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曾氏家書全觀
userphoto

2023.10.12 湖南

關注
曾國藩是誰
號滌生,湖南人,出身鄉紳家庭,晚清權臣,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以文人封一等武侯,清朝僅有。后抗捻失敗,成就了李鴻章與左宗棠。
開啟了洋務運動。
外交上天津法國教案處理不當,晚節不保。
官拜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謚號文正公。
中國近代有影響力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
曾國藩的家書說了什么
《曾國藩家書全集》,由其學生李鴻章、李瀚章兄弟編輯,全書共10卷,我看的這個版本又附上了過去一些沒有面世的家信,以及曾國藩寫給兒子等后代的信以成其家訓,總共囊括了曾寫的1305封家書,時間跨度從1840年他離家去北京科舉開始寫家書起,一直到1871年11月止(他第二年初客死在金陵)。
當然,曾國藩給家里寫信的第一目的是告慰家人自己的近況,順便對家族的發展提一些看法。傳統地主之家出身的曾國藩家族觀念非常強,希望家族能不斷發揚光大。近兩千封家書,勉勵兄弟,教育后人的家規、家教、家訓比比皆是。
論家規及團結的重要性:?“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
希望家族多出讀書人,所謂讀書人就是受教育之人:“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禮教之旗幟也。”
“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須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他的后人不少人做官,當然也有很多科學家、學問家)。
時時告誡子弟要自強、勤奮,多親力親為,不搞歪門邪道:“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若子弟不賢不才,雖多積銀積錢積谷積產積衣積書,總是枉然。子弟之賢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訓,惟星岡公之教尤應謹守牢記。吾近將星岡公之家規,編成八句,云:書蔬魚豬,考早掃寶;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蓋星岡公于地、命、醫、僧、巫五項人進門便惱,即親友遠客久住亦惱。此八好六惱者,我家世世守之,永為家訓,子孫雖愚,亦必略有范圍也。”
讀書治學
曾國藩書法
與左宗棠、李鴻章不同,曾國藩是正宗科班出身、科舉高中同進士出身,畢生追求學問上進,立志成圣(“吾有志學為圣賢”),終成當時精神領袖、后世承認的理學家,對書法、看書、寫詩、寫對聯(挽聯)非常注意不斷提高。他忙碌之際多以練字、看書、寫日記、下圍棋調節,提到練字的好處:“澄弟在家無事,每日可仍臨帖一百字,將浮躁處大加收斂。心以收斂而細,氣以收斂而靜。于字也有益,于身于家皆有益。”
做這些事也是調節心情的好辦法,軍營里每日各種好壞消息接踵而至,肯定有不少負能量要排解:“余日內憂灼之懷,較之去冬更甚,每日除兩次圍棋外,無一刻不氣得如柴狗擔雞去一般也。”
喜歡看書:“余性喜讀書,每日仍看數十頁,亦不免拋荒軍務,然非此則更無以自怡也。”“?余衰頹日甚,每日常思多臥,公事不能細閱,抱愧之至。看書未甚間斷,不看則此心愈覺不安。?”
