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畫】取材于宗教教義、故事和傳說且服務于宗教宣傳的繪畫。如道教中表現神仙的畫像,佛教中表現佛本身故事的繪畫。早在魏晉時代就有專門關于神仙傳說故事及神仙形象的中國道教題材繪畫。佛教繪畫興盛于中古時代的印度,后流傳入中國(隨佛教流傳)后,逐漸被中國古代畫家用中國繪畫的形式描繪而形成了中國特色佛教繪畫。
【院體畫】我國唐代已設徐詔、供奉等。五代時,西蜀、南唐設置畫院宋代設翰林圖畫院,選優秀畫家,為皇室宮廷服務。歷代畫院里所畫的山水、花鳥、人物等,大都是要求工整細致、富麗堂皇、構圖嚴謹,有些具有較強的裝飾性,稱之為院體畫。
【民間畫】在中國畫中指除專業畫家、文人畫家等之外的專以繪畫為生存手段的街頭藝人所作種種畫作。其作品傾向艷麗甜俗細膩,不同于專業畫家、文人畫家,所作的畫作較為講究詩意,畫境等文化內涵。而為一般文化層次的平民喜愛。民間畫又稱匠人畫,比起院體畫缺乏嚴格的技巧訓練;比起文人畫,缺乏文學和理論修養。但是,它有些又趨于樸實、熱烈,某些優點也是文人畫與院體畫所不及的,也有時為文人畫和院體畫所吸收。
【動物畫】在中國畫中以動物形象作為藝術語言,以表達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種感情的一種繪畫,描繪的題材很廣泛,凡動物均可入畫。但主要對象為人們常見的家禽、家畜和動物園中的各種動物。不要求維妙維肖,允許夸張與變形,但要有個性、要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和對生活美好的聯想。
【扇面畫】在中國畫門類中,歷代書畫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存字和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于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習稱扇面。從形制上分,又有圓形的團扇和折疊式的折扇。
【沒骨(法)畫】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注: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工筆畫】中國畫傳統畫法之一。畫法比較工整嚴謹,以描繪被畫對象的準確形象為準則。相對于“寫意畫”。總的來講,工筆畫用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剛徹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
【主題畫】在中國畫中,畫家通過一定的故事情節、人物、場景、題材展示給欣賞者的對社會和人生的某種看法或感想。或對某些歷史故事事件場景與形象的刻畫與再現等。具有一定的再現性、真實性、或揭示性。一般每幅畫的立意比較明確,時間、事件等較為明晰。
【寫意畫】中國畫傳統的畫法之一,相“工筆畫”而言,用豪放、簡練、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在表現對象上是運用概括、夸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
【界畫】 中國繪畫很有特色的一個門類。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主要表現莊嚴雄偉的建筑物,如宮殿,廟宇、樓閣、亭臺等。現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道西壁的《闕樓圖》是目前我國最早一幅大型界畫,宋代的著名界畫有《黃鶴樓》、《滕王閣圖》。
【指畫】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特殊的畫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即以畫家的手指代替傳統工具中的毛筆蘸墨作畫,別有一種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稱為指畫。史書上記載得比較明確的創始人是清初康熙年間的高其佩,成就卓著者有潘天壽大師,他的指畫氣勢博大精深,格局新穎高雅。
大拇指作指畫,一般情況下是很少用的。但可以用作在一些特殊技法上,如果大拇指蘸色按出小鳥的頭部和一些形似大拇指形狀的物象,因為大拇指的螺紋較粗,留在畫面能體現指畫的特點,也是一種美。
手掌的用法與手背相反,可先用手指蘸水,再用手掌蘸墨。手掌落于紙上作推抹狀,水從掌背上流下與墨自然混合,適合作巨幅和大面積擦染,其效果為水墨淋漓,力透紙背。而掌側的運用似中國畫中的斧劈。
總之,畫毛筆畫用的一般毛筆,如從最小的圭筆,到白云、衣紋,長鋒到提筆等,完全由幾個手指就足夠代替了。看來好像并非易事,其實只要把每個手指的尖、頭、側、背、節、掌充分利用起來,手指就一定能夠真正達到"得心應手"的妙用。
