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是個不平凡的夏天:樂山大佛腳趾全露,重慶嘉陵江可以橫穿摩托,鄂州觀音閣顯露真容,鄱陽湖被曬成了大草原……
我們西安,雖然熱,但是卻沒有出現河流斷水。
作為曾經作為“天府之國”的關中平原,我有一個比喻:以秦嶺終南山和北山為骨架,以“八水”為血脈,以眾多的“塬”為膚肉,這才成就了兩千多年的輝煌。
西安市正在進行著一個大工程“三河一山”,有感于此,今天就說說這著名的“八水”。
“八水繞長安”出自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文中有“終始灞浐,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馀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意思就是說上林苑里有涇渭流過,其余的幾條河流繞過來繞過去,樣子都不一樣。
這八水指的是浐、灞、涇、渭、灃、滈、澇、潏、八條河流,這是西漢時候的事情。兩千年過去了,“八水”出現了一些變化:浐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成了灃河的支流。還多出了一個不明不白的“皂河” ,還是有必要說說的。
渭河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流經寶雞峽入關中,橫貫關中平原,接納眾多河流,是“八水”的老大。我曾經從渭源縣回西安,連霍高速一路基本就是順著渭河河道修建的。
渭橋遺址曾榮獲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證實了現在渭河河道足足向北移動了4.4公里,這個移動,很可能是在最近兩百多年內突然發生的。也就是說,以前的渭河,距離西安市很近,基本就是現在北三環的位置,幾乎緊挨著漢長安城遺址。
渭河自古就為農田水利和交通運輸利用,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輸粟濟晉救災,史稱“泛舟之役”。漢武帝年間,每年從關東經水路運到長安城的糧食六百萬石(合今天三億六千萬斤),就是利用渭河水道。唐代一樣把渭河作為“貢道”,運送漕糧異寶。
東晉劉裕伐后秦之戰,王鎮惡就率領水軍乘蒙沖小艦溯渭而上,至渭橋登陸,一舉攻克長安。宋以后,渭河一般不通漕運,明代這段河運,一般只能到達陜縣三門峽,最多也只到潼關。清代中葉以后,渭河在夏、秋雨多水大的時候,僅有小木船在下游的某些河段上通行。
涇渭交匯處
1924年,陜西省教育廳和國立西北大學聯合舉辦暑期演講會,魯迅先生和多位學者應邀赴西安講學,自西安返京時,行舟于渭河、黃河。《魯迅日記》記載:
(8月)4日晴。晨乘騾車出東門上船,由渭水東行,遇逆風,進約廿里泊舟。5日晴。小逆風,晚迫渭南。6日晴。逆風,夜泊華州。7日晴。逆風,向晚更烈,遂泊。8日曇。午抵潼關,買醬萵苣十斤,泉一元。
魯迅先生他們離開西安的時候,是渭河水量最大的八月份,還是可以行小舟的。
清人朱集義《渭陽古渡》畫上題文曰:“轱舟泛泛,漁艇悠悠。黑鰻赤鯉,沉浮于綠水之中;白鷺青鳥,出沒于碧波之上。”前段時間我去涇渭交匯處,這里蒹葭蒼蒼,釣魚人眾多,看來渭河這些年的治理還是有成效的。
涇河
涇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干流發源于六盤山東麓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于高陵縣陳家灘匯人渭河。
涇川河谷自古就是穿越六盤山區的交通要道。秦始皇“巡隴西、北地二郡,出雞頭山,過回中”,開通了關中通往隴右的一條馳道——雞頭道。雞頭道因經過雞頭山(平涼崆峒山)而得名。這條馳道以咸陽為起點,經淳化、旬邑入甘肅,逾隴山,西達隴右諸地。
涇河到關中這一段,自古以來就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農田工程,最為著名的莫過于鄭國渠,這也是古代關中第一次大興水利。不得不佩服秦國的國君,硬是把一次“疲秦”的大陰謀變成一次“強秦”的良策。歷經十年,灌溉萬頃農田,建立萬世之功。
漢武帝的時候,有修了白渠,與鄭國渠合稱“鄭白渠”,民謠頌之:
“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漢書·溝洫志》)
“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這是對京師之地糧食的重要保證。
涇河流域是周人先祖生活的地方,他們在這里發展出了中國早期的農業技術。涇河流域也是秦統一中國戰爭中,早期吞并的地區,秦穆公伐戎,吞并12個戎國,成為西戎霸主。這里歷史文化深厚,《西游記》中有魏征夢中斬龍王,民間故事有柳毅大義傳家書,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
涇干渠
明清到民國,涇河旁的“涇三高”更是成為了關中平原的“白菜心”,農業、商業和文化事業在陜西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灃河