愛看書,不看書覺得生活中少了什么:?“全不看書則寸心負疚,每日仍看《通鑒》一卷有余。”
看書寫作的方法心得:“一曰看生書宜求速,不多閱則太陋;一曰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一曰習字宜有恒,不善寫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跛不能行。”
“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
建議兒子時常朗讀詩:“?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為詩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瑯瑯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古人云“新詩改罷自長吟”,又云“煅詩未就且長吟”,可見古人慘淡經營之時,亦純在聲調上下工夫。蓋有字句之詩,人籟也;無字句之詩,天籟也。解此者,能使天籟、人籟湊泊而成,則于詩之道思過半矣。”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至于寫字,真、行、篆、隸,爾頗好之,切不可間斷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遲?鈍吃虧不少,爾須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書一萬則幾矣。至于作諸文,亦宜在二三十歲立定規模,過三十后則長進極難。作四書文,作試帖詩,作律賦,作古今體詩,作古文,作駢體文,數者不可不一一講求,一一試為之。少年不可怕丑,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后此彌不肯為矣。至于作人之道,圣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問仁”一章,言敬、恕最為親切。自此以外,如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為泰而不驕;正其衣冠,儼然人望而畏,斯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爾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則宜勉強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謹。”
有長遠打算:“吾輩辦事,動作百年之想。”“凡行公事,須深謀遠慮。”
曾國藩對他爺爺的家訓頗為認同,要求全家節儉,少吃藥(他自己經常吃鹿茸人參等補品),不信迷信:?“吾祖星岡公在時,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此三者,弟必能一一記憶。今我輩兄弟亦宜略法此意,以紹家風。今年做道場二次,禱祀之事,聞亦常有,是不信僧巫一節,已失家風矣。買地至數千金之多,是不信地仙一節,又與家風相背。至醫藥,則合家大小老幼,幾于無人不藥,無藥不貴。迨至補藥吃出毛病,則又服涼藥以攻伐之,陽藥吃出毛病,則又服陰藥以清潤之,輾轉差誤,不至大病大弱不止。”
“?每勸人以不服藥為上策。”
“藥能活人,亦能害人。良醫則活人者十之七,害人者十之三;庸醫則害人者十之七,活人者十之三。余在鄉在外,凡目所見者,皆庸醫也。余深恐其害人,故近三年來決計不服醫生所開之方藥,亦不令爾服鄉醫所開之方藥。見理極明,故言之極切,爾其敬聽而遵行之。每日飯后走數千步,是養生家第一秘訣。爾每餐食畢,可至唐家鋪一行,或至澄叔家一行,歸來大約可三千余步。三個月后,必有大效矣。”
多次提到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宜于平日講求養生之法,不可于臨時亂投藥劑。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后各行三千步。懲忿,即余匾中所謂養生以少惱怒為本也。眠食有恒及洗腳二事,星岡公行之四十年,余亦學行有七年矣。飯后三千步近日試行,自矢永不間斷。弟從前勞苦太久,年近五十,愿將此五事立志行之,并勸沅弟與諸子侄行之。”
“曰每夜洗腳,曰飯后千步,曰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曰射有常時,曰靜坐有常時。”
“夜飯不葷,專食蔬而不用肉湯,亦養生之宜,且崇儉之道也。顏黃門之推《顏氏家訓》作于亂離之世,張文端英《聰訓齋語》作于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極精。”
“莊生云:“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東坡取此二語以為養生之法。爾熟于小學,試取在宥二字之訓?詁體味一番,則知莊、蘇皆有順其自然之意。養生亦然,治天下亦然。若服藥而日更數方,無故而終年峻補,疾輕而妄施攻伐,強求發汗,則如商君治秦、荊公治宋,全失自然之妙。柳子厚所謂名為愛之,其實害之,陸務觀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皆此義也。東坡游羅浮詩云:“小兒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黃庭。”下一存字,正合莊子在宥二字之意。蓋蘇氏兄弟父子皆講養生,竊取黃老微旨,故稱其子為有奇志。以爾之聰明,豈不能窺透此旨?余教爾從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淺,卻得自然之妙。爾以后不輕服藥,自然日就壯健矣。”
?“古人以懲忿窒欲為養生要訣,懲忿即吾前信所謂少惱怒也,窒欲即吾前信所謂知節嗇也。因好名好勝而用心太過,亦欲之類也。藥雖有利,害亦隨之,不可輕服。”
“養生之道,在于順其自然:?吾于凡事皆守“盡其在我,聽其在天”二語,即養生之道亦然。體強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體弱者,如貧人因節嗇而自全。節嗇非獨食色之性也,即讀書用心,亦宜檢約,不使太過。余八本篇中言養生以少惱怒為本,又嘗教爾胸中不宜太苦,須活潑潑地,養得一段生機,亦去惱怒之道也。既戒惱怒,又知節嗇,養生之道已盡其在我者矣。此外壽之長短,病之有無,一概聽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計較他。凡多服藥餌,求禱神袛,皆妄想也。吾于醫藥、禱祀等事,皆記星岡公之遺訓,而稍加推闡,教示后輩。爾可常常與家中內外言之。”
順便說一下,他雖然很注意進補(人參、鹿茸等名貴中藥材),但高度精神壓力下的曾國藩身體并不好,只活了62歲,無數封家書中提到飽受體癬之苦,這個很可能是牛皮癬的皮膚病折磨他幾十年一直到死,有時癢的夜不能寐;他的視力晚年也逐漸下降,貌似白內障;不時牙疼。比較100多年前呼風喚雨要啥有啥但仍受各種小病折磨的二品權臣,而今的醫學進步是多么巨大啊!