【山水畫】系中國畫特有的畫種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畫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畫,是秉愛自然的精華,天地的秀氣,所以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都有無窮的妙趣。從六朝到唐的山水畫家雖然很多,但他們的筆法位置卻很古拙。到了李思訓、王維等便較為完善了山水畫的畫理、畫法,章法(構圖)逐漸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面貌。五代的荊浩、關同更有新的創新,出現了新的局面。
【淺絳山水畫】中國山水畫中的一種沒色技巧。即凡以淡紅青色彩渲染為主山水畫,統稱淺絳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濃淡,干溫變化之墨線勾勒輪廓結構變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摻少稍失砂類)染山石、樹木結構處。最后用淡花青類色渲染即成。
【青綠山水畫】 青綠山水是具有獨特風格的山水型,以表現山石樹木的蒼翠而得名,在古代繪畫藝術上占有重要地位。這種畫以青綠顏色為主,用筆工整,細筆重彩,色彩濃烈,富有生氣。在勾線內用石青石綠著色。色彩濃烈的叫大青綠山水,彩色淺淡些的叫小青綠山水,有用金彩勾勒山石紋理的,顯得畫面富麗堂皇,這種叫金碧山水。青綠山水始創于唐氏的李思訓,北宋的王希孟所畫的《千里江山圖》也是青綠山水的代表作之一。
【水墨山水畫】水墨山水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奠定的基礎,不用色彩,以墨的濃淡、干濕,表現峰巒山石景色。王維屬杰出的詩人,又是山水畫家。他常把景色寫成詩,又把詩畫成畫,后人說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到五代水墨畫又有了飛躍,開始用皴法表現效果,使山石更加雄偉壯麗。到明代徐渭的潑墨大寫意在水墨畫上發展了水墨的技巧把墨灑在紙上,幾筆畫就做到了揮灑自如。他的畫法對清代的石濤、朱耷(八大山人)影響很大。
【米點山水畫】米點山水也可包括在水墨山水之內,也稱為米家山水。用墨點出山,用朦朧的調子,用濃淡墨、用明顯與模糊的墨點表現山川景色。元代高克恭、方從義畫的較好。明代董其昌、藍瑛都有突出的成就。
【赭墨山水畫】赭紅就是醬色,也叫淺絳山水。元代黃公望創造的,薄施色彩,描寫江南風光,為了表現柔和的景色,用淺薄山水。明、清兩代較多。
【白描畫】國畫中完全用線條來表現物象的稱為“白描“。白描有單勾和復勾兩種。
用線一次畫成的叫單勾。單勾有用一色墨勾成的,也有根據不同對象用濃淡兩種墨勾成的,例如花用淡墨勾,葉用濃墨勾。復勾是先用淡墨完全勾好,然后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復勻一部分或全部。復勾的線不能依原路線刻板地重疊勾一道。復勾的目的是加重質感和濃淡的變化,使物象顯得更有神采。白描是用線條、用墨線濃淡、粗細、虛實、輕重、剛柔、曲直的表現技法。宋代李公麟,發揮了古代傳統繪畫線描作用,創造了白描技法。元代錢選、明代陳洪綬白描畫都很成功。
【花鳥畫(花卉畫)】系中國繪畫門類中特有的一種繪畫畫種。以描繪花卉、竹石、鳥蟲等為作畫主體。在我國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現了簡單的鳥魚圖案,可以作為我國最早的花鳥畫。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東晉、南朝宋時畫在絹帛上的花鳥畫已逐步形成了獨立的畫種。到了唐代,已趨成熟,出現了以工筆勾填、畫風艷麗的邊鸞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時發展有“徐、黃二體”:一宗徐熙、一宗黃鑒。明代沈啟南、孫雪居等。涉筆點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逕,經清石濤到“楊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詩、書、畫三絕。
【小品畫】系中國畫畫家比較自由抒情作品,隨意之作,往往其藝術水平達到較高境界。其原因大概是出于在思想上沒有過多的拘束,絕屬隨意發揮所致。
【水墨畫】在中國畫中,以中國畫特有的材料之一——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干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而形成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因其別有一番韻味被稱為“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