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北京左安門內一位母親帶著女兒要跳樓,原因是丈夫出軌,已經和別的女人同居了三個月。女兒緊緊的依附在母親身邊,顫抖的央求道:媽媽,我不要跳。
這一幕讓在場所有人都跟著揪心。丈夫聞訊趕來,用哀求的姿態請妻子帶孩子下來,被妻子駁斥,要求他跪地求饒至少三小時。
鄰居有人怒了:丈夫出軌,你可以離婚,但你帶著孩子跳樓就是你的不對了。正所謂虎毒不食子,你這樣剝奪他人生命權利的做法,更加殘暴不可饒恕。
看完視頻,我和該鄰居的看法一致,縱然丈夫出軌在先,但妻子置女兒生命于不顧的行為,更加不值得原諒。
據鄰居介紹,該女子比丈夫收入高,負責大部分家庭開支,按常理推算,丈夫應該對她百般體貼,對家庭事務全權負責,以感激她為家庭財政所做出的貢獻。
然而,丈夫反其道而行之,非但沒有珍惜她感激她,反而背叛她。
不難想象,當妻子得知丈夫出軌后的反應,是何等的憤怒!
我收入比你高,能力比你強,對家庭的貢獻比你大,甚至,我對孩子比你更負責任,你為什么還要這樣拋棄我!
顯然,妻子完全一幅受害者立場在和丈夫撕破臉,走向決裂。但是,她的失控,不像一個成年人,更像個被人搶了最心愛玩具的孩子。
或許由于她對丈夫和生活都已經絕望,所以才會在走向極端的時候帶著女兒,她認為與其將女兒留在無情無義的丈夫身邊,不如和自己一起走向終結,死是一時之痛,總好過留在殘缺的生活里,經受長期的悲痛。
可是,她忘了,丈夫出軌,她可以離婚,孩子雖是她生的,但也是個獨立的生命。她選擇死亡,是對處理婚姻矛盾無能的逃避,她帶著孩子跳樓,恰恰是對孩子最不負責的體現。
雖然這對母女最后被成功救起,但是對于她們未來的生活很難讓人有積極的期待。丈夫或許迫于輿論壓力會回歸家庭,妻子或許會壓抑住情緒勉強維持工作和生活。
唯有孩子,這次的經歷一定會給她的內心造成巨大的創傷,徘徊在死亡邊緣幾個小時,這其中的煎熬和恐懼,足以摧毀一顆脆弱的心。
1.維持表面的完整,不如坦率的分開
有個很久不見的朋友告訴我,她離婚了,她語氣平靜,就好像在說別人的事情一樣。她們的婚姻我知道,過去的確是時常有爭吵,而且有一兩次,她都有離家出走的打算,可是,離婚二字我真的沒有聽她提起過。
我問她:只是性格不合嗎?
她回答:對,我們不僅價值觀不同,更要命的是我發現他愛上了別人。有段時間我也曾想過,你對我不好,我也不能讓你好過,于是我頻繁帶著孩子回娘家,對他實施冷暴力。
他來找過我幾次,我都以言語攻擊來回應他,諸如你無情無義,你不配當爹,等等。起初他對我還有些愧疚,在我不斷罵他之后,他反而更加的心安理得了。
“那孩子呢?”我擔心的問道。
朋友說,雖然她和丈夫矛盾由來已久,但是爭吵時都有意的避開了孩子。只有一次,當丈夫晚歸的時候,她怒火中燒,又找丈夫大吵了一架。
卻沒想到,因為聲音太大,將孩子驚醒了,睡眼惺忪的孩子看著一對面目猙獰,互相攻擊的父母,頓時嚇得很驚慌,邊哭邊喊道:爸爸,你不要罵媽媽,媽媽,你不要吼爸爸!
朋友當場就心碎了。這件事情成了一個契機,讓她冷靜下來,重新思考這段婚姻關系。后來她與丈夫協商,既然兩人都只剩爭吵,沒有愛了,不如好說好散,以免讓孩子在爭吵中,受到更大的傷害。
據朋友介紹,雖然離婚前兩人時有爭吵,但是自從分手之后,她和丈夫之間反而變得相互尊重,也以禮相待了。而由于她們在離婚之前,曾很坦白的告訴過孩子,父母是因為性格原因不能在一起生活了,但是對她的愛,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孩子雖然會覺得惋惜和遺憾,但看到分開后的父母性格都變得溫和了,對自己的陪伴和愛并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日漸開朗了起來。
2.婚姻不和諧,更考驗父母親的人格
在當今急功近利的教養大背景影響下,大部分家長都愿意傾其所有的給孩子提供足夠好的教育條件,卻忽略了,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穩定和諧的生長環境更重要。
父母即孩子的生長環境,父母關系和諧,人格健全,不僅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還能讓他從父母的互動中,習得與人和諧相處之道,無論在社會還是學校,這些相處之道,就會成為他與人交往的技巧,讓他獲得他人信任,發展出更多穩定的關系。
反之,如果父母親互相不信任,或者一方有背叛行為,另一方因此而不停的攻擊。那么孩子的安全堡壘就會崩塌。
他對父母乃至世界的信任都會因此大打折扣,將來無論是在學校,還是進入社會,都很難建立健康的關系,甚至很可能在未來的親密關系里,延續父母糟糕的關系模式。
很多父母都希望有一種捷徑可以讓孩子變得又活潑自信,又成績斐然。但其實,比起一個具體的方法來說,父母親自己的人格更是培育孩子的軟實力。
有句話說得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孩子的內心是健康安全的,他即便沒有多大的成就,也能獲得簡單快樂的生活。
而如果父母親的愛已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那也應該由雙方協調冷靜解決。切不可拉孩子為盟,讓她成為一方攻擊另一方的子彈,成為父母婚姻失敗的犧牲品。
在現代社會里,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不存在誰是誰的附屬品,而是雙方都保有獨立的人格,以及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和能力。
北京的那位母親,她除了走向極端這一條險路,還可以去覺察自己在婚姻里的角色,丈夫的出軌,是否與自己的一些不當行為有某種聯系,比如在一個家庭里,如果女強男弱,女人勢必會因經濟優勢而上升到人格優越和道德優越,來實施對男人的掌控。
當男人既不認同對方的優越感,也不愿意屈從這種失衡的掌控時,逃離,出軌,就成了他們的防御性攻擊。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任何一段糟糕的關系背后,都有兩個幕后推手。換句話來說,在所有關系里,都沒有絕對正確的人和絕對錯誤的人。
因此,如果感情出現問題,不陷入指責和報復中,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對修復關系,以及個人成長都至關重要。
再論分離,如果結束是無法避免的結果,那么在結束之后,雙方都能學著釋懷過去,修繕自己。那就會給孩子這樣的感覺:分離是不可怕的,因為父母從中獲得經驗得到啟發,從此變成了比以前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