多封家書中提到勤奮、謙虛(所謂“勞謙”)、儉樸: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爾摧沮。”
他自己也以身作則,每日事每日畢:“至于應酬周到,有信必復,公牘必于本日辦畢。”即使生病期間也不間斷:“余自去冬以來癬疾大發,目蒙異常,而應辦之事未甚間斷。”
“常存敬畏”。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傲為兇德,惰為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
經常教訓弟弟曾國荃不要驕傲:?“弟于世事閱歷漸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種驕氣。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人之覆,皆驕也。無論所指未必果當,即使一一切當,已為天道所不許。吾家子弟滿腔驕傲之氣,開口便道人短長,笑人鄙陋,均非好氣象。賢弟欲戒子侄之驕,先須將自己好議人短、好發人覆之習氣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輩事事警改。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弟若能謹守星岡公之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醫藥,不信地仙,又謹記愚兄之去驕去惰,則家中子弟日趨于恭謹而不自覺矣。”
戒驕戒躁:不能“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輩,又豈吾心之所樂。”
時時虛心,嚴格要求自己:“君子大過人處,只在虛心而已。不特吾之言當細心尋繹,凡外間有逆耳之言,皆當平心考究一番。故古人以居上位而不驕為極難。”
?“余謂天之概無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盈滿,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諸葛恪盈滿,孫峻概之,吳主概之。待他人之來概而后悔之,則已晚矣。吾家方豐盈之際,不待天之來概,人之來概,吾與諸弟當設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將清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尤為明淺,確有可下手之處。沅弟昔年于銀錢取與之際不甚斟酌,朋輩之譏議菲薄,其根實在于此。去冬之買犁頭嘴、栗子山,余亦大不謂然。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銀回家,不多贈親族,此廉字工夫也。謙之存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約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語,曰書函,曰仆從、屬員。而弟等每次來信索取帳篷、子藥等件,常多譏諷之詞,不平之語,在兄處書函如此,則與別處書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從隨員頗有氣焰,面色言語,與人酬接時,吾未及見,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對渠之詞氣,至今飲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謙字工夫也。每日臨睡之時,默數本日勞心者幾件,勞力者幾件,則知宣勤王事之處無多,更竭誠以圖之,此勞字工夫也。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詒之福自我一人享盡,故將勞、謙、廉三字時時自惕,亦愿兩賢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這一段說的很好:“?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御之意。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面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仝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此予所深信,而弟宜默默體驗者也。”
教育弟弟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肝氣發時,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特弟之盛年為然,即余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強自禁制,降伏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兩關不過,亦不僅余與弟為然。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降龍以養水,伏虎以養火。古圣所謂窒欲,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儒釋之道不同,而其節制血氣未嘗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軀命而已。至于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稟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
“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傚,曰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身。余生平頗病執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筆下亦略近乎囂訟。靜中默省愆尤,我之處處獲戾,其源不外此二者。溫弟性格略與我相似,而發言尤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
心態平靜,勤奮做事(這可能嗎?是不是自相矛盾?):“?吾輩現辦軍務,系處功利場中,宜刻刻勤勞,如農之力穡,如賈之趨利,如篙工之上灘,早作夜思,以求有濟。而治事之外,此中卻須有一段豁達沖融氣象,二者并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余所以令刻“勞謙君子”印章與弟者,此也。
忍耐:“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幫人則委曲從人,尚未必果能相合;獨立則勞心苦力,尚未必果能自立。如真能受委曲,能吃辛苦,則家庭亦未始不可處也。”
