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預測2023年的養老金,雖然會繼續上漲,但漲幅會降低,大約為3.5%。
社保法規定,要根據物價上漲情況適時地上漲養老金,現在的物價也是一直在持續上漲的,要是養老金不跟著漲,退休人員生活雪上加霜啊。
我國的養老金已經連續上漲了18年,但漲幅從近五年開始,就已經連續下滑,2022年上漲4%,已經是創了歷史新低。
鑒于當前的各種壓力,所以2023年養老金上漲幅度,應該位于3.5%-4%之間。
雖然大家都在一起漲,但低收入群體卻很吃虧。
一、差距還非常大。
我們可以算筆賬。
如果統一漲3.5%的話,5000元養老金的漲175元,2000元養老金的漲70元。
也就是說,高的始終高,低的永遠追不上,差距越拉越大,就別談什么共同富裕了。
其實,我國目前的養老金收入水平并不是很高,全國平均下來就只有3000元上下。
這點漲幅相對于現在的物價上漲趨勢而言,確實是太低了。
而且目前全國有退休人員1.3億人,大多數人的養老金低于3000元。
正因為這個原因,于是有人提議說,2023年可以換種方式,按照工齡發放養老金。
比如超過65歲,滿40年工齡發4000,30年發3000。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縮小貧富差距,早日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二、這個建議合理嗎?
1、退休后大家都一樣。
養老保險是按照工資的比例提取的,你繳費高,說明你的工資高,你在職幾十年已經享受了高工資的紅利。
退休之后,大家都不再創造價值,為什么不能向低收入者傾斜呢?
2、重視老工人的歷史貢獻。
很多退休老工人,都是被當年國企下崗安置的,工資很低,社保很低,養老金很低。
還有一部分退休工人,屬于當年買斷工齡的人,自己到市場上討生活,苦不堪言。
尤其是工齡30年以上的工人,都是當年支援邊遠地區,和參與國企建設的工人。
他們在最艱苦的年代,從事著低工資、高強度的勞動,在職時沒有積蓄,退休后養老金太低,生活質量如何提高?
所以他們認為,按照工齡上漲養老金,是考慮他們的歷史貢獻,和歷史性的“犧牲”。
當年他們做出了“犧牲”,為什么年老之后不給一點關照呢?
三、專家怎么看這個建議呢?
1、打擊高收入群體繳費積極性。
以前的老工人,工資低,繳費少,甚至在1993年之前沒有繳過社保。
高薪的人是這些年才出現的,他們的工齡短、繳費多,為養老基金做出了貢獻。
專家直言,如果退休后,工齡長、繳費少的人大幅度上調養老金,繳費高的人就不愿意多繳費了。
高收入的不繳費了,養老金池子的水就會干涸了,對大家都是壞事。
2、對長期繳納養老金的人不公平。
目前養老金的領取方式,是根據“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等原則。
基礎養老金越高,按照一定的漲幅下上調的錢數就越多。
還有很多地區,對高齡退休人員有一定的補貼,享受這些傾斜調整的退休人員,通常也能多拿到一些上調工資。
所以雖然上調養老金和工齡沒有直接關系,但是間接關系還是有的。
比如那些40年工齡的工人,可能18歲就參加工作了。但那些20年工齡的高薪人員繳費多,退休后拿到的養老金比老工人少,他們自然覺得不公平。
您認可專家的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