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向往已久的地方
李先文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題目是——《楊家嶺的早晨》。依稀記得課文的內容:“太陽剛剛升起,毛主席走出窯洞,來到他親手種的地里,他一手扶著水桶,一手拿著瓢 ,瓢里的水緩緩地流到小苗上。他身邊的八路軍小戰士,端著水對著小苗微笑。好像在說,小苗呀,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快快長大吧!……楊家嶺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陽光。”從那時候起知道延安是革命圣地,是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和戰斗時間最長的地方,他們在這里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這里培育了延安精神。
似水流年,光陰似箭。隨著年齡的長大,上了更多的學,讀了更多的書,尤其是上了高中后讀了中國近代史,更多的了解到在延安中國共產黨在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所進行的艱苦卓越的奮斗和不懈的努力,以及延安人民對于革命的無私奉獻和支持。從此暗暗下決心,將來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去一次延安,一定要登上寶塔山,親眼看一看革命圣地她到底長什么樣,一定要尋一尋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的足跡。多少次啟程被手上的工作和生活的瑣事羈絆,這么多年來雖然也去過一些地方,但延安一直是我心中最向往的地方。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中的紀念日,我有幸被邀請參加縣委宣傳部和文聯組織的“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去延安的夢想終于得以實現。
五月二十八日我們一行二十二人踏上了去延安的路途。坐在佛坪去西安的高鐵上,收到作協許金東大哥的出行贈言“穿越秦嶺展平原,八百皇土向青天。北上延安朝圣地,當面偉人聆教賢。”當時那種戰士出征的豪情壯志充滿胸懷,恨不得立刻踏上延安的土地,即使飛馳的高鐵也顯得有些慢了。當我們在西安轉乘上去延安的高鐵,看著車上坐椅靠背上“山丹丹帶你去延安”的字時,心中激動不已,瞬間被那紅色氣氛所包圍。車窗外的風景漸漸的由熟悉而變得陌生起來,我知道延安離我們越來越越近了。我忍不住在心里大聲呼喊“延安——我來了——”
中午一點左右我們來到了延安。
一掃過去對延安自然環境的認知,延安的天空是湛藍的,延安的山坡是蔥綠的,延安的陽光是明朗的,延安的風兒是溫柔的。這一切令我們每一個剛踏上延安的人激動不已。接待我們的張老師已經在出站口等著我們了,我們馬不停蹄坐上大巴車直奔寶塔山。站在高高的寶塔山頂,拂摸著雄偉的寶塔,延安全貌盡收眼底,思緒如那圍繞著延安的三面群山一樣起伏跌宕,遙想當年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在這高高的寶塔山上如何籌謀中國革命的偉大事業,又是如何展望到中國的未來如今天這樣繁榮富強。雖然正午的太陽有一些強烈,也早已過了午飯時間,可是所有的人都精神飽滿,我知道這是因為我們腳下踩的是延安的土地,延安的精神已經浸潤到我們的心靈和每一寸肌膚。從寶塔山下來,我們接著去楊家嶺,在那里我們參觀了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住過的窯洞,面對一代偉人們曾經的艱苦樸素,想想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羞愧之余更堅定了我們對共產黨的信念,對祖國的熱愛!在張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又去了其他幾個紅色景點,直到下午七點才吃飯休息。
第三天我們又去了延安新華社和抗大。站在簡陋的窯洞前,看著手上的智能手機,想當年咱們中國革命的聲音就是從這里發出去的,全世界對中國的認知源于這里,這是何等的偉大和不可思議啊!這里正是當今通訊和新聞媒體高速發展的出發地。走進抗大的舊址,感覺我們就像抗日戰爭時期從全國各地紛紛奔赴延安學習的熱血青年一樣,雖然我們中間老,中,青年的人都有,但心情是一樣的年青。
為時三天的考察學習即將結束,我在微信上問兒子需不需要從延安帶點什么東西回家?兒子回復說,去延安什么東西都不用往回帶,只需把“延安精神”帶回來就好啦!雖然是母子之間的調侃,但又的確是這樣的。現在交通便利,各地物資都非常豐富,即使在自己生活的本地也隨便能買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但是有一種精神是不能買的到的,那就是延安精神!
下午我們依依不舍的登上返程的高鐵離開延安。飛馳的車窗外延安漸漸的遠了,但是正如兒子所說,我把延安精神帶了回來。我要對我的家人,朋友,以及我認識的任何一個人講延安精神。在他們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候,在人生處于低迷的時候,我要告訴他們,去延安吧!去延安,讓延安的風吹醒你的頭腦,讓延安的太陽曬曬你發霉的思想,讓延安精神浸潤你。只要你去過延安,懂得什么是延安精神,并擁有延安精神,以延安精神來對待工作和生活,你的人生一定會充滿希望和正能量!
延安,我心向往的地方!余生我還會再去!
李先文,佛坪人。
熱愛文學,喜歡寫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