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我們如何養老
老人“退而不休”為了誰?
聯播頭條,繼續我們財經頻道的系列節目,明天,我們如何養老。按照國家的規定,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是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致殘,由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可是我們的記者在調查中卻發現,有不少老人因為需要顧及下一代,只能選擇退而不休,原本應該頤養天年的退休生活也再度被套牢。來看記者發自上海的報道。
今年已經年近60歲的王阿姨在上海的一家公司退休已經10來年了,目前退休工資能拿到2000元左右,然而從退休后的那天起,她就一直在這家家政服務社從事業務員的工作。
王阿姨:我們是最低工資,1450。我們是早上八點半到五點鐘。我們吃飯不講時間的,反正差不多,時間到了沒事就吃飯,有時候有事就要很晚
下午一點半,記者見到王阿姨的時候,正好碰上她從微波爐中拿出剛加熱好的飯菜,為了省錢,她每天都自己從家里帶飯。而在采訪的過程中,王阿姨一直不停地咳嗽,她感冒發燒已經三天了。談起為什么帶病還要堅持工作,她說是為了剛結婚不久的兒子。
王阿姨 :(買房)都是我的,沒叫他們出錢,沒有貸款,當時我們買的房子大概是10000塊錢一個平方,總價是四十三萬多吧,當時沒有貸款就是我親戚朋友那里借的一點,都一次性付清了。多年的積蓄都上去了,還不夠,還借了。我自己還,我幫他們說過的,我借我還,不要他們還。
為了給兒子買婚房老兩口傾其所有,還借了親友不少錢。不僅如此,替兒子操辦酒席又花了不少錢。
王阿姨:(記者:那都是您出嗎?)辦酒水啊什么的,對啊;沒要他們一分錢。哎呀,中國老人就是這樣,一代為一代,對吧,這就是中國老人的悲哀我說
而在上海,很多老人都和王阿姨一樣,為了下一代不得不繼續工作。
周大叔
單位里有一位老同志,孫女要學鋼琴,她給她買個鋼琴,孫女要去學游泳,給她買票買單,為什么呢,因為兒子工資不高,媳婦下崗,她工資比較高一點,就要支援他們,她自己退休還工作了好幾年,關于因為身體不好的原因,過早的去世了,我們都為她很惋惜的
上海老齡科研中心老年人口所所長周海旺:那么前兩年我們和上海市老齡科研中心也專門做過這樣的調查,從孩子出生到孩子,到老年人去世,整個過程基本上都是單向的,主要的還是老年人在幫助他的子女。
明天 我們如何養老
年近七旬種地翁:我得為兒買房
為了給子女買房子、辦酒席,不得不帶病堅持工作,這樣的情形其實并不只是在城市里才有, 記者采訪中發現,在我國農村地區,這些靠著辛苦勞作養活了自己和全國人民的農民,根本就沒有退休這一說法,微薄的養老保險也不足以支撐他們的生活。不少年近七旬還有勞動能力的農民,仍在田地里辛苦勞作著,甚至還要為后代的生活,出錢出力。來看記者在山東進行的采訪。
下午兩點半烈日當空,高溫三十五度。山東聊城董王莊的菜地上,六十八歲的馬友德正在平整大棚邊上的土地。雖然已經年近古稀,他還是堅持每年在這個大棚里種上一季辣椒。
山東聊城莘縣董王莊村民馬友德:大棚里熱嗎
怎么不熱 熱呢 得有50多度 這時候沒法進 得早起 黑了干活
冬天干活也干到12點
盡管這活兒又苦又累,自己又年近七十,馬友德卻一點不敢怠慢。他告訴我們,現在物價越來越高,他們老兩口一年的花銷就要六七千塊錢,而這個四十米的大棚就是他們老兩口最主要的生活來源。
山東聊城莘縣董王莊村民馬友德:這個大棚一年給你掙多少錢 掙得錢不夠花的 連投資得三四千塊 算下來能收一萬塊錢 去了成本剩六七千塊錢
馬友德有三個兒子,前兩個早已成家生子,靠著種地種菜為生,收入本來就很少,小兒子才剛剛畢業在山西太原找到工作,生活壓力很大。盡管兒子們都很有孝心,但是馬友德卻堅持只要自己還能動彈,就不向兒女要錢。
山東聊城莘縣董王莊村民馬友德:孩子的錢還不夠他花的 倆小孩都上學 小孩 他個人掙 個人花(錢也不夠給你花的) 不夠給咱用的 不跟孩子要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山東就已經按照國家的規定實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而馬友德也正是這個制度的受益人。按照國家規定,他每個月都能領到養老金55元。但是按照現在的消費水平,這55元相對于他們的開銷幾乎就是杯水車薪。
