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古貼『身』『林』二字。
67.右向鉤:右向鉤一般寫在字的左邊或下面,豎畫部分略呈弧曲之形,出鉤向右,鉤的長短視右邊筆畫而定。
見古貼『長』『朗』二字。
68.橫鉤:橫鉤多用于『寶蓋頭』和『禿寶蓋頭』。橫畫部分左低右高,用筆內含提按、起伏變化。
或用折法寫,呈方形,見古貼『空』字;
或用轉法寫,呈弧形,見古貼『露』字。
69.臥鉤:露鋒起筆,向右下方行筆,邊行邊按,至右端稍駐筆后,向左上方出鉤,極用力,鉤尖直對字心。臥鉤上段較直,下段取平勢。
見古貼『思』『忽』二字。
70.淺鉤:露鋒起筆,露鋒收筆。中段用力較重,故較粗。行筆宜快,筆畫要圓潤、靈動。此鉤應順從筆勢而出,否則便顯得別扭。
見古貼『現』『境』二字。
71.浮鵝鉤:須用中鋒緩緩行筆,轉折處要婉轉,底部取平勢。
見古貼『呢』『翹』二字。
若轉折太快,則筆畫扁薄;若底部不平,則像右上翹起。
據考,唐以前無集字之舉。集字始于懷仁,日后漸多,單是集王書之碑便有十八家。如開元九年,僧大雅集《興福寺半截碑》;大歷六年,田名德集《田尊師碑》;太和六年,唐元度集《金剛經》等等。這十八家之中,最能得王書筆法神韻者,莫過于懷仁所集《圣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