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陳式太極拳的八大特點(七.八)

 第七特點 一松一緊,剛柔相濟。太極者,剛柔兼至,渾于無跡,外形似柔而內則實剛。說柔有柔,要剛有剛,忽隱忽現,剛柔相濟,此乃太極成功者之象。然未成功前如何積柔,如何成剛,則是每一個太極拳愛好者所關心的。首先,于理要明白太極剛柔的內涵,其次要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經過長時期的鍛煉,逐步達到積柔成剛,乃至剛柔相濟的階段。太極兩儀,柔之與剛,何謂柔?道之八法是這樣解釋的:柔者:順也,弱也,克己,自屈,自退,無我,無妄,淳樸,老實也。

  善用柔者,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較,不與世爭。受盡無數艱難,經過百般苦楚。有打我者順受,有罵我者笑迎,疾病不懼,事非不入,禮下于人,傲氣俱除,時時省察己過,素味而行,處處檢束自身,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一切人情世事付于不知,諸般邪思妄念掃去無跡,可曲可直,可圓可方,低頭做事,不矜奇,不求異,不妄誕,不自恃。抱元守一,行動如處子,舉動若死人,忘物忘形,似意冷心灰。

  剛者:強也,健也,果斷,壯盛,銳氣,利器也。

  善用剛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心不改,臨難不屈。是剛不怕生死,不怕磨難,是剛整頓精神,勇猛前進,是剛廢寢忘食,是非立斷,是剛一心不二,經久不易,是剛和而不同,是剛群而不黨,是剛內外如一,功夫不歇。

   拳經云:“欲剛先柔,欲揚先抑”,就是說欲成剛,先求柔,剛從柔中生,積柔自成剛。此是太極自然回圈之理。而欲求柔,先必求松,由松沉入手,而得柔順柔韌勁。“太和元氣,渾然中伏”,充于肌膚、斂于骨髓。氣若不能充于肌膚,斂于骨髓,則無柔順可言,亦無沉著可言,剛始終難問津。如何使氣充于肌膚、斂于骨髓?其竅訣就在“一松一緊”。所謂“一松一緊”乃精神意氣的松緊之謂,非筋皮肉骨的松緊。心神意念一松則氣斂骨髓。沉歸丹田,心神意念一緊,則氣出丹田,充于肌膚。一松一緊的方法,就是柔順沉著濟剛柔的方法,也就是拳經所說的“一氣運馳張”、“摩蕩柔與剛”的道理。

   總之,氣之馳張,神氣鼓蕩,折迭往返,蓄發相變,剛柔兼至,都離不開一松一緊,不論是歸于丹田的合,還是充于肌膚的開,隱于內的心神虛靜,或顯于外的氣勢鼓蕩,都是在一松一緊中完成。

   一松一緊在習拳練功時的運用和體現是:開展時為緊,沉合時為松,運勁時為緊,定式時為松,逆纏相開時為緊,順纏相合時為松,胸腹開為緊,胸腹合為松,發放為緊,收蓄為松,進為緊,引為松,上式與下式的轉挽間有松,此圈與彼圈之間亦有松。在往返折迭處有松,轉關運化之處亦有松。總之,一動一靜,一開一合,一起一落,一蓄一發都有松緊,處處皆有一松緊。開合遞相承,松緊勢相連,一氣運馳張,太極理回圈。欲向何處尋剛柔,一松一緊運天機。

  所以說,一松一緊是培養太極剛柔內勁的入門竅訣。

  拳譜說:“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運勁之功夫,先化硬為柔,然后練柔成剛”。由此可以看出,太極拳的練習,首先要摧毀人們動作中原有的堅硬勁,使它化為柔軟,這是化柔的時期。這個時期越長,則越可把僵硬摧毀得越徹底。此時的要點仍是不失綿軟,在柔軟之下,向著更有彈性的堅剛上邁進。這個剛不是因“運力”而產生的“生鐵”的剛,而是由松開和放長而產生的彈性的剛。因為身肢放長,并不斷螺旋式地絞來絞去,就可產生這種彈性。因此,又可名為“棚勁剛。”這種剛如手表的發條,有最柔軟的彈性剛,也是質量最堅的剛。只有這種具有彈性的剛,才能達到“外操柔軟,內含堅剛”的要求。這種剛柔的轉換是由精神意氣的隱顯來掌握的。所謂“隱則柔”,“顯則剛”,就是這個道理。功夫精進后,勁可內隱得極深,使外形顯得極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復到柔上去了,其實內在的質量卻更加堅剛了。