告誡大弟要忍:“澄弟去年三月在省河告歸之時,毅然決絕,吾意其戢影家園,足跡不履城市。此次一出,實不可解。以后務須隱遁,無論外間何事,一概不可與聞,即家中偶遇橫逆之。”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余平生咬牙立志之訣。余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岳州之敗,靖江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弟此次郭軍之敗,三縣之失,亦頗有打脫門牙之象。來信每怪運氣不好,便不似好漢聲口。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
?曾省親賦閑在家一段時間,對自己的前半生有很多否定和反思(這段經歷也說明,有才干的人,郁悶一段時間、受挫折未必是壞事):“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即水軍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當以為鑒戒。現在帶勇,即埋頭盡力以求帶勇之法,早夜孳孳,日所思,夜所夢,舍帶勇以外則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讀書,又想中舉,又想作州縣,紛紛擾擾,千頭萬緒,將來又蹈我之覆轍,百無一成,悔之晚矣。”
“弟求兄隨時訓示申儆,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夸之詞,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制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學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后痛下針砭,必有大進。立達二字,吾于己未年曾寫于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強,但于能達處尚欠體驗,于不怨尤處尚難強制。吾信中言皆隨時指點,勸弟強制也。趙廣漢,本漢之賢臣,因星變而劾魏相,后乃身當其災,可為殷鑒。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
“余自經咸豐八年一番磨煉,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訓誡,始知自己本領平常之至。昔年之倔強,不免客氣用事。近歲思于畏慎二字之中養出一種剛氣來,惜或作或輟,均做不到。”
“朱子嘗言:悔字如春,萬物蘊蓄初發;吉字如夏,萬物茂盛已極;吝字如秋,萬物始落;兇字如冬,萬物枯凋。”
?其實祖訓一直都很好強(的確,沒有好強之心,怎么可能出人頭地?):“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他自己也教育兒子,沒有欲求,成不了事:?“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滿篇是“收”,但其實是不斷催促子弟奮進的,有放才有收,先要建功立業才有謙虛收斂的基礎,沒錢怎么可能講儉樸,否則“識者見之,發一冷笑而已。”“過謙則近于偽,過讓則近于矯。”
“吾兄弟常存此兢兢業業之心,將來遇有機緣,即便抽身引退,庶幾善始善終,免蹈大戾乎?至于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弟向來倔強之氣,卻不可因位高而頓改。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
“至于強毅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有別。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如不慣早起,而強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而強之坐尸立齋;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是即強也。不慣有恒,而強之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做事要打好根基:?“造塔者須下一層好。”
告訴兒子書法、做事要堅持不懈:“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以后每日習柳字百個,單日以生紙臨之,雙日以油紙摹之。臨帖宜徐,摹帖宜疾,專學其開張處。數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將相無種,圣賢豪杰亦無種,至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煙,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爾于厚重二字,須立志變化。改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嘗苦思力索,終無所成。近日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可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專注: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莊子稱“用志不紛,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約束自己,也影響手下人:?“強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謂明強二字斷不可少。第強字須從明字做出,然后始終不可屈撓。若全不明白,一味橫蠻,待他人折之以至理,證之以后效,又復俯首輸服,則前強而后弱,京師所謂瞎鬧者也。余亦并非不要強之人,特以耳目太短,見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輕于一發耳。又吾輩方鼎盛之時,委員在外,氣餡薰灼,言語放肆,往往令人難近。吾輩若專尚強勁,不少斂抑,則委員仆從等不鬧大禍不止。”
當然,有戰功,既要發奮圖強激流勇進,更要修養自重,謙虛進步,才能上一臺階:
?“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后,罕見以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吾輩所可勉者,但求盡吾心力之所能及,而不必遽希千古萬難攀躋之人。弟每取立言中之萬難攀躋者,而將立功中之稍次者一概抹殺,是孟子鉤金輿羽,食重禮輕之說也。嗚呼可哉?不若就現有之功,而加之以讀書養氣,小心大度,以求德日進,言日醇。譬如筑室,弟之立功已有絕大基址,絕好結構,以后但加裝修工夫,何必汲汲皇皇,茫若無主乎?”
