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西漢大臣灌夫因罪被漢武帝投入大牢,并且皇帝已經把殺掉灌夫的計劃提上了日程。
灌夫有個好哥們,叫做竇嬰,倆人感情相當鐵,所以竇嬰一直在想辦法營救灌夫。
竇嬰在家里苦思冥想,忽然靈光一閃,想到漢景帝駕崩的時候,曾經專門送給他一封詔書,而詔書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
這句話的意思是,漢景帝告訴竇嬰,我死之后,如果你遇到什么事兒,碰到什么危險,你可以拿著這封詔書去找皇帝申辯,這樣就能保你一命。
自己有先帝的詔書,那就等于是多了一道護身符,你漢武帝再想殺灌夫,你也不能不給你爹面子吧?
于是,竇嬰立刻委托他的侄子向漢武帝報告,說我有先帝遺詔,得拿給你看看,你不能這么草率的就把灌夫給殺了。
漢武帝拿過竇嬰侄子提供的遺詔一看,還真像是那么回事兒,但皇帝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親自跑到皇宮中專門存放皇家檔案的地方去查驗了一遍,卻發現宮里根本就沒有這封遺詔。
是的,西漢的時候,皇帝如果給大臣留下遺詔,那肯定是一式兩份,一份送給大臣,一份則藏在宮里用于核對,因為如果宮里沒有備份,那么誰都可以動輒掏出一份旨意說是先帝遺詔而導致朝廷無從查驗,所以竇嬰的遺詔如果是真的,宮里就必然有一份備份。
問題是,漢武帝翻箱倒柜的找了一遍,楞是沒找到。
沒找到,那就是沒有,既然宮里沒有,那就說明竇嬰的所謂先帝遺詔,其實是偽造的。
好小子,你敢騙我!
漢武帝怒不可遏,大臣們更是煽風點火,說竇嬰偽造先帝遺詔,罪大惡極,結果灌夫沒救成,竇嬰也被追責處死了。
竇嬰的死看似微不足道,但其背后的故事,值得深挖。
因為這個竇嬰,其實大有來頭。
他是漢文帝的皇后竇氏的堂兄的兒子,屬于是外戚,漢文帝的時候還曾經在吳國(也就是后來吳王劉濞造反的那個地方)當過宰相,后來身體狀況不太好,就辭職隱退了。
文帝死,景帝立,竇嬰又重開事業第二春,在漢景帝的治下做個了詹事。
這個詹事,相當于是皇后和太子的生活秘書,官不大,也沒什么發展前景,所以竇嬰相當不滿,干脆又辭職了。
這個時候的竇皇后已經成了竇太后,竇太后認為竇嬰悍然辭職的行為是在蔑視天家權威,十分生氣,還專門降下旨意,以后不許竇嬰到宮里來溜達,讓門口保安給他拉黑名單。
景帝三年,西漢爆發了七國之亂,那個被漢景帝打死兒子的吳王劉濞聯合一群劉氏宗親造反,情況一度十分危急。
而在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漢景帝主要任用了兩個人,一個是周亞夫,另外一個就是竇嬰。
周亞夫能打仗,而竇嬰在吳國當過丞相,對敵人更有深刻的了解。
重新被皇帝啟用的竇嬰在平亂過程中當然算不上首功,但表現也十分出色,漢景帝后來賞賜給他許多黃金,他分文不取,而是擺在家里的走廊上讓士卒們隨便拿。
漢景帝對竇嬰的這種做法十分欣賞,于是把他封為了魏其侯,之后還讓他負責輔佐太子劉榮。
封侯沒什么,周亞夫也封侯,但到最后也不過是君臣相疑,死路一條,而輔佐太子的這份工作,卻十分微妙。
現在劉榮是太子,以后劉榮當了皇帝,竇嬰這個老師還不就是西漢頭號大臣?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之后劉榮就被廢了。
劉榮不僅僅是西漢的太子,那更是竇嬰的前途,現在劉榮廢了,前途沒了,竇嬰相當生氣,他屢次向漢景帝申辯,為劉榮爭取機會,但景帝并不聽從,竇嬰一來氣,干脆又推說自己身體有恙,再次隱居了起來。
