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方夢樵學習太極拳,日記中摘抄的心得體會。文中,吳鑒泉、趙壽邨、孫潤志等都是當時上海市國術館教師。文中這些大師的話,不同于玄虛而模棱兩可的古奧文字,是當下太極熱學習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吳鑒泉師云:
“凡摟膝拗步后腳向前邁進時,前腳不可立起;倒攆猴亦然。身要正,手要斜,所謂手斜系將掌背對正鼻尖,非向左向右之謂。玉女穿梭姿勢,手肘須對人之中部,彼抓我肘腕即翻肘擠對方腹部。凡各項姿勢,肘腕均無高過頭顱之理,否則即失中正之道。又云手之后手不可越過前掌,按出時由肩至臂至指掌須呈一半圓圈,則腰脊之勁可達指端,腳步不在大而在正。大則不易收攏,正則可以照顧四隅。未按時,坐后腿,前足尖翹起,足尖一落地,身手隨之按出,其勢不可擋。倘腳步偏于左右,則無效矣。以拳先擊人,宜先試之,對方一伸手即轉腕采之,轉腕之圈不在大,圈大則丟離,反授對方以隙,周身上下左右皆然。胸部被按時,先略仰而后沉腰化之,不必手助,對方即立足不穩,蓋即引進落空之意。若此時更用攬雀尾捋之,雖對方力大,又何所用?”又云:“太極拳之勁猶如秤砣,不問對方之力大小,均可使其隨我起落,但求用得其所爾。彼此右手握拳,手背相粘,對方用力即轉腕采之,采之不動,隨手發之。發勁之隙,意須向其肘下擦去,勁即到達對方腰部。若用力過當,勁反回來,推人不動矣。凡推手以使對方足跟浮起為度,不必用蠻力,否則不易領悟太極拳之妙用。爾等推我足不能浮,由于未得其當爾,茍得其當,一樣能使余跌出,不必以我為無敵也。對于粘隨二字之精義,說得明白點,即與對方接觸后,順勢略避其鋒,立即粘隨而進,并非不用力,不抵抗之謂。又推手時,也可說真打時,渾身僵硬易傾跌。但若只一部分松開,或有任何一部分不能松開,均屬無益。能夠渾身無一處不松,不能粘隨,不丟不頂,是必可觀矣。”
吳先生教手揮琵琶式,只將雙掌向上向外稍側,再抽右掌和左肘齊而已,比趙壽郝、孫潤志諸先生所教右掌須隨左掌揮一較大圓圈,頗覺繁簡不同。聞趙孫二先生說,練太極拳要先求開展,后求緊湊,是以初學圈子貴大。吳先生則云:“初練架-子,首宜姿勢準確,倘圈子太大,不中規矩,及易流為浮滑。如知繁簡不同也殊途同歸,要在善學爾。”
吳先生說:“太極拳雖有許多步法,不外從馬襠步化出。馬襠步胸和腹呈直線,兩胯和肩呈直線,尾閭和頭頂呈直線。變換弓箭步也然,其它動作也無不然。野馬分鬃固屬弓箭步,坐直仍是馬襠步;高探馬、左右分腳雖坐實一腿,若雙腳落地仍為馬襠步;扇通臂和單鞭僅右掌不同,此外并無分別。總之太極要尾間中正,處處以馬襠步為主體,自可中正矣。”
趙先生壽邨推手時,有時采敵之右腕至左膝按右肩;有時胸部被按時將仰跌,忽沉腰向左右捋,以化敵勁;或喉部被叉,同樣采捋以化敵勁,有時五指朝下,掌心向外虛粘敵腹。諸如肘腕被挺捉,乘勢往回收,無不化險為夷,使敵人跌出。總之,不外不丟不頂,隨來勢引退,使敵人力不著實,至對方力盡乘勢跟進,或采或捋或擠按,無不如意。在此不容毫發之時,須懂勁而后方能得勢。
趙壽邨先生推手,滿手圓圈,先采后發,對正方向,百不失一。又靠人用長勁,轉身用腰勁,才能得機得勢。
吳鑒泉言:“擠按時,先進身,后進手,發人易遠。”
推手時,每胸部被按,雖含胸沉腰,終不能立足。試以右掌護胸,左掌粘其右臂,俟其按近,胸部略一含胸右捋,立即向前向右捌勁,對方忽彈退,我也不覺費力。始悟收即是放,退須即進,不能以退讓為能事。
同學某,嬲吾推手,數合后試以掌粘其臂,彼方縮臂欲逃,吾伺機而進,應手倒退,左右皆然。當發勁時并未用力,對方欲縮,掌心已先覺,找清虛實發動,輕脆異常。
趙壽邨先生指點:“于化去對方按手后,可右捋或左采,如不得勢,更可用按勁,計有三面可發。”又云:“練推手時,勁要沉要長,久而氣足,發人自遠。”
孫潤志先生教推手時為予言:“化擠勁后,可捌其兩臂而按其胸。被捋時手宜松勁,免牽動全身。被按時宜松腰拔背,使胸腹呈一直線,以求尾間中正。倘不能中正,必失重心而傾跌。”余自省良久,覺胸部尚前俯不能正直,強之使直,即不得勁,孫君謂系少練架子之故。乃知練架子要時時注意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各要義,否則勞而無功。
初步推手,當捋擠按時,雙方用長擠、按勁。若向左右兩方采捋,胸腰肩臂有一不松,即會跌出。據云,初學如此人手,最易進步。
