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學新聞搞傳播的人,我也算“縱橫微博好多年”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個話題引發的評論里,有那么多我想說的話。
我心里有很多很多想說的,但又覺得一時之間不知該說什么好。
真正對什么人深愛且痛恨的感受,我確實是從我的父母身上體驗到的。三十歲以前我一直為這個事情糾結和自責,人怎么可以痛恨自己的父母呢?大多數中國人都這樣想。
那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里面的孩子在跟媽媽打電話說,一堆同學約好了要去其中一個孩子家里,大家一起去,他跟媽媽報備一下,問可不可以。盡管他做了很多說服工作,他的媽媽堅決不同意,一定要他按照原計劃回家,他還是服從了媽媽的要求,但是他一邊走一邊哭著說:“你是個傻瓜。”
我當時轉發的時候,就評論說:我可以理解這個孩子的行為,作為母親,我能接受我的孩子罵我是壞媽媽。
底下有網友就評論說:你這個人是非不分,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你都能接受,怎么能教育好小孩子。
有一次我跟我兒子小小何聊過這個問題,我說:“其實我知道你說媽媽壞媽媽的時候,是在表達情緒,并不是你真的判定我的品質,或者對媽媽沒感情。媽媽覺得,溝通的時候能理解和接受對方的情緒是很重要的,這對大家的心理健康都有好處,同時也可以避免事態進一步的惡化。”
小小何一直很崇拜我,他覺得我在理解人的問題上,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他說:“是的呢,當時就是很生氣啊,覺得你怎么這么不理解我。”
我說:“媽媽也曾經為這個事情困擾過,但是后來媽媽意識到一件事,愛和理解是兩件事。就像當你覺得媽媽不理解你,而說出壞媽媽的時候,其實對媽媽來說,內心的感受也是覺得你怎么這么不理解我呢。理解這件事從本質上來講,是相互的。我們自以為的,TA為什么不理解我,就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樣,是我們之間相互不理解。可是你要明白,雖然能理解是很好,可是不理解也并不影響TA愛你呀,而且等你長大了之后你就會明白,可能你會遇到一些人,他們很理解你,你跟他們相處,各種想法都很默契,可是他們卻并不見得對你有感情。理解這件事說不定可以慢慢培養漸漸增進,但愛這件事,未必是可以培養得起來的。所以跟媽媽相處發生了矛盾,不要過于著急媽媽怎么不理解我,生氣的時候也要牢牢記得,媽媽是愛你的。”
后來小小何就學會,在我們意見有分歧的時候,很坦率地說:“你不理解我。”但并不會因此特別急躁,也不再說我是壞媽媽了,我們可以盡可能平靜地協商,換個時間再溝通,看看是不是可以互相更理解一些。
當然我得承認,第一次他正式地跟我說“你不理解我”這句的時候,我這個老母親的玻璃心還是被震碎的——雖然我沒表現出來,雖然這些都是我教他的,自己埋的坑得自己填。可能我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么快吧,哈哈,他還是個九歲的孩子啊。
我在很多方面都不是一個很好的家長,我也沒什么宏偉的育兒目標,唯一最想貫徹到底的是,讓自己時時記得,要真的去在乎孩子的感受,同時也要讓他知道我真的在乎他的感受。
一輩子也不算太長,一定要跟重要的人好好相處呀。
親子溝通放哪兒可能都是整整一代人的問題,封建社會父為天,要對言聽計從,敢說父母什么不是,那絕對是應該天打雷劈的。我家長平時但凡聽說什么非洲國家的風俗是孩子都必須以跪姿仰視畢恭畢敬跟父母說話之類的段子,就帶著羨慕的“嘖嘖感”討論,或是什么子女暴力毆打虐殺父母之類新聞就大聲斥責“這種沒良心的畜生”——搞這類“聽者無心,說著有意”的事情(我一般就假裝沒聽到)。到了我跟我兒子小小何,我們可以實現“平起平坐”。
昨天練書法的時候,我們一人一杯白開水在喝,我說:“咱干個杯吧。”他微微一笑,碰杯的時候故意把杯口高過我的杯口一大截(我是教過他飯桌上關于碰杯的禮儀差別的),然后不懷好意地看著我如何反應。我瞟他一眼說:“你這是藐視我,吃我豆腐咯。”我就以杯還杯再碰回去,母子兩人相視哈哈大笑。
至于,我為什么能接受兒子罵我是壞媽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很自信地知道,我是一個好媽媽唄。(全文最精華就是這句了,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