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寫讀書筆記時,我常常對如何開頭無所適從,不知不覺便一以貫之地使用“這周讀的是……”的句式來破冰。就像這本書里提到的,有些句子沒有意義,但寫出來就是為了營造一種氛圍。(非原文,大概是這個意思,因為忘了做標記,我死活也找不到在書的哪了)上一次讀莫言的書,應該還是我高三的時候。那時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熱度還沒退卻,學校的圖書館雖小,有一列是「新書」,仍舊擺滿了莫言的作品。本以為《晚熟的人》是一本小說,拿到手才知道是一本小說集,集結了12篇以農村為背景的故事。風格依舊“很莫言”。莫言筆下的世界,虛構與真實相互套疊。他在書中寫到,在某個時刻自己被教會小說是可以虛構的,而這正是在小說中穿插著的真實,而小說本身又是虛構的。
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每個人寫的東西本就逃離不了自己生長的環境和對世界的認知啊。但于我而言是不同的。虛構與真實的交錯套疊是刻意為之抑或由于身而為人的天花板所限,讀者會感受得到。就好像莫言在小說中還是“莫言”,但他不是寫《紅高粱》的莫言,而是寫《黃玉米》的“莫言”。這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心照不宣,是作者的幽默與可愛。莫言筆下的“熟”,指的是精明。晚熟朋友說“莫言”也是晚熟的品種,最后朋友成熟了、出事了,向“莫言”求救,“莫言”只是回一句:“繼續晚熟吧。”早熟的人早“傻”,晚熟的人在別人“傻”的時候剛剛成熟,事業有成。但我認為小說想表達的是不要變得“成熟”,而是保持晚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開始工作之后,別人都會讓你學精一些,書生氣不要太重。無獨有偶,最近熱搜「清華學姐」事件,有人分析道,倘若當時學弟的反應不是一個唯唯諾諾、百口莫辯的老實人,而是硬氣起來讓學姐別血口噴人,拿出事實再來說話,學姐想必也不敢如此張牙舞爪、仗勢欺人。但如果學弟是個兇神惡煞的人,我們的觀感也可能會變得不同。最近火熱的電視劇《隱秘而偉大》里,有一個趙警官,被上級脅迫著去陷害無辜的人。我作為觀眾,看著他在掙扎,知道他還有良知,沒有被麻木。盡管知道會有黯淡世道的擺布與作為老百姓的無能為力,但依舊強烈地希望他不要變壞。什么叫“挑軟柿子捏”、“老實人就會吃虧”……人并不想當壞人,但社會會逼著你變壞。這樣的話聽起來或許有些刺耳,因為我們明明都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啊,我們有著讓社會變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目標啊。但這樣的矛盾并不難理解,“吃一塹長一智”也是這個道理。一開始滿腔熱血想要去完成什么,被人類辜負過一次,熱情與信任便遞減了些,開始明白提高戒備心是生存法則。也不怪別人說社會冷漠了,是你我在一個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我想這種種無奈與矛盾的存在,恰恰凸顯了小(讀)說(書)存在的意義。有時我們需要抽離活著的角色本身,以觀眾的角度,去看看自己活著的世界。無需刻意揣摩作者在寫什么,不為了歸納主要內容、提煉中心思想,我們應當去感受它,感受文字帶來的感受。為什么讀某一段文字會覺得不舒服,不舒服的感覺從何而來?別人的感受又是如何?我們對反應的反應可以是什么?我們想要突破什么?……
《晚熟的人》里的每篇短篇小說,可能會出現我們討厭的、喜歡的角色。法治缺少的舊時代,壞的時候人無法無天,好的時候又是現代人身上少見的好——窮卻不僅獨善其身的好。做不到兼濟天下沒關系,但我們會不會成為那個討厭的人?
其次,一個人能不能變得更好,相較于本人作出的努力,有時環境才是決定性因素,這時小說的眼界、大局觀也會對我們有所幫助。書中的那個年代離我們不算遙遠,讀的時候我時不時想起大人們跟我講過的(曾)爺爺奶奶(曾)外祖父外祖母的故事,真實故事與小說之間夾雜著共同點,特別奇妙,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經驗。即便我明白世間有無可奈何、無能為力,但我們依舊可以做的,是讓一切好的東西,不論是小說還是其他的,它們的好的內核,成為花粉、沙,而我們是風,將它們吹向四面八方,彌散在每個人的身上。
追隨魯迅先生的喜好,我買的是毛邊本。說起來可能有點夸張了,但是一邊裁紙一邊讀書好像更有沉浸式體驗,別有一番風味。雖然我不是在勞作,但也自以為是這一回,哈哈。第131周|雍正帝——中國の獨裁君主
「在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