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擬像
洪興祖像
《宋史·洪擬傳》關于丹陽洪姓避諱改姓的記載。
文/邱隆洪
“大丈夫頂天立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是古裝影視劇常有的橋段,劇中人物每每如此慷慨陳詞,好像在古人的生活里,改名換姓是件比天還大的事。其實,真實的情況并不是這樣的,古人改個字號,甚至換個姓氏,也是常有的事。改字號的事不多說,有的古代人物字號多達十數個足以說明問題。就拿改姓這事來說,同樣可以舉出不少例子,比如大名鼎鼎的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圣嘆,本來并不姓金,而是姓張,名采,因明亡誓不仕清,常常大發感慨:“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嘆?”從而改姓“金”,字“圣嘆”,后人只知金圣嘆,他的本名反而知之不多了。
古人改姓的原因有很多,如逃避仇家、遠離災難、姓氏簡寫、皇帝賜姓等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避諱。封建帝王為了維護其尊嚴,不準人們使用與他名字相同的字,凡相同者必須回避更改,這就是所謂的“避圣諱”。不同朝代避諱的范圍不同,避諱對象有時不限于在位的皇帝老兒,還包括追贈的帝王、未來的皇上(太子),甚至連圣賢的名字也要避諱,比如筆者的邱姓,本作丘,清代雍正時頒詔避孔子諱改姓邱。不同朝代帝王名字用字不盡相同,避諱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不過也有相同的字,某一姓氏要是遇上這種情況,也就意味著必須一次又一次避諱改姓,丹陽洪姓就是這樣“悲催”的一個主兒。據史書、家譜記載,丹陽洪姓自唐代以來,至少三次因為避諱改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且容筆者細述端詳。
唐代第一次避諱改姓
丹陽洪姓本為弘姓,據唐代林寶修撰的《元和姓纂》記載,弘姓得姓始祖為春秋時衛國大夫弘演。弘演很受國君衛懿公器重,有一次他奉命遠使未歸時,狄人突然攻衛,殺死了懿公,盡食其肉。弘演前往收尸時,但見一片血肉模糊,尸體零落不全,只有一只肝尚完好。弘演大哭,對肝叩拜,拜畢,拔刀剖開自己的肚子,手取懿公之肝放入其中,侍從只好把他的尸體當作懿公的棺材,草草掩埋。后來,弘演成為封建社會忠君的典范。
西漢時有位叫弘岳的將軍,系弘演之后,帶兵守江東,居金陵(今南京),為江南有弘(洪)姓之始。弘岳生五子,長子弘儒,以功封云陽侯,居曲阿(今丹陽),被尊為丹陽洪姓始祖。三國時有弘咨,字知之,娶孫堅女,為吳大帝孫權姐夫,以功封大司馬,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當時流落江東,就是弘咨向孫權舉薦的。諸葛瑾為東吳數立戰功,官拜大將軍。
至唐高宗時有監察御史弘察,避孝敬帝諱,改姓同音字洪,這也是丹陽洪姓第一次避諱改姓。這位孝敬帝何許人也?他的名字叫李弘,是唐高宗第五子、武則天所生長子,初封代王,顯慶元年(656年)立為太子,數次受命監國,禮遇大臣,體恤士卒,口碑相當不錯,高宗很是喜歡。這么有才干的太子偏偏遇上了一位“虎媽”,居然沒有做皇帝的命,史書記載,李弘的行事風格常常不合武則天的意思,自然難討母后歡心。一次隨高宗、武后出行東都洛陽時,李弘詭異地慘死宮中,年僅二十三歲,高宗非常傷心,破例追贈他為皇帝,謚號“孝敬”。這位孝敬帝是怎么死的?當時流傳的一個說法是武則天為了臨朝稱制,把持朝政,派人毒死了自己的兒子。民間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李弘死后,他的兩位弟弟又先后被立為太子并當上了皇帝,不過很快就被武則天廢了,武則天索性自己坐上了皇帝寶座。
唐代丹陽弘姓改為洪姓時,弘姓還有改作其他姓氏的,如茅山道士李含光,據顏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記載,李含光,本姓弘,同樣因為避孝敬皇帝諱改姓。
南唐第二次避諱改姓