發源于長安區灃峪,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宮、漢長安城也位于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
《尚書·禹貢》:“漆沮即從,灃水攸同。”《詩經·大雅》:“灃水東注,維禹之績。”說明了灃河很早就匯入渭河,而且灃河曾經有過改道,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關注到這條河流。
西周滅亡后,豐鎬也淡出了人民的視野,一直到了漢唐的時候。
《漢書·武帝紀》:西南“有越雋、昆明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許多歷史學家考證修昆明池主要是為長安城供給生活用水,并供皇家貴族游觀。不過,《漢書》上這個記載也說明了昆明池確實是水波浩渺,據說面積約10平方公里,遺址在今長安縣斗門鎮東南。昆明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湖,相當于三個杭州西湖。
唐代幾次疏浚昆明池,并把灃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漢時風貌。約到唐文宗時,因向昆明池輸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漸干涸,變為大片農田。至今昆明湖留下的文物有織女、牛郎二石雕像。我多次去過“石婆廟”,后來才知道今石婆廟內是男像,即“牛郎”,石爺廟內是女像,即“織女”。不過大家一直把“石爺”叫石婆,每年浩大的石婆廟會在西安地區影響巨大。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門口有一條石,據說是陜歷博最低調的文物,有人說是昆明池的石鯨,杜甫《秋興·八首》有詩句“織女機絲虛月夜,石鯨鱗甲動秋風”,說的就是這個,我眼拙,多次過歷博,都沒有注意到。不過,漢人的雕刻手法確實是太寫意了,看的時候要專注一些。
灃河留下的詩句確實多,韋應物《憶灃上幽居》:“一來當復去,猶此厭樊籠。況我林棲子,朝服坐南宮。唯獨問啼鳥,還如灃水東。” 白居易有“灃水店頭春盡日,送君上馬謫通川”。
我上次到儀祉湖,有文章寫到灃惠渠首,灃惠渠就不再贅述。這幾年昆明湖公園和詩經里的修建,倒是吸引了不少人,特別是昆明湖的水面,確是煙波浩渺。
澇河
古稱潦水,源頭有兩條,東澇河發源于靜峪垴(冰晶頂),西澇河發源于秦嶺梁,兩河交匯后北流,交匯口就在朱雀國家森林公園北一點。
“澇”就是水大,水多的意思,所以洪水就多,鄠邑區澇店鎮有個三過村,據說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就留下三過村的村名。
澇河出澇峪口后,因有一段長約5公里的卵石灘,成為地面看不到的潛流,此后又露出地面,因此人稱此段為“十里天橋”。有一個傳說,有人到澇峪砍柴,丟了一個草帽,他背柴走到丈八寺南堡胡公泉邊喝水時,草帽從胡公泉冒出來。
現在在這里修建了“天橋湖”,成為了網紅打卡地,說實話,這里的景色真的不錯,閑暇周末,游人如織,湖光廊橋伴著山色,令人心曠神怡。
秦惠文王在澇河流域建萯陽宮,相傳秦始皇將太后安置于此。旁邊就是渼陂湖舊址,唐朝的詩人多人在此游覽,留下眾多詩句,除了杜甫《渼陂行》中的“鳧鹥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來”,還有韋應物的“萬頃層瀾春漲碧,一川秀色暝陰開”,岑參的 “萬頃浸天色,千尋窮地根”。現在這里重新修建了渼陂湖,水面寬闊,景色秀麗,成為鄠邑區西新興城區的最佳休閑地。
灞河
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稱霸西戎,欲顯其霸功,改名灞水。發源于藍田縣灞源鎮麻家坡以北,循白鹿原之東北在西安浐灞生態區光泰廟(廣太廟)附近合浐水后入于渭。灞河流經的地域文化深厚,從最早的公王嶺藍田猿人遺址,到后來的華胥氏傳說,都給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作為長安城東的河流,東西往來必渡此河,秦漢時期已經在灞河上邊修了橋,橋上設亭稽查行人。《三輔黃圖》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唐朝在灞橋設有驛站,送別也就送到這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灞柳風雪”亦為長安八景之一,折柳送別就是灞河最廣為人熟知的典故。
李白在詩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劉禹錫寫道“征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韋應物詩句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所以灞橋又被稱為“斷腸橋”、“銷魂橋”。灞橋的名氣如此之大,也成為西安周邊唯一以河流為名字的區縣——灞橋區。