不過后來竇嬰也想明白了,自己畢竟是胳膊擰不過大腿,所以很快復工,又開始在景帝的馭下認真工作起來。
竇太后趁熱打鐵,時常向漢景帝建議,可以把竇嬰封為丞相,然而景帝早就發現,竇嬰這個人性格有問題,動不動就惱了怒了,連皇帝也敢得罪,為人太驕傲太自大,所以始終沒有重用他。
(漢景帝 劉啟)
也正是因為如此,老皇帝也覺得對竇嬰有所虧欠,所以在駕崩之前給了竇嬰一道恩遇,也就是那一道保命的遺詔。
這個遺詔,你可以把他理解成皇帝頒發給功臣的免死金牌。
漢景帝死,漢武帝立,竇太后再度升級,成了太皇太后,而漢武帝的母親王氏則成了皇太后。
竇太后在朝堂里的勢力,就是竇嬰,而王太后在朝堂里的勢力,則是她的弟弟田蚡。
原本,竇嬰的名氣和實力是要比晚輩田蚡強的,但問題是武帝即位六年之后,竇太后就薨了,竇太后一死,竇嬰失勢,又逐漸被武帝疏遠,反倒是田蚡后來居上,成了西漢宰相。
巔峰迎來虛偽擁護,黃昏才能見證忠實信徒,竇嬰一失勢,朝廷里基本上就沒人愿意搭理他了,只有一個叫做灌夫的大臣和竇嬰私交甚好,倆人相互之間是不離不棄,處的就像哥們一樣。
在灌夫看來,竇嬰其實是有丞相之才的,之所以此時落寞,不過是因為那個依仗姐姐王太后的田蚡小人得勢了而已,所以灌夫從個人定位上就把田蚡當成了敵人,他和田蚡平時就愛鬧矛盾,屢次得罪田蚡,田蚡也和灌夫勢同水火,倆人曾經互相彈劾對方,事情一度鬧到了御前,同僚們好一頓調解這才罷休。
當然,矛盾的化解只是暫時的,因為灌夫這個人有點風風火火,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幾分江湖氣,漢武帝剛剛即位的時候,他就曾因為喝醉酒而拳打竇太后的兄弟竇甫,所以他很快又鬧出了新亂子。
田蚡的女兒結婚,田家辦婚宴的時候邀請竇嬰和灌夫參加,灌夫在飲宴之時又大鬧婚宴,當時賓客眾多,很多人其實不太看得起竇嬰和灌夫,所以灌夫干脆把自己看不順眼的人全都來了個口吐芬芳,大罵一頓,要不是竇嬰一直拉著他,他差點把桌子給掀了。
灌夫罵的很痛快,但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這場婚宴,不是尋常娶妻嫁女,而是得到了王太后的詔令的。(相當于王太后是證婚人)
灌夫這么一鬧,辱罵的不僅是賓客,更代表了他不把天家的威儀放在眼里。
朝廷悉知此事,立刻逮捕灌夫,把他投入監牢,打算擇日問斬。
灌夫獲罪將死,竇嬰心里很不落忍,他立刻去拜見漢武帝,為灌夫去求情,漢武帝說你們這些人的事情我也沒參與,我也鬧不明白啊,所以干脆咱們把當事人都找來,到朝堂上去公開辯論。
朝堂之上,竇嬰認為灌夫有過軍功,擅長作戰,不應該因為喝多鬧事兒就給處死,而田蚡則意味深長的表示,竇嬰和灌夫走的很近,倆人在民間有很多人手,追隨他們的豪杰壯士也不少,咱也不知道這倆人每天偷摸的是在研究什么。
田蚡的言外之意呼之欲出,他認為賦閑的竇嬰和灌夫對朝廷心有怨恨,搞不好是要作亂。
參與辯論的大臣們,其實大多數比較支持竇嬰,但他們因為各種原因,只能是保持中立,心里有話也不敢說。
漢武帝一時拿不定主意,結果后宮里的王太后發火了。
王太后認為田蚡是自己的弟弟,那就是皇帝的親戚,現在灌夫在皇親的宴會上大鬧,那就是大不敬,是對皇權的侮辱和蔑視,作為皇帝,那絕對是不能不聞不問,而應該嚴懲。
這個時候,輿論就已經對灌夫相當不利了,漢武帝隨即逮捕了灌夫,把他關進監牢,準備擇日處斬。
如此要好的朋友為自己打抱不平而落難,竇嬰實在是沒有辦法,終于掏出了先帝留給他的遺詔。
我用這一張“免死金牌”,總能換回灌夫一條命了吧?
