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世紀末,蒙古高原與華夏大地正悄然發生一系列巨變。匈奴滅掉東胡和大月氏,統一蒙古高原,締造一個強盛的草原帝國。幾乎在同一時間,劉邦終結了楚漢相爭的局面,建立輝煌的大漢帝國,這是繼秦帝國之后第二次統一華夏大地。在此后幾百年的時間里,東亞大地兩大帝國之間展開激烈的沖突與交融,這也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間的較量。
漢帝國建立的過程,我們都一清二楚,但匈奴最初的生存環境又是怎么樣的呢?
“匈奴”這一稱呼出現在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據西漢歷史專家司馬遷介紹,匈奴在堯舜禹時期就已經存在于北方草原,被華夏人稱作獫狁、葷粥、山戎等名稱。最后司馬遷得出結論,匈奴是融合了夏后氏、西戎和北狄等民族,最終在戰國時代初具規模。
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共1700多年的時間里是匈奴的前世。我比較認同司馬遷的觀點,一直生活在華夏北方草原與山林中的民族,不過是換了個匈奴的名片而已。
但是,我認為匈奴1700多年的前世里,其來源不能只局限在華夏北方,他還吸收了一部分中亞草原民族系和貝加爾湖民族系。比如來源爭議較大的羯族,他們最初就依附匈奴,作為匈奴別部或匈奴的一個分支,現在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羯族來自中亞。晉朝時的南匈奴多達十九個種族,這就說明匈奴是多民族組合體。
匈奴最初的勢力在漠北邊塞,經常倍受極端天氣的折磨,生活環境那是極其惡劣的。特別是在暴風雪頻發的冬季,草原牲畜時常就大量的死亡,到那時候也只能去喝西北風了,所以匈奴總會缺少諸如糧食、鹽等維持生命的必需品。
匈奴解決溫飽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貿易的方式購買或交換生活必需品,這個又分為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
官方貿易就是向農耕文明發達的國家搞進口,這個得看進口國的心情,不可能你想交易就馬上成交,常年會發生經濟制裁這種不友好的政策,所以官方貿易這條路不大穩妥。
民間貿易就是找走私商人購買所需物質。戰國時期廣泛存在匈奴人與走私商做生意的狀況。西漢時的聶壹是雁門郡的豪商,常年走私物質奔波在單于王廷,后來他為漢武帝策劃了“馬邑之謀”。雖然民間存在貿易的走私行為,但無法為匈奴提供大批量的必需品,對解決匈奴溫飽問題不大。
第二種途徑便是武力掠奪農耕文明國家的物質,搶劫不僅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還能儲備大量物質以備災年,所以匈奴熱衷于南下掠奪華夏大地,并發展成一種常態化的活動。掠奪就意味著冷酷無情的殺戮,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走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對立面,雙方矛盾幾乎伴隨著大漢400年的歷史。但匈奴的劫掠行為,從戰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戰國時的匈奴剛完成初步統一,國力較弱,他南臨戰國七雄的趙、燕、秦三個國家,都是一個個惹不起的硬茬,南下劫掠也是困難重重。
匈奴第一次被燕國大將秦開打敗,第二次又被趙國名將李牧打得滿地找牙,損失10多萬控弦騎兵,匈奴的南下劫掠之路嚴重受阻。
如果匈奴往東西方向搞事情呢?貌似也不大樂觀,匈奴東臨強大的東胡,西臨河西走廊一帶實力不俗的大月氏和烏孫國,同樣也是惹不起的。以匈奴目前的實力,還無法向東、西、南三個方向發展,只能任憑空中寒風凜冽,等待一個逆襲的機遇。
直到頭曼單于在位時,匈奴的窘境才有所好轉。“頭曼”是中國歷史文獻里記載的第1個匈奴單于的名字,以前的世系就連司馬遷也搞不清楚。
這個頭曼趁著秦國打響統一戰爭滅趙國之際,果斷出手占了河南地。河南
頭曼占領河套后,過了幾年舒適的“定居式”放牧生活,當然這期間國力也有所增強。但好景不長,噩夢很快就降臨到匈奴的頭上。
話說一統華夏雄心壯闊的秦始皇偶然得到“滅秦者胡也”的預言,很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匈奴,于是命令將軍蒙恬率10萬(一說30萬)虎狼秦軍驅逐匈奴,把他們趕到陰山以北,匈奴一夜又回到了解放前。
秦始皇在河套地區設置了九原郡,發國內人民來開墾戍邊,這是中國歷史明確記載的移民和建設熱潮,九原郡里一座座城池拔地而起。從這一點來說秦始皇已經彪炳千秋了,這種開墾戍邊政策一直沿用至今,影響此后中國2000多年。
蒙恬聯通趙國遺留下的高闕等要塞,在趙長城與燕長城的基礎上,修成一條從臨洮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把匈奴毫不留情的擋在了塞外。蒙恬帶領的這支戍邊與建設的大軍,在歷史上被稱作“長城軍團”,他們駐防邊塞十余年,始終是匈奴揮之不去的夢魘。長城沿線最終演變成農耕文明與游牧民族的分界線。
農耕與游牧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方式,本就存在自然隔閡,所以自然而然產生一種類似經濟制裁的壁壘。當匈奴有限的貿易模式不能滿足生存條件時,便就誕生暴力劫掠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又使原本的隔閡狀態變成敵對仇視狀態,一直惡性循環下去,這種矛盾幾乎無法破解。萬里長城最大的作用,就是徹底打斷與游牧文明之間的貿易往來,變成真正的經濟制裁。
戰國時期的匈奴東臨強盛的東胡,西臨實力不淺的大月氏,南臨統一的秦帝國,匈奴掠奪擴張之路極其艱難,生存環境不容樂觀。匈奴將怎樣變大變強,最終又是怎么統一蒙古高原的?我將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