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政府論》主要思想闡述
一、洛克的認識論 作為近代著名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針對當時盛行的“天賦觀念”理論,提出了為后世所熟知的心靈“白板說”:人類在沒有感覺、經驗之前的心理狀態像一張白紙一樣上面沒有任何字跡,也就是說沒,沒有任何觀念。人類的知識都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而且歸根結底都是從經驗中得來的,而經驗就是客觀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結果。
二、自然狀態思想 洛克的自然狀態思想與霍布斯的具有一定的相同之處:都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是自由且平等的,都擁有著“自然權利”。但二者“自然權利”的內涵也有著顯著的差別,這就是其人性論的基礎截然相反: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下人生活在激情、欲望的支配之下,理性的自然法則受到壓制,所以人的自然權利就是不受任何事物包括“自然法”在內的干擾,是為所欲為;洛克則認為自然狀態下人也受自然法的支配,是理性且溫和的,故其行使自然權利重點是“在自然法的范圍內,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理他們的財產和人身,而無需得到任何人的許可或聽命于任何人的意志”,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二者相反的人性論基礎和自然權利概念的顯著差異,導致了自然狀態下人類生存狀態結論的迥異:霍布斯筆下的“自然狀態”是黑暗而冰冷的,沖突不斷,處于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無休止的戰爭狀態之中;洛克筆下的“自然狀態”則充滿了人文主義的、人道的溫暖,人們相互理解并和諧共處,因為“如果我要求本性與我相同的人們盡量愛我,我便負有一種自然的義務對他們充分地具有相同的愛心”,用當今的通俗語言來說,就如“想要別人對你好,你得先對別人好;你怎樣對別人,別人就怎樣對你”這一類思想。
前面說到,洛克的自然狀態下人們仍受到理性也就是自然法的指揮,具有推己及人的同理心。那么為了維護所有人的自然權利受到保護,自然法便交給每一個人去執行,人人都有執行自然法的權力——人們應當運用自己的理性和自由來維護自然法,用懲罰和索取賠償這兩種人人享有的權利來維護和恢復自然法的秩序。
但同時洛克也沒有完全否定霍布斯的自然狀態理論。看上去自然狀態好像是理性得到普遍遵奉、違法者人人得而誅之的相當完善的狀態;而另一方面,自然狀態又有著種種不便:自愛和激情使人偏私、缺乏公共權力作為裁判者、個人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很容易遭受他人惡意和陰謀的威脅。由此,基于這一理由,洛克與霍布斯一樣,都強調了從自然狀態過渡到政治社會的必要性,只是方法、形式各異而已。至于為什么洛克筆下的自然狀態呈現出比霍布斯更加復雜和矛盾的形式,我想這根源于洛克的認識論即心靈初始“白板說”,根據經驗的不同,有人聽從自然法的指示,也有人不知自然法或出于自愛和激情而違背之。
三、戰爭狀態思想 洛克在第三章開宗明義地指出:戰爭狀態是一種敵對的和毀滅的狀態。這是怎么回事呢?前面不是說人們在自然狀態下接受自然法的指導而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嗎?但也如前文指出的,洛克認為自然狀態也存在著諸多不便,人們的欲望和激情容易膨脹,而“誰企圖將一個人置于自己的絕對權力之下,誰就同那人出于戰爭狀態;凡是圖謀奴役我的人,便使他自己同我處于戰爭狀態”。這是因為,洛克旗幟鮮明地認為:自由是其余一切的基礎。所以,被置于絕對的權力之下、被人奴役,就意味著喪失了自由。推而廣之,凡在社會狀態中想奪去那個社會或國家的人們的自由的人,也一定被假設為企圖奪取他們的其他一切,并被看作處于戰爭狀態。由此可見,洛克在霍布斯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揮舞著他自由主義的大旗。