同學某君,用斜飛式試向我進攻。我用沉勁擊之,不意其左肘在我右乳下,因沉勢太重,反將沉勁引之自己脅上,肋骨被震傷。嗣據趙師言,彼用斜飛式,只須以摟膝拗步,輕輕化之,不必沉肘,致自己吃虧。試之果然。
趙師言:“按人須先用手輕輕粘住,徐徐按去,俟其退無可退時,再行發動。不論擠按均用此意,否則不能發人。”
問趙壽邨先生,太極拳中之白鶴亮翅為何使用?答:“接人右臂兩手各上捋,使敵人腳跟浮起,再用摟膝拗步姿勢發人也。”又問肘底看捶用法。答:“人以右拳擊我,即以右手接拳置左肘下,沉肘角擊其脈門,并以左拳沖擊其頦。”又問如封似閉用法。“右拳被人采定時,即以左手出右腕下,接住敵人之手,收回按人也。”“教太極拳者,稱謂太極拳系整體的,不能如外家拳之零著應用”。此言吾甚懷疑,前已言之。昨閱陳微明先生太極問答,有云:“和外家拳交手時,先要以手粘住敵人,如對方欲向上,即提而放之,向下則采而捋之,進則用曲線化之,退則乘勢發之,不問前后左右皆然。”是則太極拳之應用雖不拘泥于著數,但終未必離開著數,不過于應用時,比外家拳多一粘勁,隨敵人變化,而用著化打。
如果將太極拳拆開散用,若遇對方擊我上部,則以攬雀尾捋之擠之則最有把握。倘對方不肯先動手,可用摟膝拗步虛探其胸,對方一伸手招架,即可用如封似閉按其肩臂,未有不應手跌出者,歸根結底在于有經驗。
楊君教文說:“太極拳內容奧妙,非數言可盡,惟外表須中正、圓活,方是正當途徑:中正是縱,圓活是橫,頭與尾閭及著實之足跟呈一直線,則重心不失,即中正矣。手足搬動時勻靜有虛實,即圓活矣。野馬分鬃似不中正,但頭足均呈一直線,重心不失,仍居中心。”又說:“練架子不問快慢,動作須要勻靜,如抽絲一樣。若忽快忽慢,即為斷勁,不成為太極拳矣。”
趙壽邨先生教前后褲帶被抓的解法:“沉腰直肘,用肘底看捶步法向后旋之即得。又肘臂被捋時,用意隨之在皮層上運動,即無括痛牽動之虞。總之,與人交手時,俟其微動,即先發勁攻之,更濟以綿圓不斷之法,自易取勝。”
趙師又說:“不問推手或散手,最好先將一法學之純熟,再學第二手,當比多而不精者容易進步。” 無論肩或身體被擊,一面化一面要如“之”字形跟進,方能伺機得勢,若帶化帶讓,力即近身。答:“容易傾跌。化人之勁,須俟對方先動,跟其方向化之,不可自己先動。”
孫潤志先生言:“左足在前向右捋人時,右手向后采,而以左手帶捋往右外靠,勿令人近身。左手不靠即易被^牽動,腰則徐向右轉,不可亂動,否則易被人所乘矣。”
問太極拳推手被人擠按時,最不易化勁,其病安在?答:“當是時,身與肩固須軟化,但腕與肘則不可讓人,必須就勢向左或向右翻去,另—手更不可丟,否則,反將對方之力引至已身,若化不能化,及受其害矣。”
和趙壽屯先生推手,遇被擠按時,每化無可化。趙師曉余日:“此即綿綿不斷之勁,用于推手之功效也。按人擠人時,欲用力一推,一發無余,則其事簡單,對方易于避讓爾。必須用綿綿不斷之勁,使人顧此失彼,一逃避不可再避,然后能玩強梁于掌股,發人如脫彈之丸也。”
趙師說:“兩人手臂搭牢時,不必亂動,俟對方微動時,如力向左來,即讓左而進右;向右方來,則讓右而進左。所設進和讓,非單獨舉動之謂,乃借其來勁由我身上兜一圈子,自左而右或由右而左,依舊引至對方身上。如是力來愈大,去力也愈巨。我并未打他,他則自打自矣。雖然其最難之處,即在借對方之勁在我身上逗一圈子之一霎那,非懂勁有素,分清虛實,則不能運用自如爾。太極拳用勁打人并非用直線,乃用手于粘住對方之處,暗中畫一螺旋形之圓圈,圈至最后一點,重心已得,即用采力一推,尤如發動機之推動汽車飛機。”
練拳者于“眼神”二字,心似知其重要,但不明白何以重要,因缺少事實證明也。今若頭項被敵人卡住,試以眼神望住敵人,而將身側轉。則敵手即不得勁。若只扭身而不用目視,仍不能使敵人松手。眼神之妙如此,足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增一明顯的試驗證據。
趙師說:“化人之勁后,須同時乘虛進攻,否則仍成斷勁,易被人擊倒。” 孫潤志先生說:“遇被人按時,如不及化,可將雙手向后分采,否則即引動至自己身上,不能立足矣。”
推手時肘部被按,欲縮胸化避,每被對方發出,倘硬頂,則足跟易浮動。據趙壽邨先生指示,須以肘向外圓轉化之,此即太極拳中之扳勁,又不拘腕肘肩臂。倘被人擠按時,只須就其原有地位逗一小圓圈,則其化勁之效力,比用任何大力抗敵為大云。
孫潤志先生教我用捋之后手。要仰掌向后采,但吾試之未能隨心所欲。
悅太極!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