洪察生子洪子輿,唐睿宗時為侍御史;洪子輿生子洪經綸,唐天寶六年(747年)進士,歷官至諫議大夫、宣歙觀察使。據《丹陽洪氏宗譜》記載,洪經綸為宣歙觀察使時,僑寓于徽州休寧(今屬安徽),生三子:洪旦、洪仙、洪全,次子洪仙世居丹陽,長子洪旦居休寧,三子洪全則遷婺源(今屬江西),后裔遍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洪經綸也被丹陽洪姓在內的江南眾多洪氏家族尊為共祖。
不過,無論是弘儒、弘咨,還是洪察、洪子輿、洪經綸,其實都只能算丹陽洪姓的遠祖,年代久遠,世系難考,他們與丹陽洪姓的淵源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傳說成分,并不完全可信,洪氏家譜的修纂者似乎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一般把他們編在家譜的“外紀”篇里。
丹陽洪姓相對確切的世系是從唐末的洪詮開始記起的。洪詮,唐代光化四年(901年)丹陽法果寺所鑄鐘題識作“弘詮“,“光化”為唐昭宗年號,這說明沒有等到李唐王朝謝幕,丹陽洪姓又恢復了本來的弘姓。洪詮生六子,長子、次子世系失考,三子無后,其余三個兒子至宋代支派鼎盛,世稱“三洪”。
唐王朝滅亡后,進入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包括丹陽在內的今鎮江地區先后隸屬于幾個割據政權。南唐時,丹陽弘姓又與南唐中主李璟太子的名字“撞車”了,這位太子名叫李弘冀,于是他們又遭遇了第二次避諱改姓洪。
說到這個李弘冀,同樣是一位悲劇人物。李璟即皇帝位后,立弟弟李景遂為太弟,本來約好兄弟相襲的,可是他很快改變了主意,立自己的兒子李弘冀為太子。再到后來李璟再度改變自己的主意,還是想讓弟弟繼位,李弘冀一看皇帝寶座可能沒自己的份便急了,派人毒殺了叔叔李景遂。不過,李弘冀最終也沒能做成皇帝,在自己的皇帝老爸駕崩之前便病死了,接替李璟做皇帝的是李弘冀的弟弟李煜,也就是那位以一首《虞美人》名聞后世的亡國之君李后主。
北宋第三次避諱改姓
南唐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前后不過存在30多年,很快就被北宋所滅,丹陽洪姓又恢復了原來的弘姓,不過很快他們就被迫第三次避諱改姓。
北宋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后周、黃袍加身建立的,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后,其父趙弘殷被追贈為宣祖武昭皇帝,帶“弘”字的姓名自然依例得避諱。當時,丹陽還在南唐治下,丹陽弘姓并不在避諱之列,可是南唐為北宋吞并后,丹陽弘姓就需要避諱了,于是他們再一次避諱改姓洪。
經過幾番折騰,丹陽洪姓的老祖宗們終于受不了了,再加上等南宋滅亡不再需要避諱時,丹陽弘姓改姓洪已經兩百多年了,于是他們索性就姓洪了,沒有再改回弘姓了。《宋史》對此有明確記載,《宋史·洪擬傳》:洪擬,鎮江丹陽人,本姓弘,避南唐諱改其姓,后復避宣祖諱,遂因之。他們的這個決定無疑是明智的,數百年后,他們的子孫又遇到了一個名字帶“弘”字的皇帝老兒——清朝乾隆皇帝,名弘歷。這回丹陽洪姓終于不用避諱改姓了,不過,他們的老祖宗還得避諱,于是我們注意到,清代乾隆以后出版的史書,弘咨被改成了“宏咨”,弘察被寫成了“宏察”。
順便提一下,丹陽洪姓在宋代是個頗為有名的科舉家族,僅地方志書有記載的進士就有洪洞、洪民師、洪擬、洪造、洪遘、洪逵、洪譓、洪興祖、洪元直、洪竩、洪秉哲、洪野等10余人,其中洪譓、洪竩父子,洪造、洪遘、洪逵兄弟同登進士第,一時傳為佳話。洪擬,字成季,一字逸叟,官至吏部尚書、徽猷閣學士,宋室南渡時,攜母避難,兩度落入叛賊手中,差點掉了腦袋,每次洪擬都是請求叛賊放了自己的老母,要殺就殺他一人,叛賊被他的孝順感動,將他們母子倆都放了,洪擬卒謚文憲,即洪氏家譜中的“文憲公”,《宋史》卷三百八十一有傳。洪興祖,字慶善,號練塘,洪擬之侄,宋徽宗政和八年進士,宋高宗駐蹕揚州時,被召試秘書省正字,掌管圖書及校勘典籍,歷官至太常博士,與奸臣秦檜不睦遭貶,郁悶地死在遠離家鄉的昭州(今廣西平樂),洪興祖著有《丹陽洪氏源流考》,追溯了丹陽洪姓自弘演至洪經綸的源流及遷徙經過,《宋史》卷四百三十三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