  對陳式太極拳剛柔的看法怎樣才能算是正確,這是每一個練拳的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我們知道,太極拳起源于河南省溫縣陳家溝,而陳家溝又地處黃河流域,而黃河流域的人習硬功拳的較多,由于傳習的問題,在該地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也有向堅剛上發展的趨勢。但陳氏家傳者,卻仍保持太極陰陽的原則,表現出剛柔相濟的特色。但是,一般練習陳式太極拳有一定的造詣者或稍偏于剛,也有少偏于柔者,都各按其所需而學其所愛。至于純柔無剛或純剛無柔的說法,則任何一種拳種都是沒有的。即使是一般所稱的硬功拳,內中亦仍有剛柔,何況太極拳是由陰陽相濟中變化出的拳術。因此,所謂“柔功太極”或“剛功太極”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所以,要練好陳式太極拳就必須能使陰陽相濟,剛柔互補。一個人不論他是否練過武術或其它運動,但在日常生活中必定動手拿過東西,用過力氣,這樣就使每個人在動作中不免帶有僵硬勁。若想練好陳式太極拳,對這些原有的僵硬勁就必須以“百煉成鋼”的勁頭把它去掉,這是學習太極拳的初級要求。

   在此時期,應力求柔軟,必須在走架子的過程中把人們固有的僵硬勁化為柔軟勁,并養成這種柔軟的習慣。這是摧僵求柔的階段。這一階段應盡力求柔,在毫不用力的原則下慢慢地動作,這時越不用力,就越易使人發現動作中的缺點,也就能盡快的摧去周身的僵硬。

  通過一段時間的摧僵,動作便由僵硬轉化為柔順,柔順之久,即有沉勁出現,逐漸地,勁也就由柔轉為剛。這一時期,首先必須明確剛是哪一種性質的剛和怎樣才能運柔成剛。拳譜說:練拳要“有心求柔,無意成剛”,所以要求全身松開,達到不用拙力的要求。所謂“松”,是由放長身肢來產生,由松開的放長來使身肢產生彈性,彈性加強,則成為棚勁,棚勁正是太極拳要求的彈簧勁,這種彈簧勁的加強,就是太極拳所要求的剛勁。

  明確了剛的性質,再談怎樣才能運柔成剛。剛勁的加強是靠內氣的貫串而實現的,剛性質量的提高,則是由陳式太極拳所特有的纏絲勁絞來絞去以加強彈性的韌度而實現的。因此,運勁如纏絲和身肢放長便成為做到最柔而又最剛的關鍵。這就是拳經中所說的“常求柔軟之于外,久之則得堅剛之于內”,“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太極拳就是這樣由柔轉變成堅剛的,也只有這種由柔軟變成的堅剛,才可以達到忽柔忽剛,亦柔亦剛的剛柔相濟境界。

  然而,剛柔的變換是通過神氣的隱與顯表現出來的,神氣的隱則體現出柔,神氣的顯,則體現出剛。在姿勢上說,是通過開合,在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運勁到達落點時,則表現為剛。因有神氣的隱顯與勁勢開合的配合,剛柔就得以充分地表現出來。落點是運勁到達盡頭之點,乃是神顯氣聚之處,此時此處運用剛法,可謂恰到好處。除此以外在一切開合轉換過程中,因都是神氣鼓蕩和圓活轉換變化的過程,此時均宜用柔法。概括起來說,每個拳式動作都有開合,每個開合過程中都有運勁的落點,落點要用剛勁,其它都用柔勁,以做到剛柔相濟,這就是運用剛柔相濟的正確地點,是一項必須遵守的原則,也是練出內勁的基礎。在《萇氏武技》中把剛柔轉換歸納為五點:

