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82)
里仁篇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自我約束少過失
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有各種各樣的約束,有內在的約束和外在的約束。道德約束是內在的約束,是自律;法律是外在的約束,是他律。儒家主張自律,孔子在《為政》篇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他認為,用道德來引導人們,人們就會高度自覺,不會去做違法的事,法律只有通過道德的認同才能化為自覺行為,那么,就不會覺得法律是一種約束。
怎樣來自我約束?程樹德在《論語集釋》中解釋道:“內束其心,外束其身”,自我約束應該是從內到外的約束。
內束其心,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人生而有欲望,這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一個欲望推動著另一個欲望,各種貪欲接踵而至,永無盡頭。韓非子:“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明太祖朱元璋:“欲不除,如蛾撲燈,焚身乃至。”欲望多了就會生貪心,必然欲壑難填,終至縱欲成災。一些領導干部被“圍獵”,掉入權錢色交織的陷阱,其根源就在于私欲膨脹。為了滿足自己的不斷增長的私欲,貪污受賄,走向了犯罪的深淵。孟子提出:“養心莫善于寡欲。”要修養自己的心性,減少欲望,做到清心寡欲,穩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
外約其身,就是謹言慎行。《國語·周語》:“慎,德之守也。”
所謂謹言,就是說話要謹慎,不該說的話不說。在當今社會,言論自由,一些黨員干部就放任自己,不管不顧地亂發議論,甚至出現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錯誤的政治言論,說一些雷人雷語,開一些無原則的政治玩笑,這些都是違犯政治紀律的行為。
所謂慎行,就是行為要謹慎,不能超越規矩,孔子說他七十歲時“從心所欲,不逾矩”,他要求弟子要“約之以禮”(《論語·雍也》),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這些很值得黨員干部學習。對于黨員干部來說,慎行就要做到嘴不饞,手不伸,行不亂。嘴不饞,就是不用公款大吃大喝,不該吃的飯不吃,因為吃了人家的嘴軟,必然為對方說話辦事。手不伸,就是誘惑面前不能伸手,不該要的不要,不該拿的不拿,不貪占便宜,拿了別人的手短,必然被要挾,為他人謀不當之利;行不亂,就是守規矩,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不亂來。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只要從內到外地約束自己,孔子說“約之失之者鮮矣”,這們的人是很少有過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