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性格“怪狂”的人都是有才之輩,例如米芾、張旭等等,他們的生活習慣讓人難以理解,但是書法技藝極為高超,在元代書壇也有一位“怪人”。
他就是楊維楨,整日不修邊幅,甚至曾用歌姬的鞋子邀請倪瓚喝酒,讓生性喜潔的倪瓚與他絕交,楊維楨這樣不拘小節、剛正不阿的性格,讓他無法在朝廷立足。
因不攀附權貴,他仕途屢屢受阻,所以如今在談論元代書法家時,他的名字就被較少提起,但是他的草書實力卻絲毫不差,甚至能與趙孟頫一決高下。
楊維楨的行草主要取學了“二王”的章草,跟歐陽詢筆法的“險峭”之風,字里行間奇崛瀟灑,與他本人性格一樣,追求放浪形骸之感。
盡顯狂狷雄勁之勢,行筆縱橫肆意,當代有五成的人都看不懂,因此被后人稱為“丑書”“亂書”,其字與趙孟頫和“二王”的秀美圓轉大相徑庭。
可以說楊維楨的行草突破了“二王”書法風格的拘束,開創一種更加跳宕剛勁的書法藝術,展現出行草奔放灑脫的書法特點。
在藝術性上更加富有感染力,因此他的行草要勝于趙孟頫一籌,在楊維楨生平的行草作品中,最出名的就是《竹西草堂題卷》。
此作大約書于至正九年,內容是以兩三個人爭辯引出“竹西”名號的來歷,主要抒發了自身不與世俗相流的高潔志向,對于隱士表示尊敬。
這種觀念與楊維楨的思想相吻合,有著沉痛勃郁的難平之氣,行筆大多以側鋒為主,用筆老辣勁力,起伏跌宕猶如奔流的長江大河。
筆筆似乎都能力透紙背,點畫怪異粗放,有著奇崛豪放之美,同時楊維楨對于字體的疏密關系較為注重,會根據字體的體勢改變空間距離。
從而能讓點畫的粗細等對比更加強烈,點畫較粗的就讓字體空間更加緊密,點畫較為纖細的就讓字體空間疏朗明快,使疏密對比不斷變化。
就像文中的“所”“居”“堂”等字就與“成”“若”形成對比,使書法突出幾分意趣,視覺沖擊力上也會更加的強烈,從行筆氣勢與節奏感講。
此作猶如三軍奏歌,充滿奇詭狂放的想象力與氣慨,因此明代書法家吳寬曾評價曰:“如“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析,倒載而歸”。
確實楊維楨此作氣勢雄奇豪放,豐富了書法藝術的可能性,能為后世的學者提供更多的藝術借鑒,時常臨摹,不僅可以增強用筆的雄健氣勢。
讓自我草書節奏變化更加自然高古,還能領略到其中個性化的書法特色,開拓我們的審美思想,提升書法鑒賞的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書風之路。
真跡現存于遼寧省博物館,經多方努力我們對楊維楨的《竹西草堂題卷》進行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超高清微噴復刻工藝。
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卷中字體極為清晰,墨色濃淡以及筆法轉變都清晰可見,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