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字關注我們 中醫知識不迷路
“參”
人參、黨參、西洋參、
苦參、玄參、北沙參……
多少是不是有點耳熟?中醫離不開中藥,談到中藥就避不開“參”。無論是否相信和接觸過中醫,也不管是否吃過或見過真正的人參,大部分人都不會對“人參”這兩個字感到陌生,從民間傳說中起死回生的仙丹,到網絡小說里包治百病的神藥,都常見到它的身影。有的人對它諱莫如深,似乎藥方里見到了人參,就是名醫都擺手搖頭的大病;有的人對它視若珍寶,天天茶杯里不能少了這兩根參須。
究竟“參”有哪些種類?各有什么作用?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那些生活中常見的“參”。
人 參
“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神農本草經》
“味甘,微寒、微溫,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治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久服輕身延年。如人形者有神。”
《本草經集注》
陶弘景
人參,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腎經,是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一般分為野生的“野山參”和人工種植的“園參”,主要產于我國東北以及朝鮮,產自朝鮮的也被稱為“高麗參”。
根據炮制方式,人參一般分為生曬參、紅參、白參等幾個品種,其藥性各有偏頗,需要對癥選用。
生曬參
生曬參是人參直接曬干或烘干而成的,藥性平和微溫,大補元氣,健脾補肺。因其沒有經過額外加工,有效成分保存較為完整,因此一般補氣作用最強,最為珍貴,常常在急救時用來益氣固脫,大名鼎鼎的獨參湯也多用生曬參。正因如此,生曬參對于儲存條件有較高的要求。
紅參
紅參是人參蒸熟之后再曬干而成的,因其呈紅色,故稱紅參或者紅人參。藥性轉為溫補,常用于陽虛脈微,肢冷欲脫等危候,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也常常用于陽虛體質的患者膏方調理。陰虛或者實熱體質的人不宜使用。
白參
白參也叫糖參,是經過煎煮的人參在濃糖汁中浸漬,再曬干獲得的。補氣作用較弱,藥性最為平和,價格也相對低廉,適合輕度虛損的人群使用。
人參葉同樣也可以入藥,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其味苦微甘,能生胃津、祛暑氣、降虛火、利四肢頭目,相傳還有解酒的功效。
黨 參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有服用過中藥的人對這味藥不會陌生。黨參并不是另一種人參,而是一種桔梗科的植物。相傳在古代,現在屬于五加科植物的人參確實以山西上黨為最佳,后來隨著氣候變遷以及過度采挖逐漸滅絕,東北人參才有了如今的地位。現在桔梗科的黨參,繼承了上黨人參的名字,也更價廉物美,常常與白術等配伍,發揮健脾益氣的功效。
黨參具有補脾益肺、養血生津的功效和作用,相比于真正的人參,只是缺少了大補元氣、回陽固脫的作用,對于大多數病人益氣健脾的需求完全可以勝任,而且價格也頗為親民,能很好地滿足大眾需求。
西 洋 參
“能補助氣分,兼能補益血分,為其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
《醫學衷中參西錄》
張錫純
西洋參,味甘微苦,性涼,歸心、肺、腎經。西洋參也叫花旗參,是原產于美國和加拿大的五加科植物,于清代傳入中國,因此在古籍中并未出現。面對這種和人參相似的外來藥品,清代的醫家經過研究和分析,認為其“味類人參,惟性寒”“虛而有火者相宜”,適合于體質偏熱,不能耐受人參溫補之性的患者。
西洋參和人參,一寒一熱,一涼一溫,恰好形成互補。西洋參具有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對于體質偏熱,或者陰虛火旺的人群尤為適宜。
太 子 參
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經。太子參也叫孩兒參,是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塊根,因其性平味甘,但是氣味俱薄,藥力較為柔弱,屬于補氣藥中清補之品,補而能清,兼具清熱健脾、補虛潤燥的作用,雖然補氣作用不足,但是能很好地提振臟腑功能,不會產生化熱化燥等副作用。一般常用于治療小兒虛寒,或者大病過后余熱未盡、氣陰兩傷者,既能益氣養陰,又不容易滋膩戀邪。
在許多古籍中,我們能看到諸如《本草從新》中提到“大補元氣”、《藥性切用》中提到“氣質稍嫩,其用不下大參”,與如今的表述大有不同,這主要是因為本草古籍中提到的“太子參”,就是指五加科人參中較為幼嫩的植株,而非如今石竹科的太子參。乾隆年間《本草綱目拾遺》收載并明確指出:“太子參即遼參之小者,非別種也。”切勿因此混淆哦。
南 北 沙 參
如今我們提到沙參,有南沙參和北沙參兩種。雖然都叫沙參,但其實是來源于截然不同的植物。南沙參是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或沙參的干燥根,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味苦,微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久服利人。”
《神農本草經》
“味苦,微寒,無毒。主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治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久服利人。”
《本草經集注》
陶弘景
兩者都是應用廣泛的中藥,功效極為相似,在古代醫學文獻中,沙參并無南北之分,一直到清代,《本草從新》中才首次將南沙參與北沙參分別列出。據《本經逢原》對沙參記載:“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
北沙參
北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其清熱養陰之性尤為顯著,常用于肺熱燥咳,勞嗽咯血;甘寒能養胃陰,苦寒能清胃熱,因此北沙參還用于胃陰不足,熱病津傷,咽干口渴。常用藥膳秋梨膏,對陰虛久嗽者尤佳,其中也少不了北沙參的臣佐之功。
南沙參
南沙參,性甘,微寒,歸肺、胃經。其善能補肺陰、養肺氣。常用于陰虛勞嗽,痰黏難咯等證。因其另有化痰之功,故宜用于肺燥痰多,咯痰不利者。《本草便讀》對此做出了很好的總結:“清養之功,北遜于南,潤降之性,南不及北。”
兩者功用相似,都可清熱潤肺、養陰益胃,常用于肺陰虛證。若是肺陰不足胃陰虧虛,滋陰潤燥北沙參當仁不讓;如果肺熱痰嗽,則更應選用兼有祛痰止咳之功的南沙參。
// 注意
以上諸“參”,皆為日常常見的補益藥。但是正如上文所見,其間寒熱溫涼,補瀉歸經,皆各有所用,各有所避,詳參本草,析考藥理,不可草率施為,粗工之敗,血氣離守,茫茫而不知矣。
臨證擇藥,頗為精妙,毒藥所宜,湯液滋味,具言其狀,悉言以對,如此則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本文作者:洗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