所以,人們為了保全自我的人身和財產,便可以針對他人的惡意行為和企圖進行正當防衛,這是人們的正當權利。但是,這并不能從根本上避免戰爭狀態,只是在戰爭狀態之中人們可采取的行動罷了,也具有不穩定性。由此,洛克指出“避免這種戰爭狀態是人類組成社會和脫離自然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如果有一種權威、一種權力,可以向其訴請救濟,那么戰爭狀態將不復存在,糾紛就可以由那個權力來裁決。
批判:我認為,公共權力盡管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戰爭狀態”,但仍不能根除。這歸根結底還是得靠組成政治社會的每個個體的“人”是否健康。如果公民沒有應有的道德,那就只能在利維坦之下茍延殘喘或忍受革命熱病的反復發作。
四、勞動與財產思想 第五章《論財產》是《政府論》的核心章節之一,內容廣博,由于我學識尚且粗淺、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只能站在前輩的肩膀上闡述其大概思想。洛克在本章的立論前提是:上帝將世界給予人類所共有,亦給予他們以理性,讓他們為了生活和便利的最大好處而加以利用;土地和其中的一切,都是給人們用來維持他們的生存和舒適生活的。但洛克緊接著便從人對自然物(世界)的共同所有權和人對自身的單獨所有權,說到人對自己使用自身進行勞動產生的增益、勞動果實的所有權,因為“這樣才對他有用處或好處”。通過歸私,人們有了私有財產,但歸私的過程不是單純的占有,而是人運用自己的力來改造自然的材料,使之發生變化,也就是“摻進了他的勞動,在它上面加入了某些自己的東西”,這個對象包含著勞動者的人格和力,是他理智和意志的實現,所以是“他自己的東西”,即“他的財產”。用洛克的一句名言來總結,就是:“雖然泉源的流水是人人有份的,但是誰能懷疑盛在水壺里的水是只屬于汲水人的呢?”
當然,前文提到的洛克的人性論也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名義上財產的共有,并不就消解了人膨脹的欲望(占有欲),雖然上帝將世界賜給人類作為共同財產,但對于具有貪欲和占有欲易膨脹的人來說,只有確保個人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來勞動,為私有財產劃分正當的界限,才能遏制膨脹的支配和占有欲。
洛克接下來筆鋒又一轉,指出財產應當是有限的,并且以供我們享用為度,“當這些東西超過他的必要用途和可能提供給他的生活需要的限度時,他就不再享有權利”。 而貨幣的出現使得財富的積累成為了可能,洛克也肯定這種做法的正當性,因為這同樣需要勞動——只不過是區別于體力活的腦力勞動而已。
勞動不僅是個人財產的基本條件,也能夠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產品。正如洛克所說,“勞動的財產權應該能過勝過土地的公有狀態,因為正是勞動使一切東西具有不同的價值”。這就進一步肯定了私有財產的正當性。
總之,洛克的財產觀就是:雖然自然的東西是人所共有的,然而人既然是自己的主人、自身和自身行動的所有者,那么便對自身的勞動及其成果具有所有權。當發明和技能改善了生活的種種便利條件的時候,他用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或享受的大部分東西完全是他自己的,并不與他人共有。
五、家族社會思想 洛克在第六章指出最初的社會是以家族的形態而出現的,包括夫妻社會與主仆社會。夫妻社會是基于男女之間的自愿合約構成的,男女結合的目的是延續后代,所以為了撫養孩子直至其能過自立謀生之前,父親有著照管扶養他的子女的責任,就有義務和同一個婦女繼續維持夫妻社會;而主仆社會則是由主人與仆人之間一種基于自愿契約的交易而產生的,這與完全被剝奪財產和人身自由的奴隸產生鮮明對比——事實上,洛克或許已經先于時代一步,在思想層面上“解放”了奴隸。顯然,洛克想要通過對實現風俗的重新解釋,來實現風俗和自然法的結合,就比如其筆下的夫妻社會和主仆社會中的妻子、仆人都并不處于丈夫或主人的絕對權力支配之下,都擁有一定的自由和權利。如果風俗與自然法相符合,能夠實現自然法的目的,那它就是正當的。由此也可看出洛克分析社會的方式:將現實社會中存在的某種經驗現象、該社會的基本構成邏輯和它所要達到的目的合在一起講。
