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來說一個詞,叫做“種種子”,是什么意思呢?這就和在田地里種下種子一樣,我們在孩子的心田里種下種子。
這個心田,是潛意識。我們知道潛意識占據大腦功能的88%,如果我們說了某句話,進入到了孩子的潛意識,那么這句話就很可能給他的性格,前途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是終生的。
我來舉個例子,我們看過一個公益短片,說的是一個母親和她兒子的故事。
一個母親(有可能是單親家庭,因為沒有看到父親的身影),接到兒子學校校長的信,信里明確提到,由于她的兒子能力很差,所以不能繼續留在該校學習,讓家長給孩子轉到特殊學校去。
我猜想,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家長,抑或是原本就對孩子的能力不滿意的自怨自艾的家長,可能會覺得無地自容,同時會更加對孩子恨鐵不成鋼。
而這個媽媽不是普通的媽媽,她只為孩子會遭到校長的排斥感到難過。同時,她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要對孩子隱瞞這封信的內容。
因為轉學勢在必行,所以她必須坦白對孩子說她收到了校長的信。當孩子問:信里說什么?
媽媽目光灼灼的的對孩子說:你知道嗎?校長夸你了,他說你非常優秀,所以推薦你去更好的學校學習呢!
孩子是無條件相信母親的,孩子聽完也特別興奮。在轉學后他努力學習,因為他知道他是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后來學業有成,事業有成。
若干年后,母親去世,兒子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發現了校長那封信。
他打開一看,才知道原來媽媽當年編織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而這個謊言改變了他的一生,讓他原本慘遭淘汰的境遇,成為一個人生最重要的拐點。
他百感交集,對母親生起深深的感恩和敬意。
所以我們經常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大過老師、同學,社會的總和。很多家長不信,說怎么可能呢?我的孩子在學校受到霸凌,他都抑郁了,這就是學校和同學的影響太大,而且不可控!
那么我就會問他:你的孩子怎么會受到霸凌?霸凌非一般性打鬧,是嚴重的傷害事件。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里體驗到足夠的愛和尊重,他就不會在學校里呈現軟弱的狀態,他每天信心十足的,誰會霸凌他?
又或者,當孩子在外面真的受到欺負了,如果他和父母的關系是很好的,那么他一回到家就會和父母傾訴,家庭這個港灣就會向他敞開。
允許他哭允許他難過。然后檢查他身體是否受傷,必要時及時就醫妥善治療,不留后患。
這個過程就是在給孩子充電,充電過程里,父母沒有指責他懦弱,沒有要孩子去報復,只是溫和而關切的張開雙臂,有力的傳遞出愛和關懷。
那么孩子很快就會復原,而且他會得到一個信念:我對我父母很重要,那我以后就不能隨意被人欺負了,我要學會保護自己。
父母不必教他怎么保護自己,他自己就能琢磨出來,這也是他對父母的報答。
回到剛剛那個案例,如果是個普通的媽媽,在看到校長的信件后,她會焦慮和心慌,會不知所措,然后抱怨自己倒霉,怎么攤上這么差勁的孩子,結果可想而知,這個孩子前途一定堪憂。
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里,母親就是世界的代名詞。如果連母親都看不起他,覺得他是廢柴,到哪里都點不亮,那么他連掙扎都不會,會直接放棄自己的。
所以一個人的這一生的發展,來自于兩個方面的影響力。
第一個是來自于自我影響,也可以說是自我催眠。比如美國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對雙胞胎兄弟,成人后在同一天登上了當地的報紙,哥哥是因為事業上巨大的成就而被報紙宣傳,而弟弟是因為觸犯了法律,也上了報紙。
記者對這一對雙胞胎的命運很好奇,就對他們進行采訪。問哥哥怎么會有這么的成就?
哥哥的答案是:怎么辦呢?我的父親是個酒鬼,每天酗酒回家對我就是拳打腳踢的。我只能努力學習,靠自己出人頭地了。
而弟弟坐牢了,他的答案是:我爸爸是酒鬼,每天喝醉酒回來都痛打我,所以我能怎么辦呢?他是我的榜樣啊!
同樣的遭遇,卻引發了截然不同的信念,導致他們的人生大不相同。這是自我影響的力量,自我影響,也是自我催眠。
而另一個影響,就是外來的催眠。通常來自于我們的“重要他人”,比如父母,老師,以及你的一些偶像和榜樣。
而父母的影響又是最大的。
以下一個案例是我身邊真實發生的。我的一個咨詢師朋友,她的女兒最近在日本名牌大學碩士畢業,而且被當地很優秀的企業錄取了,雙喜臨門。
我們坐在一起時,經常會討論孩子教育的話題。有一次我們談到父母該不該管孩子的學習。她就說了一個小故事。
她的女兒在初中的時候,有次馬上要考試了,父母當然希望孩子能認真復習,孩子也有這個計劃。可是有一天,孩子卻在做作業的間隙,拿著手機看起來日劇。
看的時間還不短,導致完全拿不出時間復習了。
媽媽是焦慮的,也是有些失望的。這時候,父親,也就是我朋友的先生,就示意她不要批評孩子,因為他看得出孩子已經很內疚了,知道自己荒廢了時間。
父親不僅不批評,還“將計就計”,說了一句:女兒啊,你學習這么忙,還抽時間學日語啊!爸爸欣賞你!
女兒原本以為會得到一頓數落,心里忐忑萬分,沒想到反而得到了欣賞和肯定。頓時身體放松了。她并沒有說什么,但是父親的這句話就如同一顆種子,種到了她的心里。
原本夫妻二人從未計劃要送孩子出國讀書,可是到了高中的時候,女兒自己主動要求去日本讀書。夫妻都很詫異,并有些反對,因為考慮年齡還小,在國外無親無故,會很吃力。
沒想到女兒去意已決,一定要走。后來他們選擇了支持,沒想到的是,這孩子到了日本就像魚兒到了水里,非常適應,而且比在父母身邊還要加倍努力。
所以我和朋友對這段經歷都很感慨,父母的影響力太大,如果愚癡一點,每天提醒孩子不行,提醒孩子外面危險,那么孩子就會放棄努力,同時難以大踏步走出家門,去世界闖蕩。
如果父母智慧一點,不斷暗示孩子,讓他知道他生來羽翼豐滿,他有無限潛能,那么孩子就會勇敢而自信,并堅定的去走自己喜歡的路,而且他一定會成功。
綜上,父母的言語就是種子,種子的好壞,取決于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你信任他,并能對他每個行為都正面賦意,你就能一言興邦!
反之,你看扁他,處處都覺得他做得不好,你也能一言喪國。
所以,父母要做優秀的農夫,在孩子這片良田里種下好種子,來年,你就能收獲到金燦燦的果實,那就是孩子最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