  一、若純用剛法,則氣鋪全身,牽制不利,到達落點,必不能表現堅剛。

  二、若純用柔法,則氣散不聚,沒有歸著,到達落點也不能表現堅剛。

  三、應剛而用柔,則氣應聚而不聚;應柔而用剛,則氣應散而不散,皆不得剛柔相濟的妙用。

  四、善用剛柔者,到達落點時用剛,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這是表現剛點的正確形象。在一切運勁轉換時用柔,如車輪旋轉,滾走不停,這是表現柔點的正確形象。

  五、若得剛柔相濟的妙用,方能去掉氣斂不實和濡滯不利的缺點。

  所以,在初學走架子時,主要是學習各種姿勢。通過學習這些不同的姿勢,先化去身上原有的僵硬勁,這種僵硬是人人都有的。在這一階段應不遺余力地盡量求柔軟,這對先前學過硬功拳而后轉學太極拳的人來說,則更加顯得重要。通過這樣很柔很慢地練習一段時間以后,周身的僵硬勁基本去掉,達到綿軟的程度,且已養成這種習慣,就可以轉入下一步的練習。這時,首先在心意上應有全身處處放長的意念,并在姿勢動作中按照拳論規定,大力進行放長的專門練習,借使心意與身肢在緊密配合下專習全身的放長,以求得彈性剛。

  初練拳時,對各種放長的規定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等,只用意念就可以了。到此階段,用剛應在用意和身肢放長上共同進行,因此時已不致因放長再染成相反的鼓勁病象了。在全身放長達到要求后,就可以在各個開合的落點結合著神氣外顯形成方點,表現出四正和四隅的勁別來。這就是太極拳“方圓相生”的練習。在方點要表現出極其堅剛的剛,而剛過后,則要求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表現出極其柔軟的行氣,整趟架子應在這樣的剛柔相濟的情況下進行。因此,練拳時應記住“柔行氣,剛落點”的六字要領。剛柔的運用,必須結合著心意,神氣和呼吸的運用,也就是在“意氣奮發”的基礎上,配合屈體沉氣來使身肢貫串放長,藉以加強彈性。成為彈性剛。在意靜氣斂的基礎上,來使肢體肌肉連帶松開,從而形成活潑無滯的柔軟,由柔軟而得變化無窮,這兩者在生理上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總之,太極拳的剛不是硬,太極拳的柔也不是軟,因硬與軟皆無彈性,剛柔是具備彈性的。因此,在一趟拳架的練習中,神氣應在心意的指揮下不斷的在忽隱忽顯和鼓蕩,這樣肌肉才能不斷地變換剛柔,這是掌握和練習剛柔的一條要道。

第八特點中正不偏,相連不斷

  陳式太極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無論于內于外,于神于形,于體于用,凡一陰一陽都要擇中而行,一開一合都要擇中而運,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發,一虛一實都要居中而換,一動一靜都要從中而變。總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使全身上下中氣貫通,周身內外一氣流行,做到無所偏倚,無過而無不及就不犯丟、偏、頂、抗的毛病,中氣貫足,則物來無不順應。

  “打拳原是備身法”,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才能做到“中正”,中正在身法上的體現就是立身中正,無所偏倚。自頂而足,上下一線,周身內外,左右平準,其中以軀體的中正為主。四肢的中正雖為輔而又左右著軀體的中正,因此,中正是全身的中正。打拳應明三節,齊四梢,備五弓。明三節則運動自如,能分清主輔,身法上自得中正。齊四梢則內氣流轉,功力加強,備五弓則棚勁圓滿,彈性勁足。要達到全身貫串,五弓齊備的身法要求,首先應先做到:

  一、頭正項豎,頂勁虛懸

  頭為六陽之首,一身為主,頭正則身軀自然中正端凝;項豎則腦后二大筋自然豎直,腦后二大筋間乃佐中氣上下流通之路;頂勁虛領則全身精神自然領起,中氣貫注神貫頂。虛懸者,虛虛領起,如懸,掛在空中一樣,不可頂過,過則根浮,但領不起則倒塌。

