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出”,是經實踐檢驗了數千年的真理。古今既然有無數的例證在,沉默也就被許多人當作避禍的妙法,在關鍵時刻咬緊牙關,裝聾作啞,死活不出一言。由于沉默這張盾牌,為人們擋住了無數災禍的劍戟,于是也就有了“沉默是金”的贊譽。其實,沉默雖然可以避災免禍,但在不該沉默時,仍然雙唇緊閉,如同錫焊,同樣可以招禍,起碼會引起需要你張嘴表態者的不快或懷恨。
平時與人交往,特別是多人共聚之時,大家對其中某人提出批評,你若保持沉默,被批評者定會對你心存好感;但如果大家均對其中某人大加贊揚,而你卻保持沉默,不贊一辭,被贊揚者就會對你的沉默感到不快。即使是大家褒貶的對象并不在場,你若不隨聲附和地說上幾句,也會引起大家的反感,認為你是在以沉默來對他們的種種看法做無聲的反駁。似這種私下的議論閑談,沉默與否,不會帶來明顯的不良后果,如果是正式場合,比如評獎、晉升、考核等種種事關某人榮利的會上,誰若保持沉默,就可能惹來麻煩。某單位副局長“磨正”,組織部門派人前來考核,大家明知所謂考核,不過是走走過場,盡管被考核者是個吹拍貪嫖樣樣精通的家伙,但他的職務由“副”變“正”已經內定,以后仍要在他的手下混飯吃,故紛紛違心地對該閣下大唱贊歌。然而,一位老哥卻偏偏逆潮流而動,在一片贊歌聲中保持沉默,結果局長閣下順利提拔之后,對他不應沉默的沉默耿耿于懷,在該老哥晉升副高職稱時堅決不同意在他的審報表上簽字蓋章,以另一種沉默報了該老哥當初拒不歌頌之仇。
在不該沉默時保持沉默,不但會得罪朋友、同事或是上級,為自己招來麻煩,甚至會成為一種罪名,日:“腹誹罪”。西漢武帝朝大臣顏異,在客人批評朝政時,未加反駁,只是嘴唇動了動,也即保持沉默,他的政敵張湯便據此上奏,說他身列九卿,私下“腹誹”朝政,因而被判處死刑。腹誹罪并非古代才有,文革時期,某人因
母親剛剛病故,參加一次群眾大會時,面帶戚容,當大家一起振臂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時,他因
心情不好,雖跟著舉手但嘴唇卻未動,不料恰被旁邊某人看見,散會后,此人立即向革委會主任打了小報告,說他在大家齊呼“萬歲”時,竟然閉口不言,結果這位在不該沉默時保持沉默的人被接連批斗三次,其罪名是敵視偉大領袖、敵視文化大革命。從漢代的大臣到現代小民的故事,可以尋出一個規律,那就是在某些需要表明立場、表明態度的場合,如果保持沉默,對需批判的不批判,需歌頌的不歌頌,便是“腹誹”,而一旦被當權者視為有在肚子里悄悄罵他的嫌疑,災禍便很可能接踵而至。
事實證明,在大眾尚未享有“沉默權”的社會,一個人要想不惹禍,不招厭,何時應該沉默,何時不應沉默,需要把握好適當的時機。而在沒有“沉默權”的社會,誰若是相信“沉默是金”或“沉默是銀”,在不應該保持沉默時也一味保持沉默,是很不妙的事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