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剛過,艾蒿的香氣還沒有散去,有人又想起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獎,認為這是中醫藥對人類做出的貢獻。
其實這種青蒿素只是從艾蒿中提取的一種植物提取物,和中藥沒有任何關系。這類植物提取的藥物有上千種之多,如西地蘭、紫杉醇、山莨菪堿等,都屬于西醫的范疇。
那么什么才是中藥呢?是在中醫辯證理論的指導下應用的藥物才是中藥。中醫師通過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八綱辯證,認為病人應該應用的藥物,即使是一根棍,一把土,也屬于中藥。
所以,中醫指導下應用的艾蒿屬于中藥,而青蒿素的應用不需要辯證,只要診斷明確,拿來用就可以了。這是西醫的路子。
如果不加辯證地應用中藥,就是“偽中藥”,就會出問題。最轟動的當屬日本的“小柴胡事件”。上世紀70年代,日本有一個公司把漢代醫圣張仲景的名方“小柴胡湯”制成了顆粒劑,成了治療慢性肝病的靈丹妙藥。后來其適應癥不斷擴大,對于肺炎、慢性胃腸炎也應用小柴胡顆粒。結果在五年的時間里,出現了188例肺纖維化病人,死亡22人。
小柴胡湯是用以治療少陽病癥的,病人表現為“往來寒熱,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如果是太陽脈,或者是太陰脈,需要瀉法的時候,還在用小柴胡湯的補法,提升陽氣,促進肝氣的上升,當然要出問題。尤其是長時間的應用,很可能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導致肺纖維化的發生。這就是不加寒熱虛實辯證,如同喝咖啡一樣推廣中藥顆粒的后果。
大約100年前,著名的學者余云岫從日本學習回國,他早年熟讀中醫典籍,后在日本研習西醫,可謂中西醫貫通,認為“如不消滅中醫,不但妨礙民族的繁息、民生的改良",而且,”國際地位的遷善也無從談起”。于是高舉反中醫的大旗,起草了《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竟獲得到了當時國民政府的通過。(今年春節期間央視播出的《老中醫》中還有這個情節)。
這種內行人反對起中醫來,殺傷力太大了,這和梁啟超、陳獨秀這些外行人反中醫不一樣。余云岫的一些觀點把中醫一度撞擊得支離破碎,影響力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散去。但余云岫在晚年,卻花費十余年,出版了《中國古代疾病名候疏義》一書,對中醫病名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他骨子里對中醫還是有感情的。
當時,有人提出要“廢醫存藥”,就是拋棄中醫理論,只留下藥材來應用。也就是不需要辯證,這和青蒿素的應用,沒有什么兩樣。真若如此,只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小柴胡事件”。我們現在藥店里隨處可以買到各種的中成藥,包括小柴胡顆粒,并沒有中醫師的把關,是很不妥的。好在一般不會長期應用,其中的劑量和組成比例與古人也有出入,故不會帶來太嚴重的后果,但正作用也打了折扣。
總結:
多數的中藥材并不值錢,但知道用哪幾味,如何搭配,這種中醫理論的指導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如同汽車發動機壞了,花了幾塊錢換了個零件就好了。零件不值錢,但知道換哪個,是很值錢的功夫。所以中醫理論比中藥材要重要得多。當年的“廢醫存藥”就相當于廢了西瓜,留下了芝麻。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王光強 2019.5.8 .
齊魯呼吸王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