   二、胸空腹實氣沉丹田

   心要虛靜,胸要松空,心虛則胸空,胸空則胸氣下降。左右兩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實,氣下沉于丹田,則上虛下實,上體松活圓轉,下體固若盤石,而又平心靜氣,使濁氣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氣自然上升至頂心,清升濁降,陰陽分清。

   三、塌腰斂臀,脊柱豎直

   腰為上下體之樞紐,腰勁下不去,氣不能歸于丹田,氣不歸到丹田,則中極、會陰失于輕浮,因而胸中橫氣填塞飽滿,即背后陶道、身柱、靈臺左右,橫氣亦皆填塞飽滿,而前后胥滯澀矣。蓋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則襠勁輕浮,足底不穩,上體亦不空靈。所以,腰要松,又要虛,腰能松虛而后能塌;塌腰又須斂臀,臀部不收斂便不能塌腰。斂臀勿忘提會陰,會陰上提則氣不下漏。塌腰斂臀則腰勁下貫,上體虛,中部活,下體沉穩。全體之勁能合于丹田。斂臀則骶骨有力,尾閭中正,再配合虛領頂勁,則脊柱自然豎直對準,后腰命門處自然開張,中氣貫于脊中,上自百會,下達會陰,如一線穿成,則身弓備也。

   四、沉肩墜肘,勁貫肩背

   兩臂能否圓轉全在兩肩,肩為臂之樞紐,兩肩不能松開,則轉關不靈,兩肩應放松下垂,功久骨縫自開,兩臂應如在肩上掛著一樣,肩及自然能松開。中氣貫注于兩肩骨縫之中,則肩自沉,氣由兩肩骨縫而行于兩肱之中,則兩臂能沉著虛靈,肩背之勁也自然貫足。沉肩又必須墜肘,肘不下墜則肩不得沉,氣及上浮而不得力。周身之勁合不住,且影響軀體之中正。所以,墜肘有助于沉肩,肩、肘、手三節能節節貫通,達于指梢則臂弓備也。總而言之,無論兩臂兩手如何運轉,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須沉肩墜肘。

   五、坐胯屈膝,垂直相對

   兩腿的樞紐在兩胯,兩胯在陳式太極拳運動中十分重要。腰勁能否下貫,周身能否相合,上下能否相隨,中氣能否貫通,虛實能否靈活轉換,一身能否中正,左右能否平準皆在兩胯。胯和腰是相關聯的,言胯必及腰,言腰必及胯,所以稱之為“腰胯”。首先兩胯要松開,胯能松開則襠能開圓,拳論所講開胯圓襠即是此意。兩胯松開并非岔開,如兩胯骨縫不松開,則雖兩腿岔開襠仍不會圓,圓襠消息在外腎陰囊兩旁,襠圓則回轉皆靈,上下亦能合住勁,又要松胯下坐,能坐胯則足能平實踏地,沉氣直達足底,自然穩重如山。若足不能平實踏地,則須從胯中調整。要點在于落胯,坐胯為實,胯為虛,能坐能落,有實有虛,有虛實自能輕靈,一身重心首系于此,而后大于足底。屈膝全在坐胯,胯能坐便自然能屈膝,切不可只屈膝,不坐胯。屈膝的程度應由坐胯的程度來定,總須垂直相對,留有伸屈變化的余地而轉動皆活。屈膝不可過,襠部、臀部低于膝部是為過。膝尖超出足尖亦謂之過,過則有失中正,易受制于人;過則轉關不靈,無所適從;過則膝部受損,久之則成傷;過則氣憋不通,難貫足底;過則勁路隔斷,不能完整一氣。

   中正不偏實非言形,是神氣自然得之于中,中氣貫于心腎之中,通于脊骨之中,行于四肢骨髓之中,心神中正,則形體自然不偏不倚,運動自然無過無不及。正時亦正,斜 時亦正。正中不偏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氣,運于全體,雖有時形體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氣以宰之。上下一氣貫通,內以一氣流轉,自然中正不偏,習拳練功,皆以此為準則,不論站樁、練拳、推手都要做到中正不偏,也才能達到相連不斷。

