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人大多信佛,佛在人們心里,像神一樣存在,人們信奉佛、尊奉佛,供奉佛,佛坪和佛有著不解之緣,傳說佛坪兩種地名來源與佛有關。第一種傳說古時佛坪因深居山林,群山圍繞,中間田壩平坦,環境幽靜,三條惡龍在此為爭奪地盤,鏖戰造孽,且經常有妖魔鬼怪光臨,禍害山民,叨擾得民不聊生,不得安份,四處逃散,于是如來佛便派兩位羅漢下凡此地,降龍除魔,還百姓一方平安,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如來佛祖的功勞,人們特意修了一座佛爺廟,用堅實的石塊雕了兩尊佛供奉,成為后來佛坪的淵源之一。另一種說法是遠古時期,一批流民逃難淪落到這里,看著被一座座群山包圍著的一塊塊平壩,他們在此耕種勞作、安家立戶,有一天偶然在挖地時刨出了兩尊石佛,他們認為這塊風水寶地是佛陀恩賜的,為了感恩佛祖,修了一座佛爺廟,供奉著兩尊石佛,讓其永保這里平安福佑,此坪壩有了佛爺廟,后稱佛爺坪,后改為佛坪。總之無論哪種說法,可見佛坪由來都和佛有關。
佛坪佛教寺廟總多,境內有名的有石墩河回龍寺、三教殿仙果寺、上沙窩復興寺,其中回龍寺作為村名一直保留至今,但是名氣最大,香火最盛、香客不斷的莫過于位于縣城東北山梁頂上的佛光寺。
網上查詢得知,四川眉山市、宜賓市有佛光寺,山西五臺山也有佛光寺,全國其它不知名的佛光寺更有很多,關于佛坪佛光寺介紹不多,只是說佛坪在零二年遭受百年不遇洪災后,發水時看到佛光寺山上附近出現怪異現象,天空閃過一道亮光,后有高人指點,眾人募捐在山上修建了一尊大佛,據說這尊大佛是陜南最大的一尊露天佛像,以此來保佑佛坪遠離災難,永保平安。佛像全身被涂以金黃色,金光閃閃,每到夜間,通上電源,通體金亮、熠熠生輝,給寂靜、高聳的山頂增添一抹金色,站在山下的縣城向山上仰望,光彩照人,醒目引人。
這尊佛像修建時面向縣城,背靠寺廟,寓意著它日夜守護著佛坪,凝視著縣城全貌,威武雄壯,把福份帶給佛坪,將妖魔鬼怪驅走,這尊大佛,也可說是佛坪縣城標志性建筑,成為眾多游人和當地人參觀的對象之一,我猜想佛光寺的名稱和這尊發光的大佛有一定的關系吧,或者先有佛光寺,人們在塑露天大佛時因名而想,所以建造了這尊發光的大佛。
與露天佛像應對相連、相隔一塊十幾米之遠的地方便是佛光寺,位于山脊處,幾間三面相圍的民房白墻灰瓦,修葺的簡潔大方,收拾的干凈利落,屋內供奉著幾尊佛像,有人專門住著看管,打掃衛生,收拾環境,為前來朝拜的香客服務,走近時,時常能聽到里面梵音不斷,阿彌陀經念誦的音樂聲不絕于耳,佛像前香爐里插著香燭,香火繚繞,檀香熏人,一派佛門凈地的氛圍令人肅穆。
通往佛光寺的老路原來是羊腸小道,山間毛路,從縣城水巷或老街中段出發,經過一片居民集中地,便進入山根腳下,順著山梁一路直上,穿越林間小道,山高路陡,雖然路程不遠,可能一兩公里,但是要爬上是要費些氣力的,在新路未修通之前,人們逢年過節,要么上山燒香拜佛,要么登高望遠,都得循著這條小路高一腳低一腳上得山頂到佛光寺。
后來,隨著經濟發展,國家財力強大,一方面為了保護佛教文化資源,為人們上山游玩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為了山背后王家灣到縣城近便,政府出資修了一條沿溝順山、三四米寬的水泥路,快到山頂埡口時路分岔,靠左手到了佛光寺,順右手走不遠翻過山豁口,下山便是王家灣。這條路山高路陡,為了減緩坡度,很多地方路段沿山盤旋而上,即使這樣,這條路亦然很陡峭險峻,藝不高、膽不大者不敢開車或騎車走這條路。雖然車不常走,但是人們步行到佛光寺或王家灣就省事多了,水泥路平坦、光滑,走起來不需要顧忌腳下,雖然比原來走山梁毛路遠了些,但是不再忌憚滑倒或絆倒。這條大路修通后,人們上山不再走小路,沒人走了,小路漸漸荒蕪了,雜草叢生,荊棘遍布,沒發下腳了。
佛文化與佛坪淵源流長,為了彰顯和展現佛文化,在佛坪建造的椒溪河大橋裝飾、修建的道路護欄上也能體現出來,好幾年前,椒溪河大橋護欄兩邊間隔一兩米便安放著一尊小彌勒佛樣的熊貓雕塑,總共二十多個,夜間燈光一照,金光閃閃,顯得金貴富態,惹得有個外地人以為很值錢,偷掰一個弄回家,結果被警察請去喝茶,又給弄回恢復原狀。
在五六年前修好的袁肖路,沿路大理石護欄上,每一塊上都鐫刻著不同名人寫得"佛"字,有毛體佛、于佑任體"佛"、張載體"佛"等等有七八位不同名人體"佛"字,可見佛字已經成了佛坪的文化符號象征。
而今,隨著佛坪高鐵時代到來,外來思潮被帶入佛坪,這里不再像過去那樣封閉閉塞,但是人們慈悲為懷、虔誠愛生的佛文化情懷亦然不減,佛學思想已根植佛坪人的血脈之中,祈求矗立在東山頂上的露天大佛能日夜守護佛坪歲歲平安,佛光寺能佛光普照、普渡眾生。
(2023.10.21)
張長青,中學政治老師。
熱愛生活,愛好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