然而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這份遺詔,宮里沒有備份,居然被當成了假的,而自己也引禍上身,因為偽造遺詔被處死了。
那么問題來了?這份關鍵的遺詔,究竟是真是假呢?又或者說,漢武帝到底找沒找到遺詔,漢景帝又到底給沒給過遺詔,到底是誰在撒謊呢?
首先,竇嬰撒謊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遺詔之事如果是他杜撰出來的,那么遲早會露餡,竇嬰這么做等于是自尋死路。
那么既然這份遺詔是真實存在的,那么有沒有可能,宮里那份找不到的遺詔,其實是被漢武帝藏起來了呢?
說實話,可能性也很小,因為彼時竇太后已死,竇氏外戚的威脅已經基本消除,竇嬰更是已經徘徊于權力場之外多年,皇帝就算是要中央集權,他要收拾的也應該是他母后的王氏外戚,所以,漢武帝沒有必要這樣做。
(漢武帝 劉徹)
排除掉這些答案之后,那個最不可能的答案,那大概就是真相,那就是,漢景帝當年的確是給了竇嬰一份保命用的遺詔,但漢景帝也的確沒有在宮里進行備份,因為老皇帝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留給竇嬰一份孤詔,一份不能使用,無法生效的遺詔。
別忘了,漢景帝是如何對待功臣周亞夫的。
漢景帝殺得動周亞夫,但卻殺不動在自己母親羽翼保護之下的竇嬰。
是的,漢景帝絕對無法允許和周亞夫一起在七國之亂中建功封侯的竇嬰在自己死后無法控制,漢景帝更擔心自己死后,性格一向沖撞的竇嬰會作亂,漢景帝更加擔心以后竇氏外戚會以竇嬰為中心不斷擴大,所以漢景帝必須留有后手。
所以,老皇帝給了竇嬰這么一封孤詔。
因為,如果竇嬰在自己死后老老實實的上班工作,他是用不到這封孤詔的。
竇嬰如果要用到這封孤詔,那就說明他本人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地步。
他有可能作亂的時候掏出這份詔書,有可能擅權的時候掏出這份詔書,那么這封詔書豈不成了助紂為虐的工具?——所以,這封詔書只能是無效的。
當然,也有可能是竇嬰沒有做出危害朝廷的事情,而只不過是因為各種原因而屠刀高懸,他想要自救而已,但漢景帝絕對不會讓他自救。
在老皇帝看來,天家的意志無法違抗,如果竇嬰沒有作亂但卻面臨生死關頭,那么能把竇嬰逼到這個境地,能殺掉竇嬰的,也只有未來的皇帝,漢武帝。
而如果是漢武帝想要殺掉竇嬰,那么無論竇嬰有罪與否,他都應該死于君王的誅戮——所以,這封詔書只能是無效的,當竇嬰掏出這份詔書的時候,因為景帝故意沒有在宮里備份,那么這份詔書就自然而然的變成了偽詔,竇嬰只會罪上加罪,萬劫不復。
是的,這道先帝的遺詔,皇帝的恩賜,其實,是一張結結實實的催命符。
竇嬰也許想不到漢景帝竟然會如此對他,而漢景帝也想不到,竇嬰拿出這份遺詔的目的,竟然,不是為了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