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們探索了什么是“偽快樂教育”,有讀者在我的后臺留言:那真正的快樂教育是什么呢?
昨天正好我聽到一個故事,完美的詮釋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
故事的主人叫丁丁,是一個16歲的男孩,上學期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上了縣城最好的高中。
鄰居們紛紛來問他的父母: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你的孩子看起來整天都在玩,平時考試也一般般,怎么到了關鍵時刻,卻考得這么好呢?
丁丁的媽媽說:我們并沒有什么魔術,孩子的學習基本靠他自己,如果一定要問我經驗,那就是我們做了三件事:
第一:提供快樂學習的環境
人本來就是環境的產物,想要一個孩子愛上學習,獲得成就感,最直接的辦法,可能就是父母先喜歡學習。丁丁的父母雖是工薪階層,但母親愛好詩歌,父親則喜歡歷史,雖然稱不上書香門第,但也有個不小的書架,堆滿了父母喜歡的書。
他們并沒有刻意啟發過丁丁讀書,只是丁丁每次拿起書的時候,父母就對他微笑,并且給他貼個正向的標簽:我們家丁丁可是真喜歡讀書啊。
哪怕孩子只是拿起漫畫讀,媽媽也給他豎起大拇指,因此丁丁從小順理成章就愛上了閱讀。
為什么愛讀書和快樂教育有關系?
古話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連接世界的橋梁,還是我們自主學習的基礎。更有人說,一個孩子如果有了閱讀的習慣,他就會辯證的看問題,而不是陷入到非黑即白的世界里。
丁丁就是如此,他通過大量自主閱讀,導致說話總能妙語連珠,非常幽默,這給他在學校里帶來很旺的人氣,要知道一個孩子如果廣受歡迎,那他的自我價值和歸屬感都會很強。
那這也是一個人能夠快樂和自我滿足的源泉和動力。
第二:給孩子做選擇,并讓他為選擇承擔后果
東方和西方的教育最大的區別在于,西方是民主式的,東方是指令式的。所謂民主,就是給孩子自己選擇的空間,而指令,就是直接告訴孩子要做什么,該怎么做。
后者的弊端是孩子很容易失去主見和創造力,長大后變成唯領導是從,或者變成他人的隨從,而一旦一個人做任何決定,都需要別人來幫自己定奪,他就已經失去了心靈的自由,他的生活就少了很多的快樂。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里提倡父母要舍得讓孩子做決定,只要這個決定不危及到孩子的生命安全。
比如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夏天的一定要穿一件漂亮的毛呢裙子出門,換做其他家長就會罵孩子瘋了,冷熱都不知道。
但是我的朋友就舍得讓孩子犯錯,她告訴孩子外面很熱,大家都穿短袖,如果她一定要穿裙子,媽媽也支持。
結果孩子穿著裙子出去了,半小時后回來了,大汗淋漓,額頭上痱子都出來了。
但是媽媽并沒有嘲笑她,而是問她什么感受,并且提醒她趕快沖個澡,在空調房里休息休息。那么從此以后,孩子就再也不會反季節穿衣了。
丁丁的母親在孩子4歲時,就答應孩子要一個人去小店買餅干的要求,他們家離小店有300米,不需要過馬路。
丁丁說:我一定可以買到餅干。
媽媽說:看來你已經是男子漢了,那就去吧。
結果丁丁買回來了,但是路上踩到香蕉皮摔了一跤,正因為是自己選擇要去的,所以即使膝蓋破皮了,他也沒有哭。
從此以后,丁丁外出半徑增加了,從去小賣部買吃的,到去一公里以外的同學家,都是他自己計劃著路線去的。
8歲那年暑假的一個周一,他還獨自坐了半個小時公交車去動物園看動物,爸媽回來后,就聽他繪聲繪色的描繪里面那些動物是怎么乘涼,怎么活動的。那份自豪的感覺,既增加了丁丁對世界的熱情,也增加了他的獨立和自信。
教育學家尹建麗說,父母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做的主越多,并且讓孩子承擔這個主意背后的后果,那么孩子的掌控感,以及對生命的熱情都會加倍。
而更有心理學家研究,一個人的快樂,就是來自于他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而假如家長過多的控制孩子,期待孩子就要聽他們的,那么即使孩子活得很安全,也會很痛苦。
蘇州有個心理學家吳文君在她的書里寫道自己女兒的故事,她說自己工作很忙,從來都沒有時間管孩子學習。
但在孩子初二那年,當發現孩子數學很差之后,她也心急如焚,希望孩子能夠找老師補習,結果都被孩子拒絕,孩子的回答是:我心里有數。
她只能強忍自己干預的沖動,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有一陣每天看著孩子在房間里很晚才睡,她也不去過問,后來得到班主任喜訊,說孩子數學考了班級第一,大家都很驚訝。
吳文君找女兒去核對,問女兒為什么能夠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女兒的回答是,我做題了啊,我過去成績不好,是因為刷題很少,后來我花很多時間做題,成績自然就上來了。
再有一次,吳文君發現女兒在中考前非常焦慮,因為自己本身從事心理工作,所以她特別擔心女兒的身體健康,于是她幾乎是請求和女兒商量:媽媽幫很多孩子在考前減壓了,效果都很好。你也讓我幫幫你吧。
結果又被女兒拒絕了,女兒說:我自己可以。
當然,結果不出所料,女兒慢慢摸索到了自己緩解壓力的節奏,中考考出了理想的成績。
而這個好的結果,是媽媽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并且在心理充分信任孩子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所帶來的。
第三:父母懂得示弱,裝傻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父母的格局”,里面就提到父母無論什么身份地位,都要注意保留自己的鋒芒,給孩子留一些展示他智慧的空間。
否則就是對孩子造成人為的挫折,讓孩子還沒有走出家門,就被父母打敗了,那未來他的自信就大打折扣,還哪里有快樂可言。
演員陶紅在采訪中也說到自己女兒的故事,她說女兒明明喜歡搭積木,她就給女兒買了很多,結果一起搭了幾次之后,女兒就說不想再搭了,陶紅百思不得其解,覺得女兒一定有秘密。
后來女兒說出了原因,是因為每次和媽媽搭積木,媽媽都很厲害的樣子,而自己卻搭不好,所以不想再繼續了。
陶紅恍然大悟,后來再次邀請女兒搭積木,而且利用超高的演技扮演了一個失誤連連的媽媽,導致積木不是搭錯了,就是倒下來了,搞得女兒哈哈大笑,然后看著媽媽這么弱,自己則愿意更加認真的搭,以實力來贏過媽媽。
丁丁的父親其實很會下象棋,但是給丁丁報名象棋課外班的時候,爸爸說自己是頂級菜鳥,希望丁丁每次學了回來教爸爸。
結果呢,丁丁真的如此,每次帶著爸爸的叮囑出門,到了課堂上就很認真和老師學習,然后回到家再把技巧復盤給老爸,老爸再報以欣賞和崇拜的眼神,讓丁丁覺得自己好厲害。
如此周而復始,丁丁的下棋的興趣日漸濃厚,后來在縣里還得了二等獎。
綜上所述,快樂教育既不是盲目在物質上滿足孩子,也不是為孩子掃除成長的一切障礙。而是父母要做自主學習和自我滿足的先行者,并懂得放手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然后恰到好處的示弱,裝傻,以激勵孩子的學習動力。
如此,孩子就能得到更多的自由,也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獲得更多的掌控和自信,從而無論前路多么艱辛,他都能快樂前行,勇敢去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