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說:“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于父母;創(chuàng)業(yè)還須深慮,恐貽害于子孫。”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謹守自己的行為,而不胡作非為,就是擔心自己的不良行為會使父母蒙受羞辱;開創(chuàng)事業(yè)也一定要深思熟慮,權(quán)衡得失,以免危害到子孫后代。
人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一個人處于社會中,不是單個的人,他還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發(fā)生聯(lián)系,他的行為帶來的后果不只是他個人承受,必然給相關(guān)的人帶來一定的影響。
在一個家庭中,個人與家庭緊緊相聯(lián),一人榮顯而全家皆榮,一人羞恥而全家蒙羞,特別是與自己有血緣關(guān)系的父母、子女最為直接。
榮顯,讓家人很有臉面,走到哪里就受人尊敬、頌揚,還可能為全家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羞辱,使全家人受人歧視,在人前抬不起頭,還有可能帶來經(jīng)濟上的損失。有時候,辱帶給家人的傷害很大。
從做子女這個角度來說,一個人即使成人,可以獨立生活,無論年齡再大仍然是父母的兒女。如果做人不講規(guī)矩,胡作非為,別人除了覺得他這個人為人處世不好之外,還會說這是某某的孩子,言外之意就是“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沒有盡到教育的職責,沒有把孩子教育好,讓父母蒙羞。
古人認為,子女謹言慎行,嚴于律己,潔身自好,多做好事,要光耀門楣,讓父母臉上有光,就是孝的一種表現(xiàn)。漢代,從民間推薦官員,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孝道,稱為“舉孝廉”
如果作奸犯科,做出一些違背道德、法律的事,給家門帶來罵名,讓父母蒙受奇恥大辱,就是最大的不孝。
其實,做父母并不一定非要兒女做多大的官、掙多么多的錢,最想要的就是兒女正派,常回家看看,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一個人做人做事不僅要為父母考慮,從做父母的角度來說,還要為子孫后代著想,不能光逞一時之能。
創(chuàng)立事業(yè)的時候,一定要深思熟慮,考慮縝密而周詳,“當路莫栽荊棘樹,他年免掛子孫衣”,不能隨心所欲,以免種下禍根,給子孫留下禍患。
有的人不看自己的實際能力,對社會環(huán)境認識不清,盲目投資,想一夜暴富,結(jié)果投資失敗,不但不能給家庭帶來好處,還欠下一屁股外債,自己還不清時,還需要子女替他還債。
其實,王永清這兩句話是互文,做人做事“妄為”、不“熟慮”,給父母帶來不好的影響,對子女同樣帶來嚴重的后果。
比如,欠下外債,會影響到父母的贍養(yǎng)問題和孩子的撫養(yǎng)問題,父母或者子女也會受到連累,為他償還外債。
比如,胡作非為,觸犯刑法,鋃鐺入獄,父母沒有顏面,子女會自卑,不利于身心健康。
有一個人被判了無期徒刑,入獄前他十分寵愛獨生女兒,他入獄讓女兒十分受傷,雖然個人很優(yōu)秀,卻堅持不婚。這時,他對自己的所做所為痛悔不已,常常痛哭流涕,為女兒將來的孤老終身而痛苦自責。
有一個人因經(jīng)濟問題入獄,他的母親領(lǐng)著他的女兒每天在街頭擺攤,想賺點錢把兒子貪的錢還上,想為他贖罪,減輕刑罰。可她們哪里知道,辛辛苦苦掙的只是小錢,遠遠填不滿兒子一天所貪的窟窿!
無論是作為父母的子女,還是作為子女的父母,一定要謹言慎行。做人要自律,不做出格的事,為家人爭光;做事要謹慎,不能行差踏錯,少做沒有把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