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記得看《知否》時,對孔嬤嬤的這句臺詞真是無比認同。
“兒女眾多的人家,父母最是要一碗水端平才能家宅寧靜,雖說姐妹之間要互相謙讓,但也是今日讓這個,明日那個讓的,沒得道理只叫一頭讓的,日子長了,父女姊妹免不了生出縫隙來。”
有人說,樊勝美,蘇明玉和房似錦都有一個共同的原生家庭,那就是有個不靠譜的媽。總結起來有三點:一是重男輕女;二是偏心;三是劫富濟貧。
那么現實中,那些嚴重重男輕女的父母,老了都怎么樣了?聽聽2位當事人的說法。
02
當事人:鐘阿姨 62歲 把所有老底貼給兒子,賴在女兒家養老
鐘阿姨是我們一個村上的,她這輩子很不容易,從30多歲的時候開始守寡,完全是靠自己一個人,拉扯大了一兒一女。在農村里來說,算是那種很偉大的母親了。
但鐘阿姨有個特別讓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她太重男輕女了。本來,鐘阿姨的女兒成績特別好,是村里公認的念書的好苗子,可鐘阿姨卻早早讓女兒輟學打工,然后用女兒打工掙的錢,給兒子在村里蓋了8間大房子。
按說,鐘阿姨的女兒,婚前掙的錢給娘家也算說得過去。可鐘阿姨的女兒都出嫁了,鐘阿姨還逼著女兒拿錢貼給娘家,其實也就是貼給這個兒子,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前幾年,鐘阿姨的兒子兒媳婦要在上海買房子,鐘阿姨毫不猶豫的賣了老家的房子,又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掏出來給兒子。當時,村里人都勸鐘阿姨,說鐘阿姨現在年紀也大了,一定要給自己留點后路。
結果鐘阿姨大大咧咧的說,反正我有女兒,女兒也有義務給我養老,我就賴上我女兒了,兒子兒媳婦不用管。
現在的鐘阿姨,因為高血壓,時不時要去醫院看病拿藥,她的女兒雖然十分不愿意,但鐘阿姨硬是賴在她家,她也沒辦法。當然,因為鐘阿姨強行住在女兒家,她的女婿一直是心里不痛快的,對她自然是算不上尊敬。
03
當事人:王嬸 69歲 區別對待孫子和外孫子,導致女兒不愿意回娘家。
有人說,兄弟姐妹失和,多半是父母拎不清,又不會做人導致的。對于這話,王嬸的女兒王玲是深有體會。
王玲和王偉是兩兄妹,憑良心說,他們兄妹的關系一直處得很好。早在王玲很小的時候,她的父母雖然偏心,經常把雞腿,蘋果只分給哥哥一個人吃,但王偉心疼自己的妹妹,總會偷偷分一部分給王玲。
為此,王玲并不覺得自己的童年有多糟糕。因為王玲覺得,雖然爸爸媽媽對她不好,但爺爺奶奶和哥哥對自己很好,這就夠了。
但自從王偉和王玲分別結婚后,她們的矛盾就越來越多了。因為王玲可以不計較父母的重男輕女,區別對待,但王玲的丈夫和婆家肯定不樂意。而王偉娶了老婆,有了孩子,自然對妹妹也差了一些。
前幾年,王玲每回過年的時候,都會給父母買大包小包的禮品,給哥哥家的孩子也是買衣服,包紅包。
結果,王玲給自家的小侄子包1000的紅包,而王偉的老婆只給王玲的孩子包200的紅包(被王玲媽媽扣下來了)。最可氣的是,孩子們一起過年,王玲的媽媽給自家孫子包1000的紅包,卻只給外孫子包100的紅包。對于王玲媽媽的這種過分行為,一次兩次,王玲丈夫可能無所謂,但時間長了,王玲父母的行為肯定就激怒了王玲的丈夫。
前年,王玲的娘家拆遷分房子,按說王玲的戶口在娘家,拆遷也是按戶口來的,她是有份的。結果王玲的母親硬是擅自作主,把王玲那份分給王偉家兒子了,這讓王玲氣得說不出話來。
現在,王玲對自己的父母和哥嫂都有很大意見,本來以前過年時王玲還回娘家看看,帶上老公和孩子,吃頓飯再走的。現在,王玲都是直接送點禮品,連屋子都不進來就走了。可以不夸張的說,現在的王玲,對她娘家早就沒有感情了,甚至內心還是怨恨父母和哥嫂的。
04
清水結語:赫拉利在《人類簡史》里有這樣一種說法:當今社會,金錢已經打敗了任何一個宗教,成為人類行為和溝通的基礎工具,幾乎已經沒有任何一個社會行為,能完全脫離金錢的影響了。
其實,在很多家庭,想要真正做到男女平等,兒子女兒都一樣,很難。但做父母的,至少要做到大差不差,不能偏心偏得太狠了。不能想著所有好處都給兒子孫子,卻把養老的問題都交給女兒女婿,那樣對女兒實在是太不公平了,也會影響家里姐弟或者兄妹的感情。
說到底,人和人之間,就是一份情,一份緣。你珍惜我,我會加倍奉還。你不在意我,就讓一切歸零。父母子女之間是這樣,兄弟姐妹叔嫂妯娌之間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