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正好我有一個朋友想在上海買房,但預算只夠買市區老破小,他在瀏覽完鏈家之后問我:“為什么上海房子的戶型都這么奇葩,有的竟然是1室0廳,為什么會沒有廳呢?”我說你是沒見過更奇葩的戶型。比如,日不落戶型:
馬失前蹄戶型:
不過,千萬不要拿當下的眼光去看以前的事物,存在即合理,上海戶型的進化,既是上海人住房的變遷史,又是上海這座城市變遷的縮影。
我特想問大家一句,從出生到現在,您家換了幾套房?評論區告訴我。我父親就出生在上海50年代建的老公房里,也是福利分房的開始。按他的回憶,樓高大概四層,他們住在二層,一層四戶。住的是北向房間,面積13.5㎡。房間里放著一張半桌,鄰居來玩的時候可以把半桌翻下來,還有一個衣柜和一個五斗柜,床有兩張,一張小床、一張上下鋪,后來姑姑長大了,中間就架起了一張簾子。
當時的廚房在四戶人家的中間,是公用的,水泥板上砌了四個灶臺,每個灶臺上方有一盞燈,是用線拉的那種,另外配有兩個水池,四個龍頭,四把水表,當然免不了會開錯,所以有的人家水龍頭會上鎖。廁所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的,靠痰盂和手提馬桶過日子,后來利用廚房的陽臺空間才安裝了一個馬桶。彼時的房子完全沒有戶型可言,類似宿舍,對大家來說,只是滿足最基本的居住條件,能住能用就好了。沒有衛生間,當年上海人床底下得放一個痰盂
“隱私”在當時與其說是奢侈品,不如說對隱私的需求并不強。廚房成為鄰里間交融最多的地方,肚子餓了也經常能去鄰居家蹭飯,串門那真是家常便飯。這是鄰里關系的黃金時代,雖然有爭吵摩擦,但更多的是親人般的相扶相助。所以雖然早已不住一塊了,但我父親和同一層的鄰居至今都有來往,這種聯系比現在高層住宅親密得多。對了,我父親住的地方,后面就是一條弄堂,里面的生活其實也差不多。每家每戶居住空間逼仄,但不可否認,弄堂就是房子最大的“共享空間”,孩子們跳橡皮筋、“造房子”、摜沙袋、“斗雞”,樂此不疲,直到大人們做好飯,朝弄堂里叫喚吃飯時才結束。若以現在的眼光看,陽臺不錯,但廚房對著廁所,很難放餐桌,臥室客廳混在一起,動靜無分區、南北也不通透,硬傷很多。但在當時是先進戶型,體現了大家對于隱私、對于成套房的需求。獨立廚衛以及二居室大批量的出現還是要到80年代、90年代。在1985年,市建委制定了《上海市“七五”期間職工住宅設計標準》。這是上海最早一版的住宅設計標準,將多層住宅每戶平均建筑面積的上限,從此前的45㎡提高至50㎡,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圓兩室夢。你仔細看戶型圖,慢慢有了客廳的概念了,這一新標準最突出的變化是改變了過去無廳大房間的格局,設置了“過廳”。按照當時的設計,“可作就餐和會客之用,大小以能布置一單人床為宜”。所以那個年代,朋友之間做客會變多,女孩子可能也有了自己的大衣櫥。缺陷也是一目了然,至少沒有陽臺晾衣服吧,過廳面積也不夠大等等。另外,新標準里還有一些很人性化的設計,比如
考慮到上海的氣候冬冷夏熱,又不屬于供暖區,居室的朝向以朝南為主。
廚房的平均面積為4㎡左右,配有洗菜池、煤氣臺和操作臺,還附設有吊柜。
廁所取消暗間,面積為3.5㎡左右,配備抽水馬桶和浴缸,留出了雙杠洗衣機的位置,并設有兩用地漏和三眼插座。
煤衛空間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之后的一段時間,上海進入了塔樓的節奏,中環內特別多,XXX大廈、大樓。很多是港商開發的,N梯N戶,戶型奇葩、各種朝向。我以前住過一梯八戶的,30多層,老電梯。小區幾乎沒有,240戶人家樓下總共8個路邊公共車位。但在當時,與新式公房相比,塔樓至少有電梯啊,高層的視野也會比較好。
所以你要問我塔樓好不好,這不能一概而論,特殊時代的產物,放當時是不錯的。如果一定要選,首選房間朝南的,但拋盤量肯定比較少。
