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個常見的行為問題。那就是拖延。我做心理工作這么多年,這個問題依舊排在家長對孩子不滿意行為的前三甲。
而在拖延中,最讓父母不能忍受的就是三種拖延:做作業拖延,起床拖延,洗澡拖延。
家長們對孩子的拖延的理解是:這個孩子就是自律性差,這個孩子就是隨他爸爸(如果她是媽媽的話)。
我就問她:然后呢?
她就說:老師,那我就要找你求助啊,怎么改善孩子的拖延?
我的老套路就是:家里第一個發現孩子拖延的?誰比較在意她的拖延?
她點頭:我啊,因為我管孩子比較多。
她來找我的時候,孩子都15歲了,是初二學生。這么大了,媽媽還提出一個詞叫做“管”。那就是有問題了。
她說孩子每天作業要做到12點后,遇到寫作文就要一點多了。因此每天早上就盯著熊貓眼,老師反應第一節課的精神很差。
了解到班級完成作業的平均用時,是兩個半小時,也就是大部分人都在10點左右全部完成了。
因此她有理由認為孩子得了拖延癥。
我就問她:你是怎么管的呢?
她說:我給她可多工具了。比如番茄鐘,比如說有個APP是孩子們一起網絡自習共修的。
再比如周末帶他去圖書館。因為那里氛圍好,肯定效率更高。
結果呢,每種方法,都只有一兩次是有用的,很快就打回原形了。
我說:你可真是煞費苦心。也許,也正因為媽媽太費苦心了,孩子改變的動力反而退回去了。
我對她說,根據我的經驗,孩子之所以存在明顯的拖延問題。一般就有個三個原因。
第一:引起父母關注
這是所有孩子行為問題的通用原因。比如一個孩子長期見不到父母,或者父母對她關注嚴重缺乏,情感連接不夠,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去吸引父母關注他。
當父母發現孩子考試不及格了,在學校打架斗毆了,偷東西了,或者做作業每天熬到很晚了。
家長會著急,著急了哪怕指責批評打罵,那也是滿足了孩子被關注的期待。
在這個家庭里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父母每天都在,而且夫妻都比較關注孩子的成長,也重視陪伴。(用“焦慮”在陪伴)
第二:孩子在向某個家長學習
言傳身教,最重要的是身教。這個身指的就是潛意識。包含父母所有的行為,語言和情緒習慣。
這個家長說:都是我老公的問題,我老公動作也是很慢的,上廁所都能半小時不出來。都是他帶的壞榜樣。
我一聽她控訴起老公來滔滔不絕,我也是高興的。因為她說得越多,他們家庭內部的情況呈現就越清晰了。
我笑著說:那你可真不容易。要面對兩個動作慢的人。
她眼睛一亮:老師,你太懂我了。我每天都被他們氣炸呢。
我心里想,如果你聽完我說第三個原因,你可能會被自己氣炸了。
第三:有個家長在干擾孩子的節奏
這個家長提到一個關鍵信息,孩子是5年級開始拖延的。我問她那個時間點,他們家發生了什么。她就告訴我:沒有很特別的事,只是她換了工作。
原來她是跑市場的,經常很忙。孩子都是老公照顧得多。后來她因為胃炎比較嚴重,她就換了個工作,不用加班,離家也近。只是收入降低了。
這就是答案啊,胃炎是跟什么情緒有關呢?焦慮呀。
過去她工作很忙,就把這種情緒都帶到工作里了,回到家就睡覺,也顧不上孩子。那時候孩子反而安全。
后來她換了工作,不僅下班早,上班也很閑。所以她就開始把大量時間花在怎么更好的教育孩子。她買很多小升初資料。還私自去找老師給孩子補習。
美名其曰:全力以赴的支持孩子的成長。
我說:你是全力以赴想推動孩子成才吧。
所以我們找到孩子出現拖延的根本原因,就是媽媽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然后孩子用同等力量來對抗父母的“教育”,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
很多家庭都是這樣,我另一個個案也是初中生,送到我這里來的時候,孩子的眼睛都抽動了,家里人一直當成是生理疾病,往眼科專家那里跑了三趟,各種眼藥水混合滴,效果都不明顯。
我一看到孩子,給他做個評估,就知道她是焦慮的軀體癥狀。不用說,家里一定有個焦灼的家長。
當時爸爸媽媽都來了,我看著他們的坐位,爸爸貼著孩子坐,還不停的教孩子怎么回答問題,我就知道孩子是被爸爸的焦慮燒焦的。
后來我告訴他們:孩子可以通過坐催眠訓練緩解抽動。可是你們家里需要調整,不然他還會反復。
父母問怎么調整。我說:爸爸最好出差去,或者換個更忙的工作。
媽媽笑了,爸爸納悶了:老師,我可是為了孩子放棄了升職,因為孩子的成長不可逆。
我說:正因為如此,你不能再給他施壓了。你們家現在的情況,是你壓在了孩子的背上,孩子每天要背著你走路。
他很累很焦慮,走不動路了。再下去就要厭學了。
媽媽說:老師你說得太對了。我也是這么想的。
這個媽媽總是輕松的回應我,我就很喜歡她,她就是這個家庭里最有利的資源。
過了兩周,爸爸給我發來信息,他真的被單位派遣到深圳工作了,要去一年。他說每個月只能回來兩次。
我說:這下孩子的癥狀很快就能消失了。
果然,爸爸走了一周后,我發現孩子的眼睛抽動就消失了。這不是奇跡。
因為爸爸的焦慮撤離了,孩子的壓力反應就消失了。
回到那個拖延的個案。那位媽媽自從換了工作,其實面臨兩個問題,自己對事業走下坡路的不甘心,以及大量剩余時間的安放。
有個錯誤的邏輯是,當父母發現自己成功太難,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會被父母鞭策。
所以我對那個媽媽說,你過去在職場做得挺好的,你又熱愛那個工作。至于胃病,你只需要處理你的焦慮,調整作息就好。并不需要直接放棄前途。
當你為自己前途負責,在維護健康的前提下,朝著人生目標穩步前行不放棄。你的孩子就可以學習到,怎么為他的人生負責。
后來這個媽媽做了個決定,她自己來接受咨詢,改善她的身心狀態。
當她的狀態好起來,她又回到了原來的職場賽道。孩子的學習狀態就日趨好轉,作業速度也跟上班級平均水平了。
以上案例并不少見,當家長發現孩子拖延,很大的概率,是家長自己生存狀況焦慮,家長不處理自己的焦慮,而是把焦慮用提醒督促孩子方式傳遞給孩子,孩子就難免會出現問題。
所以,孩子拖延的背后,是在提醒父母:你們去做自己的事吧,把我的空間還給我,讓我用我的節奏做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