六、政治社會思想和對君主專制的批判 前面指出,自然狀態下人們的生活存在著種種不便,所以有建立一個公共權力作為自然法的執行者和糾紛的裁決者的必要。而具體展開就是:“為謀彼此間的舒適、安全和和平的生活,安穩地享受他們的財產,并且有更大的保障來防止共同體以外任何人的侵犯”,人們就有必要“協議聯合組成一個共同體”,建立起政府來保障自己的自然權利。對洛克來說,政治社會的目的是要消除自然狀態中違反自然法和執行自然法的人帶來的不穩定性,這便需要兩個條件。一方面,必須存在一個高于所有人的單一權威,由它來運用權力約束所有人,這樣才能既有力量制裁任何以強力違反自然法的人,也避免每個人運用自己的力、按照自己的判斷來執行自然法,解決由兩者帶來的連綿不斷的戰爭狀態。另一方面,這個權威擁有的至高權力,必須有著自然法作為其道德前提。他必須嚴格按照自然法來行使權力,因為如果最高權力是任意的,那他就是對其他人施加不當的絕對權力,而不是自然法的執行者,卻與他人處于戰爭狀態了。因此,他的權力必須受到自然法和理性的約束。
那么這樣的最高權力歸屬于誰呢?洛克認為,既然自然法的執行權屬于所有人,而最高權力的本質是屬于所有人的執行權集合在一起,那么,這一權力的載體自然也就是屬于所有人組成的共同集體,人們在其中“合眾為一”,形成一個單一的共同體,達到理性和力的統一,從而克服自然狀態和戰爭狀態中各自為政的局面。因此,“真正和唯一的政治社會是,其中的每一成員都放棄了自然力并將其交給共同體,由后者來處理允許他向共同體建立的法律請求保護的所有事。每一個別成員的一切私人判決都被排除,共同體成了仲裁人,用明確不變的規則來公正和平等地對待一切當事人,通過那些由共同體來授權執行這些規則的人,來判斷該社會成員之間可能發生的關于權利問題的一切爭執,并以法律規定的刑罰處罰任何成員對社會的犯罪。”形成共同體的條件是,一個社會中的所有人達成一致同意,放棄自己執行自然法的自然力,將它交給這個共同體。由此,“當一定數量的人基于每個個體的同意,組成一個共同體時,他們就因此使這個共同體成為一體,具有作為一體而行動的力”。這個共同體,也就是洛克所說的國家。這樣的成員全體,也就是人民。
有一點需要引起注意,即洛克特別強調了“默許同意”的概念,因為人們往往不是以理性和明確自愿的方式,而是基于具體實踐的需要和有用,以習慣成自然的方式,通過種種風俗習慣來實現自然權利。我想,這或許是現代西方政治中“同意權”的重要理論來源吧?
雖然洛克在其理論中構建了政治共同體的美好前景,但事實卻仿佛并不如此。很顯然,洛克所生活的時代仍是君主專制盛行。對此,洛克解釋道:君主政體正是源于對父親治理權威的持續順從,因為“他們對它從小已經習慣,而且根據經驗,覺得它是既便利又安全的”;此外,君主制對于早期社會中的人們來說也是簡單明了的,將權力交予一人更有利于應對當時人們面對的主要困難:防御外侮和保障自身。而軍事行動對獨裁有著獨特需要(例如美國總統擁有戰時獨裁權),所以權力自然會歸于國王/君主一人。但到了后世,統治者在野心和奢侈的慫恿下,想要保持和擴大權力,于是“屠龍者化身成了惡龍”,“他們原來把這權力交托給另一人,目的是為他們自己謀福利,而現在卻發覺被用來損害他們了”。由此,洛克在理論上否定了“君權神授”的合法性,并揭示了其光鮮外衣下的丑惡嘴臉。
值得一提的是,洛克對君主專制的批評中很經典的部分是:君主專制狀態之下,假如有人問有什么安全和保障可以防止這個專制統治者的暴行和壓迫,這個問題本身就很難容忍,人們會告訴你,只要你問起來就死有余辜。“這仿佛是當人們擺脫自然狀態進入社會時,他們同意,除一人之外,大家都應當受法律的約束,但他一個人仍然可以保留自然狀態中的全部自由,而這種自由由于他掌握權力而有所擴大,并因免于受罰而變得肆無忌憚。這就是認為人們竟如此愚蠢,他們注意不受貍貓或狐貍的可能攪擾,卻甘愿被獅子所吞食,并且還認為這是安全的”。縱觀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古代或近代史,君主專制以及專制思想都充斥著暴力、特權和優越感,即使是在當代,它也猶如一個幽靈,飄蕩在部分人思想領域的高空而陰魂不散。
為了解決這種情況,按我的理解,洛克給出了兩個辦法:一個是賦予人們更換政府的權利,也就是革命;另一個就是對權力進行劃分以相互區別,也就是分權。政府的目的是并且僅僅是為最大多數公眾謀利益(很多方面),如果超出了這個范圍甚至是政府為謀自身的特殊利益而損害了授予它權力的公眾的利益,那么人們就有權收回政府的權力乃至進行革命,重新組建一個政府。
七、分權思想 洛克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洛克把立法權作為這三種權力中的核心,居于最高地位,并根據立法權的歸屬劃分了純粹民主制、寡頭政治、世襲君主制和選任君主制這幾種政體。此外,洛克從人們參加并組成政治社會(國家)的目的——和平安全地享受他們的各種財產以及實現這個目的的重大工具——法律出發,指出“法律與其說是限制不如說是指導一個自由而理智的行動者去追求他的正當利益···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在任何有法的被造存在的狀態中,哪里沒有法律,那里就沒有自由”。我以為,這是十分深刻而正確的思想。
