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端午節的詩文刷屏了,與此對應,國內各大網絡、公眾號、自媒體等有關端午節進行的描述報道接踵而至,且占了相當大的版面,有的還上了頭條熱搜,端午當天,有微信好友發來“端午快樂的”的圖片文字,有微信群里發端午祝福語的,有朋友圈曬端午美食的,端午成了近期除俄烏沖突、“六一”兒童節之外大家關注和熱議的另一話題,這一點也不稀奇,更不意外,因為今日是農歷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在當下。
在實際生活中,附近村民早已有人在街上開始賣粽子、買粽葉了,今天一大早在上班路上,我看到東岳殿一村民用摩托車載著一位年近七旬的大嬸,大嬸背上背著背簍,背簍里塞著滿滿的一大捆艾蒿,摩托車側面綁著一大捆的蒲草,我估摸著一定是趁著今日端午節,來趕早市的。與此同時,超市也沒閑著,抓住端午商機,粽子、香囊等與端午相關的產品早已擺上貨柜,等待著顧客光顧和挑選。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和清明、中秋、春節并稱為中國傳統佳節,自古就有,源遠流長,它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延續,隨著我國國力的日漸強盛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國家越來越重視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上議事日程,并愈來愈重視,端午節被攬入其中亦在情理之中,端午節展示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我國南北各地、各個民族都在過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節日,雖各地風俗各異,比如有賽龍舟、吃煮雞蛋、包粽子、掛香囊、喝雄黃酒、門窗上掛艾草等等,但是表達的思想情感卻是一致的,那就是表達對古人屈原、伍子胥等愛國人物的懷念和祭奠,祈福平安,避災驅邪,寄托著一種濃濃的家國情懷。
在過去,過端午節是民間自發形成的一種習俗被歷朝歷代、祖祖輩輩延續下來,傳承至今,后來國家重視,端午節也就從民間走向官方,應民眾呼應,我國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國務院假日辦列為國家法定節日放假一天。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且是唯一以節日入選《人類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亦與日俱增,它把中華民族兒女的心緊緊的凝聚在一起,此時你無論身在何處,哪怕遠在天南海北,端午節預示著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同根同源、同文同種,難忘的民族記憶將一直鐫刻在我們內心深處,世世代代直到永遠。
回顧過往,過端午節的情境歷歷在目,難以忘懷,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在農村還是看得比較隆重的,當地端午節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農歷五月初五為大端午,五月十五為小端午,大端午尤為重視。這一天,家里早上要蒸饃、煮雞蛋、煮大蒜吃,中午要煮肉,母親老早就把家里喂的雞下的蛋攢起來,等到端午這一天用白水煮好,家里每人分兩三個,那時感覺煮雞蛋格外香,雖然現在也時常吃煮雞蛋,甚至五香蛋、鹵雞蛋,但是已經麻木了,吃不出以往白水蛋的香味了,我想這和現在生活水平提高有密切的關系,以往吃雞蛋是一種奢望,家里平時指望著雞蛋賣錢補貼家用,現在食物豐富了,吃的口味多樣了,自然也就吃不出過去的蛋香味了。同時,父親老早到野外拔些艾蒿、蒲草,綁成一小撮一小撮,擺在門樓上,豎在窗臺上,說是能驅蚊蟲、祛暑辟邪,這是我記憶猶新的。
至于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參加工作后才感受到的,慢慢的隨著我們的長大,端午節雖然年年在過,粽子、雞蛋已經吃膩了,但是感覺氛圍越來越淡了,少了兒時味道,節日的儀式感也沒有過去強烈了,總感覺少了點什么,歲月的長河早已將過往湮沒成為煙云,生活的歷練也讓我們看淡了許多,如今的端午節,雖然國家愈來愈重視,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但是生活中的端午氣息沒有過去濃烈了,僅僅只有粽子是端午唯一的見證和追捧,人們也越來越現實了,對掛香包、掛艾蒿、蒲草看的越來越淡,沒有以前火了,不知你是否有同感?
(2022、6、3)
張長青,中學政治老師。
熱愛生活,愛好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