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順手寫的一篇文章竟然引起幾萬人的圍觀,看來這幾天的高溫,已經讓西安人“背”不住了。
事情是這樣的,我從旬陽壩返回西安,在灃峪里看到了大量進山的汽車,感受到了西安人逃離熱浪、進山避暑的那份心情,同時也預感到下午堵車的危險,果不其然,有人就說在峪口徹底堵了4個小時。
不過文章最多爭論的避暑是耗電費還是耗油費問題,主張在家吹空調的都是吃瓜群眾,說在家多舒服,要幾度就幾度,沒有堵車的危險,山里還不一定涼快。
有些評價透過屏幕都充滿了酸酸的味道:看來汽油價格漲得還是不高呀。
出去玩有后悔的人,在家待著不香嗎?有給大家指示線路的,什么葛牌鎮太白縣,什么咸陽北五縣,甚至連陜北都推薦了,差點就要推薦甘南和青藏高原了。
開玩笑,周末出行有這么多時間嗎?就是有時間,有這么多油費過路費嗎?
理性地想想,大家真的不是不想進山避暑,關鍵是山里車堵得厲害,秦嶺這么大,從藍田到周至,開放的峪口有幾個?興沖沖地進山,到地方一看峪口封了,車倒是沒堵,心堵了。
說說我們西安的山水資源,在全國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秦嶺北麓72道峪,數不清的道溝,任關中平原有多熱,驅車一個小時就能進山,山里就是另外一個世界,有幾個城市有這個條件?
可惜了這個資源。
前一段時間西安市周邊搭建的帳篷,就像雨后的蘑菇,但凡有一片綠地,就長出來無數個帳篷。可見在疫情期社會靜態管理下,人們對戶外生活的珍惜和渴望。前一段時間國家有個“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其中就有個“促銷費”的政策,要是人們都但在家里,就只能促著耗電費了。
說了大政策,再說我們西安市的小政策,自從有了個“秦嶺辦”,這峪口就封控起來了,隨著各個大一點的峪口封控,老百姓能進的峪口是越來越少,就是能進,山路上走個幾公里你試試。
灃峪里因為是210國道通著不好說,太平峪是因為里面有個國家森林公園,所以經常還是通行著。
就這,人們還經常調侃灃峪口叫做“封峪口”,太平峪里不太平(堵車)。
要說這封峪口的理由有多少,沒有人說清楚:因為疫情封,因為下雨封,因為防火封,因為路斷了封,有的時候干脆就沒有理由,就是上級要求封。面對著管理站的大爺大媽,你還能說啥?
這些理由都對,但是有沒有因為交通事故就把路都封的?有沒有因為有食品安全就把餐飲店都關的?有沒有因為有人噎死的就不準人吃飯的?
說疫情,山里人再多也沒有市場超市里人多,防洪防火我理解,但是下雨天進山避暑有幾個人?夏天也不是火災的高發季呀。要說路斷了,去年到現在快一年了,這路也該修好了吧?
有人說GDP增長的三駕馬車就是投資、消費、出口。西安是個旅游城市,在疫情時有時無的大環境下,不說國際旅游,就是國內旅游都很困難,“非必要不出省”不只是陜西獨有的政策,五一期間兵馬俑比游客多,我要是個兵馬俑我都尷尬。
咱不說國家經濟內循環,就是西安市經濟內循環都達不到。
峪口封了,誰還敢在山里投資?原來西安市農家樂開得最早的大峪小峪,里面的農家樂倒閉的不知道有多少,農家樂老板都進城打工了。
人都待在家里了,怎么出去消費?要知道一家三口只要周末出門,不消費個幾百大元都對不起自己。出口就算了,西安本身就不是一個外向出口型城市,我們要的是拉動內需。
我記得有一次去周至赤峪游玩,峪口封閉了,然后我們一路往長安方向走,直到石砭峪口我徹底放棄了:每個峪口外都停著一輛輛車,每個峪口都進不去。
老百姓有消費的需求,可是卻沒有消費的峪口。
我敢說,即使沒有疫情的影響,旅游個性化出行需求也越來越大。我算是有些爬山歷史的“老驢”了,十幾年前跟著驢友隊稀里糊涂地爬過好多山,結識過很多的“驢頭”,從開始的自助式爬山,到現在很多驢友隊都成了旅游公司了,每周末不知道有多少萬人到進山去。
我們西安有資源有需求,國家有政策,為什么我們不能形成一個周末旅游經濟的發展模式呢?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導之。如果一個粗暴簡單的封就能封出一個和諧社會,這就太對不起我們這些智慧的公務人員了。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相信西安人都是仁者和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