同時,洛克也提出了立法權的范圍和限制:第一,它對于人民的生命和財產不是、并且也絕對不可能是絕對地專斷的,因為立法的初衷同樣是為了給人民謀幸福;第二,立法或最高權力機關不能攬有權力,以臨時的專斷命令來進行統治,而是必須以頒布過的經常有效的法律并由有資格的著名法官來執行司法和判斷臣民的權力。使用絕對專斷的權力或是以臨時的專斷命令來進行統治,都是把人置于比自然狀態更壞的境地,畢竟在自然狀態中,他們還享有保衛自己的權利不受人侵害的自由,并以平等的力量進行維護權利。“一個人置身于能支配十萬人的官長的權力之下,其處境遠比置身于十萬個個別人的專斷權力之下更為惡劣”。第三,最高權力未經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財產的任何部分。我認為,這從邏輯上說是自洽的,因為人們授予政府立法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全私有財產,但從現實實踐上來說是難以成立的,這本質上強調的是“私有財產絕對神圣,不可有絲毫侵犯”的極端自由主義。第四,立法機關不能把制定法律的權力轉讓給任何人。立法機關的權力也是人民授予的。
在第十二章《論國家的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中,洛克著重闡述了他的分權思想,尤其是立法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必要性:“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力,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借以使他們自己免于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并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使法律適合于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們就與社會的其他成員有不相同的利益,違反了社會和政府的目的”。對此,洛克隨后給出了他的方案:“在組織完善的國家中,全體的福利受到應得的注意,其立法權屬于若干個人,他們定期集會,掌握有由他們或聯同其他人制定法律的權力,當法律制定以后,他們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們所制定的法律的支配;這是對他們的一種新的和切身的約束,使他們于制定法律時注意為公眾謀福利”。令我驚喜的是,我發現洛克的這一方案與我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如此地吻合,這是建國時領導人對西方經典思想的借鑒,還是偉大頭腦所具有的共性呢?
此外,立法機關不常設,但可以選出代表組成委員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召開會議,行使一定的(而非最高的)立法權,這又與我國的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異曲同工,我想這也是讀書的一大樂趣吧,發現理論和實際的相通之處,正顯示了理論的生命力和提出者思想的偉大和永恒,如何不叫人心生愉悅?
最后,洛克認為執行權和對外權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因為二者內容具有交叉之處,如果把執行權和對外權掌握在互相獨立、可以各自行動的人或集體手里,這就會使公共的力量處在不同的支配之下,遲早總會導致紛亂和災禍。
總之,雖然分權思想在孟德斯鳩那里達到了其最光鮮的時刻,但無疑洛克的分權理論是孟德斯鳩的重要先導,也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Salus populi suprema lex,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謹以此為洛克《政府論》的思想闡述作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