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彩禮,三毛在《大胡子與我》里,曾有過一番經典的對話。
荷西問三毛:“你要一個賺多少錢的丈夫?”
三毛說:“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荷西說:“說來說去,你總想嫁有錢的。”
“也有例外的時候。”三毛嘆了口氣。
“如果跟我呢?”荷西自然地問。
三毛道:“那只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又問:“你吃得多嗎?”
三毛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還可以少吃點。”
三毛的故事,很多女孩年輕的時候讀,總覺得愛情就是有情飲水飽。然而,世間俗世男女千千萬,悲情女人萬萬千,而三毛和荷西永遠只有這一個。
恕我不客氣的說,普通女孩根本不能把自己代入三毛的角色。因為你沒有那樣的才情,也沒有那樣的魅力,最主要的是,你還可能沒三毛那么好命,遇到一個把你當珍寶的荷西。
關于女孩結婚前,到底要不要彩禮,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個說法。但是作為一個已婚已育的中年婦女,再加上我媽是農村多年的老媒婆,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
遠的不說,就說我本家的兩個堂妹吧。大堂妹叫芳,小堂妹叫丫丫,都是90年的,也都是普通大學畢業的,條件可以說八九不離十。
大堂妹芳的父母和她一樣,一直覺得現在男女平等,亂要彩禮還可能被人背后嚼舌根,說他們賣女兒。所以,雙方父母剛一見面,芳的父母就連忙表態,說只要小兩口感情好,其余都好說。
本來男方父母可能還想稍微表示一下,一聽芳的父母這樣說,明顯放松了不少,連說話的神態動作都隨意了很多。而那男孩,當時簡直對芳感動得無以復加。
可能是芳的父母,太想表達自己的大度以及教女有方了。雙方父母酒過三巡,菜過無味后,他們就恨不得立馬兩家并一家,兩好擱一好。而且芳的父母還當著所有娘家親戚的面,讓芳嫁過去一定要孝順公婆,尊重丈夫,芳自然是懂事得點頭認可。
而芳的未來公婆及男朋友,當時自然是笑得心花怒放,嘴里連說客氣話表示笑納。可以說,雙方父母的第一次會面,簡直可以用一派祥和來形容。
與大堂妹芳和芳的父母相比,小堂妹丫丫一家明顯沒那么善茬,也沒那么一派祥和。
當時丫丫的男朋友一家來了之后,丫丫的父母也是按照慣例準備了豐盛的午餐,以及邀請了本家的親戚過來吃飯。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后,有親戚開始打頭說起彩禮習俗的事。當時丫丫的男朋友一家明顯緊張起來,試探著問是5位數還是6位數。
當時丫丫的爸爸,說了一句一語雙關的話“是5還是6(代表吉利,也代表發財),就看你那邊的誠意和實力了。”
這話一出,最終,丫丫的彩禮就是給了6位數的。當然這個錢丫丫父母一分沒動,全部給丫丫當作壓箱錢帶過去了。
而與芳的父母還沒結婚就要女兒孝敬公婆,尊重丈夫不同。丫丫的父母一直在強調說,自家孩子從小也沒做過家務,還請多擔待。然后話鋒一轉,讓丫丫以后就和小賈(丫丫男朋友)一起學著自力更生,老一輩就不摻和了。而丫丫男朋友一家,自然是點頭如搗蒜。
應該說,丫丫的父母沒有做到芳的父母那樣好說話,也沒有芳的父母顯得大度,識大局。然而,丫丫的父母該為丫丫爭取的,婚前基本都為她爭取了,很多丑話也提前說在了前頭。
看到這里,肯定會有讀者覺得,芳這樣懂事又沒要彩禮,婚后肯定能得到婆家人的善待。而丫丫這個“刺兒頭”,婆家估計少不了給她小鞋穿。
事實還真不是這樣,反而恰恰反過來了。所謂“人善被人欺”,“柿子揀軟的捏”,對于不要錢就送上來的媳婦,有幾個婆家會珍惜呢?
現在的芳生了一個女兒,她父母出錢出力幫著她養孩子。而芳的婆家一年到頭不聞不問,不給錢也不出力,還整天拼命催著生二胎。
丫丫呢,也生了一個女兒。雖然婆婆真實想法不得而知,但面子上該有的客套一樣都不少。丫丫的婆婆也不幫他們帶孩子,但好歹每月補貼丫丫小兩口2000塊錢,還時不時給丫丫的女兒買衣服買零食。至于二胎,丫丫的婆婆提都沒在丫丫面前提過。
丫丫的父母呢,忙時打工,閑時在院子里栽花種果。偶爾興趣來了就去城里看看丫丫和孩子,日子過得簡直不要太舒心。
很多人覺得女孩結婚要彩禮,就是不獨立,就是娘家賣女兒。事實上,彩禮只要不是“天價”,只要不是進了女方父母的口袋,只要不是騙婚之類的,那就是對女孩最起碼的尊重。
試想,哪個養兒子的家庭不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默默開始備著彩禮。那些幾萬,10來萬塊錢彩禮都不愿意給的家庭,你確定你有尊重過女孩,體諒過別人的父母?
至于那些婚前就要求自家女兒“賢良淑德溫婉賢淑”的父母,你確定不是坑女兒,推女兒入火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