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騎行不會增加負重 靠墻靜蹲強化大腿肌肉
受訪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 陳疾忤
本報記者 高嘉悅
近日,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雜志-網絡公開版》的一項研究表明,膝關節炎高危人群堅持運動,可以保護他們的膝關節,改善總體健康狀況和幸福感。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1194名、年齡在45~79歲之間的膝關節炎高危人群進行了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分析結果發現,長期參與慢跑、網球、有氧舞蹈和滑雪等劇烈體育活動,不僅不會增加增加患膝關節炎的風險,積極鍛煉的人患膝關節炎的可能性反而降低了 30%。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陳疾忤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為了避免膝蓋疼痛,不少膝蓋不好的人會盡量避免活動,這種認知本身就是錯誤的。相反地,他們應該保持活躍度,盡可能維持、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和周圍肌肉的力量,但具體采用哪種運動方式,還需要因人而異。
膝關節炎患者:避免下肢負重動作。陳疾忤說,骨關節炎在老人中較為多見,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關節退行性病變,肥胖、勞損、創傷等也與之相關。
運動前,患者可先去醫院做磁共振檢查,判斷軟骨損傷程度。只是輕度軟骨損傷、磨損的患者,以力量訓練為主,提升肌肉力量后再進行一些運動;如果損傷較嚴重,需避免下肢負重的運動,比如打球、滑雪、登山等,可進行游泳、騎行或慢走等不負重的運動,也可以針對性地鍛煉上肢。陳疾忤表示,骨關節炎是自限性疾病,有時不需治療,只休息半年到一年也會好轉。但如果軟骨損傷處于進展期,過分磨損可能加重病情,這時更要避免負重運動及跑跳、長時間蹲跪、爬山等。
膝周肌肉、軟組織受傷者:兩個動作加強肌肉力量。膝關節由骨、軟骨、半月板和韌帶等部分構成。光這些結構不足以保護膝關節,還需要足夠的肌肉力量。膝周肌肉、軟組織受過傷的人,需針對性加強大腿肌肉力量,運動時可佩戴護膝,減少軟組織承擔的壓力。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本身的力量會慢慢下降,加上病變累及,不少膝蓋不好的人,膝周肌肉力量都較為薄弱,導致膝蓋不穩,更易磨損。
陳疾忤建議,除了保持有氧運動外,這部分人可做靠墻靜蹲、平臥直抬腿兩個動作來鍛煉大腿肌肉,既安全又能有效加強膝關節的抗負荷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靠墻靜蹲(如圖)。軀干全程貼緊墻面,雙足向前邁出一定距離,向下蹲,保持一段時間。注意小腿垂直于地面,并與大腿保持一定角度,但不需要刻意追求90°,以不引起疼痛為前提;保持時間以自己的最大承受能力為準,每天重復5~10次。
平臥直抬腿。平躺于床上,注意腰部貼緊床面;一側大腿肌肉收緊、繃直,抬起,與床面呈45°,維持1秒鐘后還原;兩腿交替練習,重復50次。
膝關節術后患者:先保證正常伸直。陳疾忤表示,做過膝部手術的患者,運動的前提是保證較好的關節活動度,首要任務是保證正常伸直。對膝關節來說,伸直比屈曲更重要。如果無法伸直,膝關節總在屈曲狀態下走路,更易引發疼痛。
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對保護膝關節至關重要。對術后患者來說,腿部保證正常伸屈后,需盡早練習下肢肌肉。過了炎癥期6周到3個月后,患者就可以開始練習靠墻靜蹲,但需循序漸進,大腿與墻面夾角可從15°開始,逐漸過渡至30°、45°,以逐步喚醒因術后制動期而萎縮的肌肉。
一般來說,游泳、步行、騎行等都是低沖擊或無沖擊的鍛煉方式,對膝蓋的損傷都比較小。但需提醒的是,膝關節不好的人進行這些活動前也要熱身、放松,且時間要比一般人長,爭取做到10~15分鐘,充分喚醒腿部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