?“吾兄弟處此時世,居此重名,總以錢少產薄為妙。一則平日免于覬覦,倉猝免于搶掠;二則子弟略見窘狀,不至一味奢侈。”
?“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富貴常陷危機。”硬件、器材裝備上不必太多花太多精力:“?真美人不甚爭珠翠,真書家不甚爭筆墨。”“莫買田產,莫管公事,吾所囑者,二語而已。”
對子女不必過于溺愛:“?知三孫女乾秀殤亡,殊為感惱,知爾夫婦尤傷懷也。然吾觀兒女多少成否,絲毫皆有前定,絕非人力所可強求。故君子之道,以知命為第一要務,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爾之天分甚高,胸襟頗廣,而于兒女一事不免沾滯之象。吾觀鄉里貧家兒女愈看得賤愈易長大,富戶兒女愈看得嬌愈難成器。爾夫婦視兒女過于嬌貴。柳子厚《郭橐駝傳》所謂旦視而暮撫、爪扶,而搖本者,愛之而反以害之。彼謂養樹通于養民,吾謂養樹通于養兒。爾與家婦宜深曉此意。”
“銀錢則量力佽助,辦事則竭力經營。”
多歷練
“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從磨煉后得來。”
勉勵弟弟戰敗后再起,從失敗、挫折和羞辱中吸取教訓(愛面子的人用羞辱的方法也能激勵ta作出自己想要的事,當然這一招很危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
“大凡人之自詡智識,多由閱歷太少。”
“此次經一番大驚恐,長一分大閱歷。”
強調運氣的重要性,盡人事聽天命:“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積勞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此次軍務,如克復武漢、九江、安慶,積勞者即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算十分公道,然而不可恃也。吾兄弟但在積勞二字上著力,成名二字則不必問及,享福二字則更不必問矣。”
“吉兇同域,憂喜并時,殊不可解。”
“然禍福由天主之,善惡由人主之。由天主者無可如何,只得聽之;由人主者,盡得一分算一分,撐得一日算一日。”
曾國藩無數次提醒子弟,好的時候要想到不好的時候:對易經有深入研究的曾國藩認為:“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貳。”
“極盛之際,辦事宜加倍小心。”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也。”
?“吾因近日辦事,名望關系不淺,以鄂中疑季之言相告,弟則謂我不應述及。外間指摘吾家昆弟過惡,吾有所聞,自當一一告弟,明責婉勸,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豈可秘而不宣?鄂之于季,自系有意與之為難。名望所在,是非于是乎出,賞罰于是乎分,即餉之有無亦于是乎判。去冬金眉生被數人參劾,后至抄沒其家,妻孥中夜露立,豈果有萬分罪惡哉?亦因名望所在,賞罰隨之也。眾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忿疑謗之無因,而悍然不顧,則謗且日騰;有德者畏疑謗之無因,而抑然自修,則謗亦日熄。吾愿弟等之抑然,不愿弟等之悍然。愿弟等敬聽吾言,手足式好,同御外侮;不愿弟等各逞己見,于門內計較雌雄,反忘外患。至阿兄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深恐吾全盛之時,不克庇蔭弟等,吾顛墜之際,或致連累弟等。惟于無事時常以危詞苦語互相勸誡,庶幾免于大戾。”
?“但有二語曰“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而已。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仆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
時刻想著退路,想著將來:“然處大位大權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幾人能善其末路者?總須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減去幾成,則晚節漸漸可以收場耳。”“吾兄弟報國之道,總求實浮于名,勞浮于賞,才浮于事。”
?“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給人留余地,等于給自己留余地。
?“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曾屢次以此七字教誡春霆,不知與弟道及否?星岡公昔年待人,無論貴賤老少,純是一團和氣,獨對子孫諸侄則嚴肅異常,遇佳時令節,尤為懔懔不可犯,蓋亦具一種收嗇之氣。不使家中歡樂過節,流于放肆也。”
?“吾兄弟當于極盛之時預作衰時設想,當盛時百事平順之際預為衰時百事拂逆地步。”
處世之道
待人以誠,同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于誠矣。”“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鉤心斗角,相迎相距,則報復無已時耳。”“凡與人晉接周旋,若無真意,則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無文飾以將之,則真意亦無所托之以出,《禮》所稱無文不行也。余生平不講文飾,到處行不動,近來大悟前非。”“?以禮貌待之,以誠意感之。”“?惟柔可以制剛狠之氣,惟誠可以化頑梗之民。”