   陳式太極拳必須在中正不偏的基礎上,如長江大河,滔滔不斷,一氣呵成。要做到走架的相連不斷,在手法上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折迭;在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進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動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統一的身法如同長江水流,滔滔不絕,中間無卸勁的余地,亦無意馳的時候,這樣就自然可以達到一氣呵成的要求。

   相連不斷就是從一趟架子的第一個動作開始,一直到一趟拳架練完為止,中間沒有卸勁的地方和斷勁的時候,也沒有神氣呆滯別有所思的情況發生,更沒有松口氣離開用意的表現,而是做到自始至終相連不斷,波浪式地滔滔起伏不已,把一趟拳架一氣呵成。但是,要將這種復雜多變的運動做得自始至終相連不斷,從大的方面來說,首先要從手法和步法上下手。也就是說,凡是在手法上遇到一往一復的動作,在往復之間要運用折迭彌補其間,使前后兩個動作能呈曲線緩和地聯接起來,這種折迭的做法是在運勁到盡頭,要做到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起先落和欲正先斜地折迭。這樣上一式和下一式動作的勁就很自然且呈曲線緩和地聯接上了。這樣做,不但前一拳式和后一拳式的勁接上了,并使下一式由于前一拳式的加速關系,使它更加沉著和加強了,這正如用毛筆寫大字的回鋒筆法一樣。因此,太極拳運動除了一個動作在一個圈內可以做完外,如果動作中有一往一復,就必須加以折迭,才可使上一動作的勁毫無間斷地貫串到下一動作中去,這是在手法上因有折迭而達到相連不斷的方法。在步法上凡遇到動步進退時,在它們之間用一個“轉換”來彌補其間,使前后的步法也能呈曲線緩和地聯接起來。這種轉換的做法是,邁步向前或是向后均不可直線地直進直退,而必須在前一步到后一步之間嵌進一個轉換。這種轉換就是太極五步中的顧盼二步。有了顧盼二步的轉換步法,不但可以使腿步的勁強有力地聯接起來,并且可使腿部不離開纏絲,能與兩臂的纏絲上下一致地聯合起來,起到勁起于腳跟,形于手指的貫串作用。

   陳式太極拳整個套路內是不斷有往復的,因此,也是不斷有折迭的。有了折迭嵌進動作中,練起拳來就顯得有一種留戀,繾綣的感覺,產生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神態,并表現出波浪滔滔的起伏狀,好似一浪接著一浪似的動蕩不已。

   陳式太極拳一趟架子內是不斷有進退的,也是不斷有轉換的。有了轉換嵌進在進退之間,就使進退不再是直進直退,而是可以顯出婉轉的回旋和生生不已的相連不斷。

   拳論說:“卷放得其時中,文體之本,蓄發適當其可,武事之根”。又說:“呼為開為發,吸為合為蓄,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這是說功夫到達高深時可以不再運用大開大合姿勢來進行蓄發,而僅運用肌肉皮膚的脹縮即可進行擎放。用太極拳術語來說,這就是“寸勁”的功用。功夫到此,就可以不必顧慮有斷勁的發生,動作上也能達到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因為,此時已達到方圓相生的高級境界了。

   以上所談只是陳式太極拳入門時必須注意的一部分,太極和釋學中“禪”意一樣,都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妙。究其太極拳之體用,亦不外技擊、健身和尋理趣而已。對于初學者在理論上是難以理解,但實際練習還是容易接受,可是一旦進入正軌,就又變成容易理解而難以接受了。

   總之,陳式太極拳是以獨特的訓練方式求得“混元勁”為始終,從站樁,走架到推手都未離開過此勁的練習,但陳式太極拳之“非常”的勁都出自“平常”的練習當中,然而方法正確與否就又另當別論了。但由于各種原因,有相當多的愛好者還是未能理解太極拳之涵意,不是追求片面的“力”,就是日復僵化的“頂”,與太極拳之“正軌”相去甚遠。

   拳術中的“勁”到底是什么,練拳的人都能一口氣講出許多來,但過后一經分析,實際也就是一種力,是一種由量變到質變的“力”,在運動中每個動作須要多少種力來完成是無法講清楚的。

