一次淞滬保衛戰后,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國防問題,據說是蔣百里提醒蔣介石要小心日本學習蒙元滅南宋的故事。
兩個原因放在一起,委員長就才火急火燎地動工了。
按照當時中國的國力和當時蜀道的實際情況,在蜀道上修公路,簡直是比“蜀道難”更難的事情。
首先開工的西漢公路,由全國經濟委員會公路處處長、川陜公路總工程師、被譽為“中國公路泰斗”的趙祖康親自組團踏勘,遍踏數千年翻越秦嶺的蜀道,擇定盤山而上的路線。
專業的事情我不懂,我們就看看西漢公路的線路:從寶雞市益門堡,沿清姜河出發,過大散關,次第翻越渭濱區秦嶺頂、鳳縣酒奠梁、柴關嶺,然后經過秦嶺南坡的紫柏山國家森林公園、張良廟,到留壩縣城。留壩以下,走武關驛(姜窩子)、馬道鎮,過青橋驛、褒谷口至漢中。
第一段,寶雞至鳳縣,由工程師孫發端負責;第二段由鳳縣至留壩,由工程師張鴻逵負責;第三段由留壩至漢中,由時年24歲的年輕工程師張佐周負責。(我覺得這些人名有寫下來的必要)
1937年7月,經過為期3年的艱苦奮斗,由他們和千千萬萬無名筑路人用血汗鋪就的西漢公路終于全線貫通。
這條路的情況,我引用用茅盾先生的文章,他1940年從寶雞出發走過,寫過兩篇,一是《拉拉車》,二是《秦嶺一夜》。我選《拉拉車》中的片段。
“從寶雞到廣元(四川),要經過那有名的秦嶺,秦嶺雖高,并不怎么險;公路盤旋而上,汽車要走一小時光景方到山頂。你如果不向車外望,只聽那內燃機的沉濁而苦悶的喘息聲,你知道車子是在往上爬,可不知道究竟爬了多少高,但你若向外一望,才知道秦嶺之高是可驚的,再向遠處看,你又知道秦嶺之大也是驚人的。”
這一段文字倒還罷了,下面寫“拉拉車”的一段才令人稱奇:
“自寶雞到廣元,通常要"拉"十多天,倘遇風雪,不得不在小村里"拋錨",那就等上個三五天,七八天,都沒準兒。然而通盤計算,坐"拉拉車"還是比汽車快;“拉拉"算它二十天到廣元,但倘無特別門路,則二十天之內你休想買到車票。”
看到沒有?人拉的車子在川陜公路上效率比汽車還高,而且費用也差不多!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這兩篇文章。我們還是說說當時的西漢公路吧。
張佐周拍攝 酒奠梁盤山路 1937年
當時西漢公路有幾個高難度的工程,一是秦嶺大梁、雄峰酒奠梁和柴關嶺,海拔都在2000米左右,上下都是十幾公里的大坡。二是雞頭關,“亂石排云出,孤峰帶雪寒。”雞頭關大橋更是中國橋梁史上的名作。
試想如果沒有相當科學嚴謹的勘測、設計,這條公路是通不了車的。要知道,以當時的條件,是不可能有大型的橋梁隧道的。
最難得的是,負責留壩至漢中公路段,剛從從北洋大學土木系畢業的張佐周面對“石門”古跡如何保護的時候,神來之筆,在褒河上游把公路從河西改道河東,這樣,我們才能在漢臺博物館看到“石門十三品”。
張佐周拍攝 雞頭山鐵橋 1937年
只可惜解放后的石門水庫修建時,石門永遠地沉于水底。
現在寶雞至鳳縣的110多公里屬省道S212,鳳縣經留壩至漢中段的100多公里是國道316的一部分。
“柴關嶺霧氣騰騰,張良廟賽過北京”。如果你從這里走的時候,在游覽完張良廟的時候,不要忘記過柴關嶺時,看看趙祖康題寫下的“柴關嶺”。
川陜公路后來對于抗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只提一下百萬川軍出川,其中一路就是北上從川陜公路跨越秦嶺,開赴抗戰前線。
三、寶成鐵路
本來寫到這里就該結束了,結果我一想,西漢公路都寫了,為什么不提寶成鐵路?畢竟,我上中學的時候,《也走靈官峽》我熟讀的一篇課文,不過我在以前寫的一篇文章《60多年前的重點工程,現在成了一個旅游景點,“基建狂魔”有歷史》中提過了,我引用一段文字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
“國民政府在當年曾經多次,對這一段的鐵路線路進行勘探,甚至在1940年成立了“天成鐵路工程局”,但是結果就是無果。新中國成立后,首先就把西北西南的交通作為重點工程,1952年7月,成渝鐵路建成通車,“成渝”就是《夜走靈官峽》中的那個“小成渝”。毛澤東主席欣然題詞:“慶祝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筑天成路(當時計劃是修從天水到成都的鐵路)!”
下一步,就面對“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準備建設寶成鐵路,聯通大西北和大西南,在成渝鐵路通車時,寶成鐵路就動工,1958年全線竣工通車?!兑棺哽`官峽》作者杜鵬程在1956年冬,寫他在靈官峽工地的見聞,從 “小成渝”的名字來看,這支隊伍就有來自成渝鐵路的建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