這里是軍事交通要道,也是長安城最后一道屏護。程大昌《雍錄》說:“此地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面而出入峣潼兩關者,路必由之”。秦末劉邦出武關軍霸上,明末張宗愚率捻軍突臨灞橋。
浐河
浐河,發源于藍田縣西南秦嶺北坡湯峪鄉,有湯峪河、岱峪河、庫峪河三源組成,在西安浐灞生態區光泰廟(廣太廟)附近匯入灞河。古時浐河是直接入渭的,灞河繞銅人原向東流去,并不與浐河交匯。后由于驪山隆起,影響灞河向西偏移,灞河奪去了浐河河道,浐河成為灞河的一級支流。
西晉潘岳在《西征賦》中寫道“南有玄灞素浐,湯井溫谷”,留下了一個詞-——“玄灞素浐”,意思說灞河水深廣,浐河水清淺。浐河在白鹿原與少陵原之間,河谷寬闊,形成一平疇沃野,與樊川、御宿川號稱“長安三大川”。著名的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就在浐河河畔。
浐河距離西安較近,從現在的考古發現看,從唐朝起長安城內曲江池、興慶池、太液池的水,均經黃渠和龍首渠由浐河引來。到今天,浐灞合流,對西安市更加重要了。
2004年9月西安市成立浐灞生態區,堅持“生態優先”,歐亞經濟論壇,2007年F1摩托艇世錦賽,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等國際性重大活動和項目先后落幕浐灞,雁鳴湖濕地、廣運譚生態景區、桃花潭生態景區、浐灞商務中心等大項目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今年十四運的主會場西安奧體中心,就在距離廣運潭不遠,白天的比賽,晚上的燈光秀,更是吸引了眾多的目光。
滈河和潏河
把兩條河流放在一起寫,是因為我到儀祉湖的時候,看到儀祉湖分水閘上有四個字:“四水歸一”,當時寫了一篇小文章,簡單的把滈河、潏河和它們交匯的洨河介紹了一下,摘錄如下,不在贅述:
“四水歸一”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就是四條河在灃惠渠合為一條,有意思就在于這四條河上:潏河、滈河、洨河和灃河。
從東向西,先說潏河,光是這個名字,就叫人爭論不休。現在字典上 “潏”音為“ yù”,但當地人讀jué,其實這個古字音就有,當地人不是亂叫的。
潏河發源于大峪,原先是直接流向渭河的,在韋曲南分流,一路西北沿今皂河(皂河就是“漕河”,向古長安城漕運秦嶺木炭,用了其諧音)流向渭河,一路西南流向到香積寺后納入滈河一直向西匯流直至灃河。從認渭河當“老大”變成灃河的“小跟班”。
滈河發源于石砭峪,流經王曲時,受神禾原阻擋,拐個大彎然后向西流去,當地人說“滈河一個灣,賽過樊川一個川”,這是把滈河和潏河相比。不過,這個滈河灣確實給王曲帶來了繁榮。沒有滈河,就沒有王曲的“黃埔軍校”,沒有《創業史》的“蛤蟆灘”,沒有蔣總統的“常寧宮”。
滈河和潏河是長安八水中兩條向西流向的“倒趟河”,在香積寺前,二水合一,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洨河,洨,字典里讀xiáo,字典上給的解釋是流經趙州橋的那條河,不過當地人都讀作,這個字古音也是這樣讀。
我認為這個 “洨”很有意思,兩水相交,多形象,讀作jiāo音莫麻達。西萬路上有一個“洨河大橋”,不過很多人還是不承認這個名字,有些文章,把這個灃惠渠說成是灃河和潏河相交。
皂河
“八水”已經介紹完,這里有必要補充這個不明不白的皂河。前面引用的文字說“潏河在韋曲南分流,一路西北沿今皂河(皂河就是“漕河”,向古長安城漕運秦嶺木炭,用了其諧音)流向渭河”(其實也有人說是滈河引流到皂河)。
皂河之名漢唐不見,皂河即漕河。咸寧長安兩縣志說:“皂水即潏水之下流,自咸寧縣皇子坡入境,(長安縣)西北流十五里有渠(丈八溝附近)注城池,又三十里繞漢城故址,名皂河灣,折而東北流十七里,復至咸寧縣境入渭。”
還有資料說是在長安牛頭寺附近分為二支,一北流易名皂河(即漕河),皇子坡和牛頭寺都在韋曲南,相隔不遠,基本上可以當成一個地方。
關于皂河的研究各種資料記載龐雜,但大多都認為是潏河下流,我不是專家,爭辯還是留個有心人吧,不過大家共同的觀點是皂河對漢唐長安城的城市用水作用重大。
灃河三環上的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皂河是西安市重要的污水排放渠,臭氣熏天。改造后,碧水藍天,確實造福了一方百姓。
隨著西安的快速發展,昔日的“八水繞長安”到現在,很多已經不是“繞長安”了,已經成為西安的城中河,一個城市有水才有靈氣,有水才有生機。
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西安人,應該知道那個時候西安市缺水,很多人都有用大盆小桶在外面接水的經歷吧。
現在的西安,以八水為線,穿起一個個似珍珠般的湖泊、水池, “東有浐灞廣運潭、西有灃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漢城團結庫、中有明清護城河”,加上渼陂湖、雁鳴湖等一系列已經完成和正在建設的水利工程。
我們正在見證歷史:從八水繞長安,到八水進長安。“八水”就要成為城中河了。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