同一時期,上海還出現了很多外銷房,比如浦東的仁恒濱江園一期的部分,陽明花園一期,當然主力還是在古北和徐匯。②.設計理念偏國外,與現在國內主流的設計風格差距比較大,所以戶型看上去就像多邊形任意組合而來。真正的變革應該是在94年“藍印戶口”政策之后,這對于外來人口吸引力太大了,在上海購買商品住宅,具備規定條件的,一定時期后可以轉為正式戶口。所以,從94年開始,上海的土地市場開始蘇醒,開發商也嗅到了商機,大大小小本地、外地、甚至國外開發商涌進上海,買地,造房子。上海各區開始出現大量新建商品房。可以看到,雙南、明衛、明廚,甚至還有南北雙陽臺,在采光上進步非常大。而且客餐廳算是真正意義上結伴出現,并做到了分離。而戶型的快速發展期是在1998年之后,98年停止了40多年的實物分配福利房,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1998-2005年,戶型種類開始越來越豐富,也涌現出大批較大面積110-150㎡的住宅。比如外高橋某項目,建成于2004年,為113㎡2房,那個時候90-120㎡的2房是很常見,現在基本要做成3房甚至4房。2002年建成的浦東塘橋欣晟家園112㎡戶型,算是真正意義上的3房:能看得出來,2000年后的戶型最大的特點是追求南北通透,開間進深比很合理,而且客廳餐廳廚房和公衛組成的動區和臥室組成了靜區分離,互不影響。另外開始借空間以達到最大附加值,出現了飄窗,提高了房子的競爭力。主要是還是因為不斷有外來高新人才涌入,而且這個時候公積金和商貸開始廣泛使用,在金融杠桿的撬動下,買房出現了極大的利潤,所以這個時候的新建商品房開始往舒適度的房型傾斜。大家也知道,現在戶型90㎡基本都是3房,而這個做法是從2006年開始的。06年,國十五條70/90政策( 90平方米以下套型住房占全部套型70%以上,現多省已取消),目的在于遏制高房價,調控住房結構,讓更多的人能夠買上房子。當時,很多小戶型還局限在2房的設計理念中,萬科成為了戶型變革創新的排頭兵,萬科白馬花園(2009年)這個90㎡戶型卻打破了常規,做了一個3房的概念。可以看到,客餐廳面積其實挺大的,總體壓縮了三個臥室的面積。因為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大家覺得臥室只是睡覺的地方,應該把更多的空間留給社交,留給家庭娛樂。到了大概2010年前后,90㎡3房遍地開花。之后隨著房價上揚,新建住房的房型頗受總價的壓力,而3房也正好具備應對未來家庭人口變化的空間,90㎡做3房完全被市場認可。這幾年甚至出現了更小的3房,比如中海匯德里的83㎡3房2衛:
甚至出現了像首創禧悅風華108㎡4房和中海長寧第115㎡4房:雖然戶型越做越小,但我們還是能欣喜發現戶型的布局越來越精致了。①.戶型扁平化,長面寬、短進深;客餐廳橫廳設計,給住戶更大更寬敞的活動空間和向陽面。也有很極致的方廳設計,像路勁悅茂府的136㎡3房:②.入戶玄關不只是傳統意義的阻隔視線,或是放鞋子、包包的過渡空間,開發商都在挖掘它的新功能。比如廣南星園,在所有戶型的玄關位置做了一個洗手臺,進門就能消毒、洗手。④.市面上越來越多品質樓盤采用超大玻璃幕墻、廣角飄窗,不僅視覺效果震撼,而且采光也大為增強。注意下面兩個戶型的客廳采光面,以及主臥是兩面采光。總結一下,上海第一代戶型產品,弄堂和以曹楊新村為代表的一室戶不配套的筒子樓,基本是什么都不講究,有地方住就可以了。第二代戶型,是新式的公房,有了獨立的廚衛,有了隱私,也有了客廳雛形。第三代戶型,開始注重社交,出現了客餐廳,并且有了動靜分離,以及飄窗等附贈面積,整體面積也越做越寬敞。
第四代戶型,受70/90限制,開始越做越小,主打功能性,發展至今你可以理解為第五代,在儀式感、客廳面寬、主臥套房等方面越做越精致。回首上海戶型的變遷,從一間房到一套房,從擁擠到寬敞,從將就到舒適,在戶型不斷演變過程中,我們的居住環境發生變化。上海市場上的戶型,設計理念越來越貼近生活需求,而上海人的居住條件,也的確在變得越來越好。至于未來,我想戶型依然會跟隨我們的居住需求再次改善,我們也許還會搬家,但我們對戶型的選擇有了更多的期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