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小團伙”的生命力是非常強大的。他們往往也會發生內部矛盾,不過,一旦老師試圖拆散他們,不幸又被他們有所覺察,他們自己必定會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反抗老師。所以,對這樣的“團伙”,聰明的班主任一般不會輕易去干涉,倒可以認真分析一下,班級里的“小團伙”有多少個?每個“團伙”里誰是核心人物?他們的觀點是怎樣的?對班風建設起什么樣的作用?各“團伙”中間關系如何?是互不往來,還是友好相處,或者彼此敵對,等等。
然后分析一下,哪些“小團伙”的影響,和教師對班級的影響是一致的,便重點扶持他們,讓他們的輿論占上風;那些“小團伙”的影響,是和教師的工作背道而馳的,便小心提防他們。只要潛在的“小團體”支持教師的工作,教師就得心應手,可以順利開展工作;如果潛在的“小團體”總是否定教師的意見,教師工作的推動就會步履維艱,所以我們做這些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自李迪老師《做學生歡迎的班主任》
第三章 與小團伙的相處 P78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生群體也是有分群的,但是如何了解他們,就必須調查好班級的“小團體”。這些“小團體”是班級的非正式組織,我們不可能完全讓這些非正式組織消失,而是在做好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才是正道。
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閱讀經典的書籍《烏合之眾》《影響力》等,用好一些心理學方法,就可以像杠桿原理一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以往的時候老師們學習心理學往往是個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必要學習。
我們學習李迪老師的調查的科學方法,更要學習李老師對于班級管理的認真態度。正是對于教育工作的熱愛,對于班級管理才會有方法。這就是先有道后有術,向您學習了,李迪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