怎么對付看不上的人:?“李世忠窮困如此,既呼吁于弟處,當有以應之。三千石米、五千斤火藥,余即日設法分兩次解弟處,由弟轉交李世忠手。此輩暴戾險詐,最難馴馭。投誠六年,官至一品,而其黨眾尚不脫盜賊行徑。吾輩待之之法,有應寬者二,有應嚴者二。應寬者,一則銀錢慷慨大方,絕不計較。當充裕時,則數十百萬擲如糞土;當窮窘時,則解囊分潤,自甘困苦。一則不與爭功。遇有勝仗,以全功歸之;遇有保案,以優獎籠之。應嚴者,一則禮文疏淡,往還宜稀,書牘宜簡,話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則剖明是非。凡渠部弁勇有與百姓爭訟,而適在吾輩轄境,及來訴告者,必當剖決曲直,毫不假借,請其嚴加懲治。應寬者,利也,名也;應嚴者,禮也,義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強兵,則無不可相處之悍將矣。”
大戶人家如何與本地父母官相處:?“吾家于本縣父母官,不必力贊其賢,不可力詆其非。與之相處,宜在若遠若近、不親不疏之間。渠有慶吊,吾家必到;渠有公事,須紳士助力者,吾家不出頭,亦不躲避;渠于前后任之交代,上司衙門之請托,則吾家絲毫不可與聞。弟既如此,并告子侄輩常常如此。子侄若與官相見,總以謙謹二字為主。”
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要想著回報:“?凡大臣密保人員,終身不宜提及一字,否則近于挾長,近于市恩。”
時時不忘搞關系(他去北京時也上下打點了各種敬給各級官員):“同鄉京官,今冬炭敬猶須照常饋送。”
對人性的認識—難中無人相助,這是正常現象,欣然接受,不能怨天尤人:“霞仙定于本月內還家,渠在省實不肯來,兄強之使來。兵兇戰危之地,無人不趨而避之,平日至交如馮樹堂、郭筠仙等尚不肯來,則其他更何論焉!現除李次青外,諸事皆兄一人經理,無人肯相助者,想諸弟亦深知之也。甄甫先生去年在湖北時,身旁僅一舊仆,官親、幕友、家丁、書差、戈什哈一概走盡,此亦無足怪之事。兄現在局勢猶是有為之秋,不致如甄師處之蕭條已甚。然以此為樂地,而謂人人肯欣然相從,則大不然也。”
關鍵時刻,誰都不能信,只能靠自己:“?總之危急之際,惟有專靠自己、不靠他人為老實主意。”
?管不了人,是因為智商不行:“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
自重并對別人注意禮數、仁愛:“至于作人之道,圣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問仁”一章,言敬、恕最為親切。自此以外,如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為泰而不驕;正其衣冠,儼然人望而畏,斯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爾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則宜勉強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謹。”
德配其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
教育嫁出去的女兒們要守夫家的規矩:“三綱之道,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地維所賴以立,天柱所賴以尊。故《傳》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儀禮》記曰: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
不嫉妒,不貪求:
右不忮
善莫大于恕,德莫兇于妒。妒者妾婦行,瑣瑣奚比數。已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己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勢位茍相敵,畏逼又相惡。己無好聞望,忌人文名著。己無賢子孫,忌人后嗣裕。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騖。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污。聞災或欣幸,聞禍或悅豫。聞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爾室神來格,高明鬼所顧。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幽明叢詬忌,乖氣相回互。重者災汝躬,輕亦減汝祚。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覺寤。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寸步。終身祝人善,曾不損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獲吉祥,我亦無恐怖。