   陳式太極拳的“勁”是由點、線、圈、面、立體的訓練過程產生的,練拳要輕靈圓活,推手要舒適得力。就推手而言,以打、發、制為技擊的追求步驟,任何拳術都以打為最基本的技法,但若非真實練習,亦不易得。發人較打人又進一層,其難點在于力的作用時間延長;制人較發人又進一層,其難度在于控制對方的能力,此決非身高力大者所能也。發人與制人功夫,必須練習推手方能湊效,為不使無辜傷害對方,練習時又是以制人到發人再打的次序來練習。

   練習推手的運勁要做到:輕似鴻毛飄逸,重如山岳不移,靜似處女繡樓坐,動似伏豹騰空躍。慢如抽絲,動似脫兔,柔如水銀落地,發要無堅不摧。

   總之,陳式太極功夫變化無窮,不論從哪里下手都有所得,如是尋理趣,健身體,每日練一二趟及可;若是要找技擊,講實戰,實非易事,非得有明師指點,又能下大功夫苦練者,方可言此徑。

 

陳式太極拳八大特點概要

特點一:

   意氣運動——主要是將內在的意識貫注于外部動作之中,并促使在動作中表現出注意力的專一,堅強和活潑無滯。

特點二:

   彈性運動——練太極拳身肢必須放長,以加強全身的彈性,有了彈性才可進而產生棚勁,身軀及上部的放長,必須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和含胸塌腰,手足的放長,必須是以手領勁,墜肘沉肩,轉踝由膝開胯和圓松腰。

特點三:

   螺旋運動——主要是增強運輸和的起伏動蕩性,必須結合順逆螺旋運動的旋腕轉膀,旋踝轉膝和旋腰轉脊,以做到螺旋連貫如一的太極勁貫注即有動作中,成為做好意氣運動的勁作核心。

特點四:

   虛實運動——調整虛實,使人產生圓活如珠之感覺,不會調整虛實,就不能達到內勁的中正無偏,而失去支撐八面的根本。

特點五:

   節節貫串運動——主要是要求練習者在練拳或推手中,使全身主要關節在做到節節分家的基礎上以意識讓其貫串起來,使內勁一節一節依次通過,到達新需要的方向目標。

特點六:

   一氣呵成運動——主要是要求練習者在練拳或推手搏擊中,使內勁在關節貫串運動中連綿不斷,需一氣呵成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要求。

特點七:

   剛柔相濟運動——主要是要求練習者化去原有僵硬勁,而達到全身放長,剛到極點而成柔,在達到放松的目的,柔到極點而成剛,以達到剛落點的發放。

特點八

快慢相間運動——主要是要求練習者從初學到學有成就,任何時候不可發生勁別,動作之錯亂,慢為快用,從而達到在推手技擊中作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注;特點五與特點六可以看成一個特點的兩階段。特點七與特點八是兩個立面矛盾的統一。以上八個特點是先輩留下的寶貴經驗,也是練習太極拳的原則。特點一統領其他七個特點,不可孤立單獨對待這些特點,它們之間猶如紅花綠葉、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練習者不可不察或掉以輕心。(全文完)

2011122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談打太極拳如何放松 - whgdxwcbj@yeah的日志 - 網易博客
楊式太極拳柔剛之感悟
太極拳教程 如何把握太極拳的要領
一松一緊一虛實,一松一緊一太極!
引用 陳式太極拳的八個特點(引用) - 成靖的日志 - 網易博客
太極拳修練原理精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爱县| 阜康市| 蕉岭县| 赣州市| 浦城县| 额济纳旗| 工布江达县| 钟祥市| 云梦县| 磐安县| 闵行区| 兰西县| 喀喇| 邵武市| 兴仁县| 汶川县| 纳雍县| 江永县| 义乌市| 内乡县| 柯坪县| 合江县| 彭泽县| 翼城县| 定远县| 临安市| 慈利县| 大竹县| 伊宁市| 丹巴县| 湘乡市| 大邑县| 合水县| 五家渠市| 正蓝旗| 长宁区| 中超| 奇台县| 上思县| 县级市|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