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成熟的講師,至少要具備經驗萃取、課程設計、課件制作及課堂呈現等能力。就目前觀察來看,培訓師的最大卡點在如何開發出一門好課程。無論你是企業內部講師,還是商業化的外部講師(指進行商業化授課的老師),想開發一門屬于自己的課程,先搞清楚以下三個基本問題:
1. 培訓對象是誰?他們是企業內部人員,還是外部人員?
2. 組織需求是講知識,還是帶著學員練習如何應用?
3. 課程講完后,企業負責人會如何評價培訓效果?
筆者進行多方調研及訪談,依托對內、對外兩個方面,劃分扮演角色、培訓對象、講師素養及內容要求四個不同的能力等級項。整理后繪制如下表:
首先,從“扮演角色”看講師定位
講師在企業內部講課,面對的學員是同事。所以,工作時是同事,站在臺上的那刻是講師,雙方的本質還是同事關系。企業內部講師在授課時,針對的外部企業學員講課;如各領域的頭部企業接受外部人員來參觀學習,或被機構邀請到其它企業授課,都是屬于商業化課程,這時你的身份是商業講師。商業化講師除了自身是講師的身份外,同時也是產品,因為企業購買的產品是講師授課服務,所以講師定位清晰,認真對待的程度也不同。
其次,從“培訓對象”看學習期待
在內部授課,講的好不好,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工作之間還是有關聯的。一般來說,企業方參加培訓的員工,對內部培訓師的包容性很強,對外部講師則一律看實力。筆者在《商業講師再造工坊》課上經常有學員分享,我以前在企業的時候,大家的反饋很好,給我的評分幾乎都是10分。成為商業化講師之后,反而不斷在課前、課中、課后反饋各種各樣的問題,評分也很低,現在對自己的能力越來越沒有信心。
講師離開了企業這顆大樹,就要獨立的面對市場。出現以上情況,產生的主要原因歸納為兩方面:第一、,學員與講師之間是“真刀真槍”的干,就某一個觀點或問題在探討,只要沒有完全說服學員,反饋肯定不好;第二、講師以組織需求為主,學員需求為輔,即:講師代表企業領導期望授課,學員關注的是自身利益,需求在不同的水平線;在課堂上很容易形成對立,反饋當然也不好。
再次,從“講師素養”看隱性能力
無論對內還是對外,講好每一堂課是講師基本功。
一般來說,商業化課程是企業內部培訓課程的升級版。內部課程則重在把內容講清楚,員工聽話照做;商業化課程不光要講好,內容也要好,上完課之后學員是否愿意推薦同事或朋友一起來學習,稱之為口碑相傳。如果站在企業管理者的角度,以后愿意再聘請你來上課,或成為本課程指定講師,稱之為返聘。
筆者專注大TTT領域,包含復盤、萃取、課程開發及講授等配套內容。在2017年提出TTT3.0,同時創立塔思課?TTT定制品牌賦能企業。從出道以來,一直都是在返聘的過程中,如:中國移動某省公司連續五年返聘、中原某地鐵集團連續三年返聘100天、某知名財務培訓機構商業講師課程開發導師、某500強央企近30期TTT系列課返聘,在此不一一羅列。筆者所用之法就是講好每一堂課,給學員最大收獲。
最后,從“內容要求”看課程深度
企業內部培訓師的主要工作是能力掃盲加流程復制,講的都是企業內部真實存在的工作要求,學了就馬上能用的技能。商業化課程要站在組織未來需要的角度,可能是企業目前或未來面對的問題,講師從未來視角看現在,講授相關的技能及知識。商業化課程具備企業內部培訓課的廣度,還要從客戶組織需求視角考慮課程深度。
總之,對內與對外站的角度不同,開發課程的目的也不同,講師角色定位不同,課程內容的深度不同。企業內部課程在質量上要向商業化課程學習,商業化課程在針對性上要從培訓對象及企業視角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