右不求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未得求速償,既得求勿壞。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求榮不知厭,志亢神愈汰。歲燠有時寒,日明有時晦。時來多善緣,運去生災怪。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憂,精爽日凋瘵。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樂無遽欣,患難無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賴。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而況處夷途,奚事生嗟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終古,曾不愿乎外。
戰地遺書
咸豐11年(1861年),曾國藩對太平天國一度軍事失利,戰局危急,多封家書中有遺書之意,不忘教育家人:“?數月以來,實屬應接不暇,危險迭見。而洋鬼又縱橫出入于安慶、湖口、湖北、江西等處,并有欲來祁門之說。看此光景,今年殆萬難支持。然余自咸豐三年冬以來,久已以身許國,愿死疆場,不愿死牖下,本其素志。近年在軍辦事,盡心竭力,毫無愧怍,死即瞑目,毫無悔憾。家中兄弟子侄,惟當記祖父之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又謹記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余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余閱歷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余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
對弟弟再次重復:“?余忝竊高位,又竊虛名,生死之際,坦然怡然。惟部下兵勇四五萬人,若因餉斷而敗,亦殊不忍坐視而不為之所。家中萬事,余俱放心,惟子侄教一勤字、一謙字。謙者,驕之反也;勤者,佚之反也。“驕、奢、淫、佚”四字,惟首尾二字尤宜切戒。至諸弟中外家居之法,則以“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八字為本,千萬勿忘。”?“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諺云:“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非必錦衣玉食,動手打人,而后謂之驕傲也,但使志得意滿,毫無畏忌,開口議人短長,即是極驕極傲耳。予正月初四信中言戒驕字,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戒惰字,以不晏起為第一義。望弟常常猛省,并戒子侄也。”
對兒子也有差不多同樣對遺訓,精神財富遺傳下來是家族最重要的寶貝:“余自從軍以來,即懷見危授命之志。丁、戊年在家抱病,常恐溘逝牖下,渝我初志,失信于世。起復再出,意尤堅定。此次若遂不測,毫無牽戀。自念貪無知,官至一品,壽逾五十,薄有浮名,兼秉兵權,忝竊萬分,夫復何憾!惟古文與詩,二者用力頗深,探索頗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獨辟康莊。古文尤確有依據,若遽先朝露,則寸心所得,遂成廣陵之散。作字用功最淺,而近年亦略有入處。三者一無所成,不無耿耿。至行軍本非余所長,兵貴奇而余太平,兵貴詐而余太直,豈能辦此滔天之賊?即前此屢有克捷,已為僥幸,出于非望矣。爾等長大之后,切不可涉歷兵間,此事難于見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詒萬世口實。余久處行間,日日如坐針氈,所差不負吾心、不負所學者,未嘗須臾忘愛民之意耳。近來閱歷愈多,深諳督師之苦。爾曹惟當一意讀書,不可從軍,亦不必作官。吾教子弟不離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則專重孝字。其少壯敬親,暮年愛親,出于至誠,故吾纂墓志,僅敘一事。吾祖星岡公之教人,則有八字、三不信。八者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醫藥,皆不信也。處茲亂世,銀錢愈少,則愈可免禍;用度愈省,則愈可養福。爾兄弟奉母,除勞字、儉字之外,別無安身之法。吾當軍事極危,輒將此二字叮囑一遍,此外亦別無遺訓之語,爾可稟告諸叔及爾母,無忘。”
好了,您可以點收藏和轉發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史】中國好父親--曾國藩
處世金針·齊家之方
曾國藩家訓
曾國藩家書感思錄: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經典語句摘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城县| 峡江县| 确山县| 同德县| 铁力市| 宁德市| 大同市| 汤阴县| 曲水县| 黄梅县| 蒲城县| 财经| 七台河市| 咸宁市| 慈利县| 那坡县| 贡山| 清水河县| 濉溪县| 科技| 五家渠市| 墨江| 嘉义县| 平定县| 二连浩特市| 色达县| 大方县| 兴海县| 沁阳市| 平原县| 佛坪县| 平武县| 富民县| 江门市| 丰城市| 平安县| 纳雍县| 金湖县| 科技| 濮阳市| 蓝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