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小方最近傳來喜訊:說孩子各方面都好了,她終于體會到做母親的輕松和快樂。
想到兩年前,她來咨詢時說:我好想出家去當尼姑,因為孩子太難養了!說自己已經筋疲力盡,可是孩子樣樣都發展不好。
說起孩子的養育經歷是這樣的:
她說老公收入不錯,他們又是中年得女,所以寵愛的程度可見一斑。不僅穿的用的都是進口的,老公還讓原本在外貿公司上班的她辭職,全職照顧小公主飲食起居。
本來是請保姆的,結果孩子有過敏性哮喘,某專家隨口一句:孩子還是媽媽親自帶比較放心。
小方的老公就把保姆辭了,讓小方做起來保姆兼廚師,從此小方的生活半徑,只有菜場,超市和家。購物籃里不是營養食譜,就是孩子的奶粉和營養品。
然而,任由小方多么努力,冬天不給孩子挨凍,夏天沒讓孩子流汗,半夜從不讓孩子踢走被子,可是孩子依舊像個豆芽菜,臉色蒼白,風一吹就能倒地,她愁死了。那時候她就在想:我還能做什么呢?
她還沒有找到答案,孩子就進入小學了,本來就弱不禁風的孩子,進入學校面臨壓力會不會雪上加霜?實在是太擔心了,為了孩子上學順利一點,她竟然去學習小學教育,甚至把奧數都過一遍。
有錢真任性。于是乎,孩子在學校上完老師的大課,回到家媽媽再給她開小灶復習和預習。開完小灶給孩子泡腳按摩,再喂點營養湯水補給身體。
真是五星級全套服務。
結果孩子后來厭學了,為什么呢?她百思不得其解啊,我可是孩子班級里最用心的,照顧最周到的媽媽,除了偶爾著急上火,我事事親力親為,為什么孩子卻悶悶不樂,不要去學校了?
然后她就來做咨詢了,說:孩子魔怔了,她也沒轍了。
我說:這就是對了,這么小的孩子你給她燕窩魚翅都上了,你一步到位了,一點余地沒給人家留,多么讓人絕望。
再說了,孩子不上學是對的,因為她反正沒有能力嘛。她從一年級開始,就是每門功課都要學兩遍。別人上六節課,她上八節。那以后別人上八節,她不就要十幾節嗎?
而且考得好,是你這個家教的功勞,長得高,是你這個廚師的功勞,那沒孩子什么事了,她可不得放棄了嗎?啥也不想干了,因為干啥都沒有成就感,干脆躺平。
小方長嘆一口氣:那我也太難了吧,比別人做得多,陪得多,結果反而把孩子養廢了。
是啊,凡事都要適中,保健品有效,你不能當飯吃,跑步有益健康,你不能24小時跑。過猶不及,找到平衡為最佳。
于是她就開始痛定思痛,多方面做精簡。
首先她不做高級廚師了:
其實我們朋友圈里很多媽媽都是頂級廚師啊,每天都曬花式早餐,或者各種滋補湯羹。
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如果你并不熱愛廚藝,而且做的飯菜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胃口,一味的為了孩子吃得開心,那就很浪費時間和精力。
首先,你可能曲解了孩子的成長需要,孩子的生命本質不是那么挑剔和脆弱的,你給她粗茶淡飯他也能消化吸收。
相反,如果你費盡心機篩選食材,又耗費幾個小時去烹煮這些食物,再花時間擺盤,到頭來如果孩子不愛吃,或者吃得不多,你的失望和憤怒,反而會折損他的健康。
所以我對小方說:你別把孩子當太子養,這樣只會越來越脆弱。從佛教來說,你為他的一日三餐耗費太多金錢和時間,是在折損他的福報,他的靈魂會需要一份愧疚來平衡,而愧疚是很低的情緒能量,對健康不利。
后來小方也理解了,開始在做飯方面偷懶,她一來是把重心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每頓飯都做三個菜,分別是自己喜歡的,老公喜歡的,以及孩子愛吃的。
這樣做,無論孩子吃不吃,最起碼她自己吃得愉快,而當孩子看到媽媽吃得愉快,她會心安,心安了,她這頓不吃,下頓也會有食欲。
她說有一次自己感冒了,就煮了一大碗雞蛋面,這放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即使病了也要爬起來做好多菜。
結果那天女兒反而吃得很香,說:媽媽做的面條好好吃。小方感動得眼淚都出來了。她說:沒想到做媽媽真的不需要太好的廚藝。
第二:開始減少陪伴的時間
孩子需要陪伴來獲得安全感,但是這個陪伴也要適量。過去小方把24小時都搭上,導致他和孩子之間毫無界限,孩子壓力很大。
后來她做了減法,她開始聯系以前的同事,去參加同學聚會,因為她原本語言天賦好,又去報了翻譯課程,每周末都抽一天時間去上課。
她開始時擔心孩子會受不了,家里會亂套。沒想到驚喜的發現,孩子反而笑容多了,周末爸爸陪伴一天,會帶她戶外活動,去聽音樂會,孩子覺得很有趣。
有心理學家說: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是父母離不開孩子。果真如此,對于7歲以上的孩子,父母的陪伴就要減少,否則反而會導致孩子焦慮和不安。
因為她走不遠,她一走開就被媽媽拉回來,她不知道為什么,久而久之,她和外界接觸會變少,她對世界的掌控感也會跟著變小。
第三:把學習的任務歸還給孩子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孩子最好的老師。不是說了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其實媽媽最好就只是媽媽,不要加入太多其他身份。
如果孩子需要輔導,最好找專業的老師來。如果孩子沒有發出求助,媽媽就要看得慣,忍得住。
小方的女兒一二年級里,每回做作業,她都是監工。孩子就得了橡皮綜合癥,會反復把字寫了擦擦了寫,因此作業時間很長,有時候寫不完會被老師批評,慢慢就害怕上學了。
看明白問題后,小方告訴孩子:媽媽以后不在你旁邊看了,你自己盡力而為,遇到困難了再找媽媽。
然后孩子就開始自己摸索,剛開始也擦來擦去,還會回頭看媽媽有沒有在監視她。確認了自己是安全的后,橡皮綜合癥慢慢就好了。
雖然成績忽高忽低,但是小方發現:孩子其實不需要媽媽做她的拐杖,她們是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的。
最重要的是,她晚上也不陪女兒睡了,我告訴她:孩子自己是有冷熱覺知的,冷了自然會找被子蓋。
不久后她神奇地發現,孩子真的會保護自己,過去每天守著孩子睡,孩子還經常感冒。后來她和女兒分床了,女兒卻好久都沒有哮喘了。
小方說:原來以前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太勤奮了!
是啊,生命本來就很堅強,只要父母不去過多修剪和打擾,這份堅強就會護佑孩子的健康,生命本來也有向上的熱情,只要父母不去過多打壓和限制,他就能挺拔向上不斷生長。
所以做父母不要太用力,更不要在養育上面太勤奮,而是要懂得取舍,懂得放手,給孩子留有足夠空間,他們就能自由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