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帕沙古茶園和茶山沿途生態
從勐海起床已是八點,匆匆洗漱好后和妹妹到酒店附近吃了早點,然后按照昨天約定的時間去浩宇大城接寒子、調調和小瘋雨。她們三人準時出現在路邊。
上車出發時已過九點半,調調給帕沙的茶農多妹打電話,讓多妹發來具體位置。導航顯示,從勐海縣城到多妹家所在的帕沙新寨,全程32公里,開車需一個小時。
我們穿過不大的勐海縣城,開始沿著格朗和公路往山上行去。路面平整且寬度足夠,只是彎道多且急,車速一直較慢。還好沿途風景不錯,五人一路說說笑笑,時間倒感覺比平時快了許多。
經過多個寨子后,我們進入了更窄的一條路,繼續向前駛去。這段時間茶山疫情防控仍然緊張,幾乎每個寨子門口都有人把守檢查測量過往車輛。通過帕沙新寨寨門后,路況開始變差,多是狹窄的彈石路,坡度陡的地方,汽車多次打滑,費很大力氣才爬上去。
還好此時已接近目的地,轉過幾個急彎后,總算順利到達多妹家。車剛停穩,寒子、調調和小瘋雨就迅速下車打開尾箱,提著為多妹的女兒準備的牛奶進屋。
多妹的女兒在不遠處看到她們仨,就飛奔過來抱住寒子。寒子三人吃住在多妹家連續做了一周的春茶,多妹的女兒已把她們當做了最好的朋友。來之前就聽寒子說起,當她們將要下山時,多妹的女兒很生氣,說要把她們仨睡的床給拆了。此時再見,欣喜之情早把幾日來的怒氣淹沒了。
多妹家是哈尼族的傳統木房子,已有些年頭。我們沿木質階梯上到二樓,桌子上多妹已經準備好了午飯。水龍頭安裝在二樓陽臺上,洗手時站在陽臺眺望,視野極好。目光所及,遠處是連綿的山脈,近處是高低錯落的哈尼族傳統閣樓。
我測量了海拔,顯示1729米,勐海縣城的海拔是1150米。32公里的盤山路,海拔上升了近600米,山上的氣溫也比縣城涼爽許多。
多妹的丈夫四途從屋子里出來和我們一塊兒吃午飯。哈尼族漢子,黝黑俊朗,我們開玩笑說完全可以去做個男模了。
茶山的飯菜和那兒的茶一樣生態美味,從不讓人失望。我們都吃了個大飽,接下來自然是飯后飲茶時間。
調調已經在茶室中燒好水,多妹拿來今年的帕沙頭春古樹,正是我們到勐海的第一晚在“寒調瘋雨”茶室中喝的那一款,也正是這款茶吸引我來到帕沙。
潤茶時有風從窗外吹進來,我就聞到陣陣花果香。調調溫杯時將公道杯遞給我們依次聞香,湊近細嗅,熱氣帶著更加濃郁的香氣襲來,對我而言是不曾有過的體驗。
在山下第一次喝這款茶,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濃郁迷人的香氣,此時竟又是這番體驗。我私下里查了一下以往茶客們對于帕沙茶的評價,香氣濃郁竟是大多數茶客的共識,甚至不少茶客將帕沙的香贊美為“勐海第一香”。
第一泡入口,香顯、苦弱、水飽滿細柔;輕度澀感,很快化開,口腔爽潤。
第二、三泡,苦澀漸顯,香氣依舊濃郁;苦澀化得快,生津迅速,茶氣充盈口腔。
第四、五泡,漸入佳境,苦、澀、香、甜協調平衡,滋味豐富有層次;回甘自下齒縫、舌底、上顎、兩頰,深至喉部,令人愉悅。
山下喝時是小瘋雨泡茶,其間分別進行了一分鐘、三分鐘的長時間悶泡,隨著時間的增加,苦澀度明顯增強了不少,但都能很快化開。尤其是苦味,化開速度較快,隨后而來的是長久的回甘之感。
調調也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悶泡,飲后感受與之前相同。可見這款茶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茶人手中,都有不錯的表現。
有個小缺點,茶湯中細小煳片稍多,不過手工殺青,煳片屬于客觀存在的正常情況,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來不及喝一泡完整的茶,我們啟程前往四途家的茶園。茶山最吃香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車和皮卡車,一個人時,騎摩托車最便捷;人數一多,還得選擇皮卡。
這次連皮卡也坐不下那么多人了。四途開車,多妹、小瘋雨、調調、妹妹坐在前面座位上,我和寒子以及多妹的女兒則坐在車廂里。車行不遠,多妹的女兒經不住顛簸,只得停車把她抱在前排座位。車廂里只剩我和寒子。
路雖顛簸,還好沿途都是風景。我們扶著車欄站在車廂前面,從帕沙新寨出發,依次經過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山路上下星羅分布著茶農的房屋,同時也是一個個毛茶初制所。
古茶樹更是隨處可見,不少古茶樹就生長在哈尼人居住的寨子里。尤其到了帕沙中寨,許多樹齡很大的古茶樹緊挨著茶農的房屋。但這些古茶樹雖然樹齡大,價格卻起不來。受人為活動影響太多,吃夠了汽車尾氣和煙塵,與深山密林處的古樹茶相比,茶葉品質已明顯不在一個檔次。就像我在芒景下寨路邊看到的那棵桑葚,原想摘一顆嘗嘗,拿在手里才發現表面全是灰塵。
我和寒子談起了這個問題。無論是茶客還是做茶的人,首要應該關注的是茶園和茶樹所處的生態環境是否足夠好、足夠天然無污染,其次是制茶人的手藝是否扎實,第三才是樹齡大小。若一味反過來,總是首先追求樹齡,大概率會把茶喝偏了、做偏了。
穿過帕沙中寨,汽車駛入一片茶林間作地帶。山路兩邊是樹齡或大或小的茶園,各類高大的林木與茶樹混生,生態已是另一番景象。
繼續往前進入密林深處,兩面都是高大茂密的森林,鳥語和花香交替襲來,一路顛簸也算不得什么。隨后的路程,密林與茶園交替出現,記不得經過多少個岔路口,不知不覺已來到帕沙山頂。此時海拔顯示1828米。
四途將車停在自家茶園邊,我們紛紛下車向茶園走去。四途家的這片古茶園位于帕沙山頂一個斜坡上,一直延伸到下方的小山谷里。茶園四周林木茂密,山谷處有兩方小池塘,水源充足,我們笑說這茶園背山面水,真是塊風水寶地。
頭春鮮葉已采制結束,新梢嫩枝上都是被采摘過后的痕跡。茶園土壤疏松,透氣性和透水性都比較好,還分布有不少巖石,很多茶樹就生長在石縫之間。
茶園也被管理得非常好,枝葉疏密得當,生長旺盛。新發鮮葉葉質厚實油亮,嫩莖壯實,嫩葉間距大,品質優異。
我一個人鉆入茶園深處去記錄眼中的每一棵茶樹,不知不覺時間過去許久。待出來時,寒子和調調她們摘完山桃回來,都在等我。于是我們又坐上四途的皮卡車,前往下一片茶園······
風在香·轉山
2021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