山東聊城莘縣董王莊村民馬友德:有 養老金 55塊
不夠 (一個月給你55塊錢 一年給你600來塊錢) 六百來塊錢 不夠用
老有花銷的 00212018發的錢也不算多 國家發養老金 給老人
有這么會事兒(就比沒有強)
記者看到,馬友德的家里家具很少,老兩口生活節儉,還在盡量從不多的收入中攢錢。他的小兒子馬上就要在太原買房子了,能幫著小兒子買上房子,三個孩子都有了歸宿,就是他一輩子的心愿,而自己的晚年生活怎么過他還沒有去思考。
山東聊城莘縣董王莊村民馬友德:你還給他錢嗎
那也得得給錢啊 那你準備給多少 反正
也得個 咱莊稼人 能攢啥錢啊 蓋房子買樓也就買個樓角 七八萬十來萬吧 那么多那? 買個樓三十萬 你還不給個七八萬 那你攢的錢都給他啦 那不給他怎么辦啊 不給他 下學了才上班 才上2年班 那你不留點錢啊 萬一有什么用呢 再抬唄 借錢 還有倆大的呢
明天 我們如何養老(新)
76歲老人踩輪滑為96歲老母找養老院
中國人講究養兒防老,現在卻是老了老了卻仍在為兒女們付出。可即便是兒子孝敬,自己照顧老人,但是當兒子有一天也老去,無力承受照顧老人的負擔時,養老院也就成為了現實的選擇。接下來我們跟隨一位76歲的老人一起,看看他如何為96歲的老母親尋找養老院。
在江西贛州,劉翼鷹是個名人,雖然已經76歲高齡,但身材高瘦的他經常腳踩輪滑,穿行在贛州的大街小巷。這位輪滑老人瀟灑帥氣的姿態,讓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個外國人。
這一天,劉翼鷹老人又踩著輪滑出來,不過,這一次他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運動天賦,而是要給自己96歲的老媽媽尋找一家能落腳的養老院。
B:你好,你好。
A:你好,你是院長吧?
B:是的。
A:我有一個媽媽,90多歲,年級比較大。
B:那進來坐一下吧,坐一下。
冒著近37度的高溫,趕到這家養老院,劉翼鷹的衣服已經被汗水浸透了。但他沒顧得上擦一把汗,就急切地打聽起養老院的情況。
A:打聽一下,因為我媽媽年級比較大,像我們經濟條件比較差,我想臨時放一個月…像這里的價格是怎么樣的這個敬老院?
B:像你媽媽的狀況是什么樣的?再一個自理程度啊?
A:自理程度她現在還可以。
B:就是吃飯啊、洗澡都還能自己?
A:都能夠。
B:像這樣的,我們在900到1000這樣的。
贛州的八月依然暑熱難擋,可一聽到最低900元的價格,劉翼鷹仿佛一下就跌入了冰點。
我帶你去看看。
A:不要看。
B:不需要看了。
A:不需要看,我覺得基本上問一下價格情況,看看根據我們的能力,好吧,謝謝你。
每個月900元的費用,是橫在劉翼鷹面前一道跨不過去的坎。老人無兒無女,和他96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兩人都沒有退休工資,每個月的低保費加到一起也只有600多元。為了省下每一分錢,自己采摘的野菜成了母子倆最主要的菜肴,連吃肉也成了一種奢侈。
D:正常的情況下,我們才戶這樣的方法,肉食吃得很少,好像一個禮拜一次或者兩次,我買那個雞架吃。
離開了夕陽紅養老院,天氣比早上還要熱。但劉翼鷹還在繼續踩著輪滑鞋,為媽媽找養老院。大概一個小時之后,他又進入了一家看上去環境還不錯的養老院。
我這里居住環境你看看還是挺好的。
A:是。
C:屬鬧中取靜的一個地方。
C:然后我這里伙食費各方面,現在這些老人家他們都有口碑的,你都可以去問問他們,
負責人滔滔不絕地介紹,顯然提不起劉翼鷹的興趣。還沒等對方話音落下,老人就迫不及待地道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
A:我就想問你這里最低的。
C:最低標準是吧?
A:對。
C:是這樣的,我這邊就是說能夠全自理的,我收標準上面要求我標準是按1000到1500之間收,
比起前一家養老院,這家養老院最低的價格又高了100元,聽到這個數字,劉翼鷹又沉默了。價格成為了他最想打聽,卻又最怕聽到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