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年十二,還有三天元宵佳節。
在外地過年的日子還是會有鄉愁。我不是個戀家的人,但《你好,李煥英》讓我哭了五六遍。
賈玲演的教室外頹廢沮喪中又有點不屑一顧的眼神,像極了那些總被叫家長的學生。這也是第一次,劇中的賈玲注意到媽媽頭上的白發。
于是“為了讓媽媽高興”這個念頭,就成了她矢志不渝要做的一件事。她膽大包天,把成人教育證書換成大本,博媽媽一笑和一怒;她思念成疾,穿越時空隧道來到媽媽年輕時的模樣,同甘共苦;她恍然大悟,哭倒在媽媽的腳下看著一路長大的自己終究要離開媽媽的懷抱。一句:媽媽,別離開我,哭碎了多少人的心。
賈玲是我們熟悉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個快樂的豬羔子。李煥英是我們不熟悉的,也是我們慢慢熟知后被感動被溫暖的。是怎樣的一位母親孕育出了賈玲這樣歡快、健康、有才智、有底氣的女性呢?
升學宴上,主持人開心地念著歌頌美好、喜氣洋洋的臺面話,大家在一片歡騰的攀比作怪中忽然發現,賈玲真正考上的是一所成人教育學校。鏡頭沒有描寫場面上眾人的反應和宴席的結尾,再看已是賈玲追媽媽時不自覺地說出:“我知道我沒出息。”媽媽立即回頭:“誰說你沒出息?”眼神中不容置疑。賈玲立即應道:“我將來一定有出息。”媽媽驕傲地說:“那肯定的。”
這是李煥英第一次讓我感動的地方。
升學宴上出這么大的糗,女兒一次次地被老師叫,自己一次次地跑,同事明擺著的炫耀,別人家的孩子的種種好,最后,化為一句:你肯定有出息的。我佩服李煥英在怒氣之下還能堅守對孩子的認可,并讓孩子堅定地相信自己可以,這,豈是急功近利、比孩子還焦慮的家長能做到的?她也不是官宦之家,她也不是不重視孩子讀書,是無法得到后的接納,是路有千千條的大氣,是我的孩子必須自信陽光的信仰。
賈玲曾說:我從小就覺得我將來一定能紅,這沒有什么好懷疑的。這份堅實的信念也是支撐她一路到今天終于紅的動力之一吧,而我們能從李煥英上揚的嘴角和堅定的眼神中找到,賈玲對自我的認可是如何從小嵌入心底的。
電影帶我們回到李煥英生活的時代,當她是一名光榮的打鐵工人時,她對愛情的追求第二次深深地打動了我。
廠長相中她打球時的不氣餒不抱怨、拼搏到底的“打鐵娘子隊”精神,雖敗猶榮。安排兒子與她相親貢獻了本片諸多笑點。煥英在聽說廠長兒子是個紈绔子弟時不愿與其多來往,對方在眾人撮合下和賈玲同演一臺二人轉逗英子開心。臺下的李煥英也著實笑得燦爛純粹,那洋溢著歡樂與支持的笑容俘獲了廠長兒子的心,對方從一蹶不振趴在地上不起的慫樣立刻彈跳成生龍活虎、扭腰甩帕的二人轉演員,眾人爆笑,皆大歡喜。
就在賈玲以為自己要撮合成功,可以幫媽媽改寫命運之際,煥英拿出了和秘密戀愛三年的對象的結婚證,向賈玲宣布這個好消息。賈玲瞬間被擊垮,她穿越回來的用意就是改寫年輕的李煥英的命運,以為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讓媽媽幸福。她毫不猶豫地催李煥英離婚,煥英不肯,兩人拉扯過程中賈玲不慎將結婚證的一角撕裂。煥英傷心不已,但她也理解賈玲的心意,在淚眼婆娑中一字一句地輕聲撫慰賈玲:“我覺得我這輩子過得特別幸福,怎么就不相信我呢?”
這句發自肺腑的話再次讓我深深感動,一個女人,對自主選擇的命運的滿足感,和對當下已擁有的珍惜與感恩心,早已遠遠超出了世俗認為對她好的方式。
賈玲內心覺得媽媽對家庭的付出束縛了她個人的自由、她年輕時的活力,所以電影開頭用了一句:打從我記事起,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她想讓媽媽活得輕松,過上好日子,生出聰明伶俐的孩子,過她應該享有的人生。可是賈玲忘了,媽媽才是最有發言權的那個人。
前夜喝酒,賈玲依然有孩子氣的自責:你沒攤上,我只會快樂,沒啥用。母親卻發自內心的認可:攤上我也不怕啊,你這樣就很好啊。點對點地注入了母親無條件的愛和信任。“你很好啊”,是多少對孩子無數要求的父母欠下未還的一句話;“你很好啊”,又是多少孩子脆弱的內心極度渴望聽到的一句認可。
看到這里,李煥英對愛情勇敢追求、不流于俗,認定對方就堅持到底,珍惜當下點滴幸福;對孩子內心認可、不斷鼓勵、遇艱難不放棄,迎生活以笑臉,以榜樣告訴孩子快樂健康向上就是最好,是極具人格魅力的。也難怪賈玲曾在采訪中說:失去了媽媽,我好像不會快樂了。如今借這樣的鴻篇巨制紀念母親,還原女性的人格之美,也感動了熒幕前的你我,這樣的李煥英值得抒寫,也值得點贊。
但是賈玲還是借電視機的旁白,想用巧筆改寫母親的命運。她到另一個時空,去圓自己讓媽媽高興的夢。她愧疚自己從未做過一件讓媽媽高興的事,她難過自己未能讓媽媽過上好的生活,卻不知道媽媽一直喜歡健康快樂的自己。對孩子、對自己、對愛人,李煥英都不曾求對方改變,她都接受那個原本就很好的人。所以她說:老路也很幸福啊。所以她也穿越到了命運的隧道,卻毅然選擇了走老路,因為當初那就是忠于此心的選擇,無須改變。因此賈玲幸運地在過往中再一次體會媽媽對她的愛,即使這次是以朋友的身份,最終,也接受了媽媽對一切敞開與接納的心態,選擇回到現代的那個自己。
如果說到這里故事已經很精彩很圓滿,那第三次讓我感動的就是編者的高超之處:李煥英對死亡的接納。
當初賈玲以為自己偷偷潛回媽媽的時代,就能把她認為的對媽媽不好的事物掃除干凈:未參加的球賽、普普通通的老公、沒用的孩子,還李煥英一個嶄新的生活:球賽全勝、繼承產業的老公、月薪九萬的女兒。卻不知道,媽媽也追隨她回到自己的年輕時代,并一路護佑賈玲,陪伴賈玲。她將所有的老路重走一遍,也是對自己過往的認可:老公、孩子、工作,健康快樂就好。即便人生因為意外到了盡頭,也別無遺憾,只再一次撫摸女兒的頭發:你健康快樂就好。她忠實地踐行了自己的生活理念,即使是死亡向她招手,她也只是淚眼中凝望那臺電視機,向那個時代告別,安然走向自己的歸路。來時,女兒已經長大,知道媽媽一直愛她信她,健康快樂就好,命運亦待自己不薄,她在回光返照中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又活了一回,足矣;去時,了無牽掛,我寶自有自己的出息路,我亦將我的人生交了最完美的答卷,初心尚存,與之同去,快哉。
讓我們記住電影片尾那個一直微笑的少女吧。媽媽,也年輕過,媽媽,她無悔呀。媽媽,您健康快樂就好,女兒,只想讓您高興一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