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從孔夫子舊書網購得《老上海百業指南》(上下4冊),閑暇拿著放大鏡從中尋覓老上海道路、機構、廠商、店肆、弄堂的蹤影,其樂融融。《指南》不是一般的工具書或地圖,從查圖中,可以讀出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你的、他的、我的。現分享如下:
1:朋友P小辰光住在海門路70號,除了對周邊的幾家電影院還有印象,其他記憶都模糊不清了。從《老上海百業指南》里(上P86)查到海門路,可奇怪是圖中竟沒標70號,根據位置推斷應是提籃橋警察分局,這與朋友祖父曾任職于警察局相吻合。霍山路百老匯大戲院(今東山影劇院)有他的兒時記憶。
2:在《老上海百業指南》(上P56)上終于再次看清了兒時住的老弄堂怡如里(天潼路646弄)全貌。記得小辰光跟大人一淘去祿源齋豆腐店(606號)吃過幾次豆漿,甜、咸、淡中最愛咸豆漿,其貨色多,還有老油條。從后弄堂穿過恒吉坊就是七浦路,靠河南北路口還有一爿老虎灶(176號)。
3:網友九聖堂想看當年塘沽路(四川北路與河南北路間)之街頭面貌,請求截圖。從《老上海百業指南》(上P61)截圖看,塘沽路原名文監師路,此路名取自來上海傳教的美國圣公會主教文惠廉,早期滬人稱主教為監師,故又稱他為文監師。將虹口辟為美租界緣起他的提議。
4:在《老上海百業指南》(下二圖45)中查到了合肥路107號的華良切面店和153號的建新理發店的前身:前者為同發糧號(旁邊是義豊米廠,今華良切面店工場間),后為福餘堂理發。兩家確是百年老字號。 5:網友nisidominus求教《指南》地圖上共濟會大樓的具體位置。“共濟會堂”最早設在廣東路上,后因成員不斷增多,1865年在外灘另尋址重新建造會堂,其位置就在“東方匯理銀行大樓”北鄰(今中山東一路31號),樓名:“善后救濟總署上海儲運局”。建筑為意大利風格,由建筑師Clark設計。大樓建筑有一樓大廳和二樓共濟會禮堂,還有辦公室、圖書館、閱覽室和茶點室、領導人的秘密會議室。到了20世紀初這幢老的“共濟會”被拆除了,1907—1910年期間,在它的原址重新建造了一幢全新的會堂。但好景不長,1930年這幢大樓被賣給了日本郵船會社。而后者買下后不知何因隨即就把它拆除了。
6: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的菜肴注重口味,上海菜尤其講究“濃油赤醬”。醬園在上海有著悠久的歷史,街頭巷尾常可見到白墻上兩個黑色大字“醬園”,很是醒目。如,《指南》上冊圖26標示:江西北路238號塘沽路口為“大隆”醬園。
6:如今“大隆”醬園還幸存著。“大隆”二字為武進唐駝題。唐駝原名成烈,字孜權,號曲人。幼時貧苦,江蘇武進人,1871年2月12日出生。因寫字坐姿不正而成駝背,遂改名唐駝。他的書法秀美遒勁,含蓄樸茂,時稱唐體,與沈尹默、馬公愚、天臺山人并稱題額寫匾四大圣手,二三十年代請他寫市招聯額或臨他的字帖為一時風尚。
7:近期,在與鄰居何老先生閑聊中得知,令尊在解放前開五金號的。當年何老先生年幼,有關五金號的事知曉甚少,后來從令堂那里聽到在云南中路慈淑里有一處,號名記不清了。據查《指南》(上冊圖12),云南中路近九江路的慈淑里3號確有“德成五金號”。之后,何老先生確認了五金號名無誤。
7:云南中路(九江路至南京東路)段現已不復存在,原址上現在建有超五星級世茂皇家艾美酒店(世茂國際廣場主樓部分,2004年開業)。上世紀80年代此地為萬象商都(云南中路西側),云南中路南京東路拐角處有一家工商銀行。2000年世貿集團收購萬象之后,在此地塊建造百聯世貿國際廣場(西起西藏中路,東至貴州路;北起南京東路,南至九江路)。
8:據盧灣區志“典當”篇載:“民國10年(1921年),協裕典當于康悌路(今建國東路)145號開業,為盧灣區境內有文獻可稽的首家典當。”,而《指南》下冊圖45所示,建國東路145號為“永裕當”(區志無記載),96號是“協馀當”。經實地查看,96號門楣刻有“協裕”二字,證實區志有誤。
8:盧灣區志將“協裕當”的門牌號記錯了,而《指南》地圖將“協裕”誤寫成“協馀”,靈感或許來自“綽綽有余”吧?(此今兄弟,綽綽有裕。—《詩·小雅·角弓》)。
9:據盧灣檔案信息網“淮海中路大事記”載:“1920年5月20日,雅廬書場在格江迭路(今柳林路)48號開業,1959年6月1日遷至順昌路315號,與同樂劇場合并,仍名雅廬書場。”經查《指南》下冊圖41,順昌路315號(原天廚味精廠斜對面)同樂劇場旁還有一爿同樂旅社(317號)。
9:近幾年,順昌路一帶靠成人尿片批發生意爆了大名,而已有92年歷史的雅廬書場卻孤零零地開在沿路花花綠綠的尿片叢中。順昌路315號正門是一家碗碟批發商鋪,“雅廬書場”4個紅色大字就在店鋪上方。要進書場聽書,還得拐進隔壁弄堂,從邊門進入。書場所在地屬于盧灣區116號地塊,現正面臨拆遷(復興中路至合肥路段)。可憐的老書場將淪落何處?
10:經查《指南》下冊圖45,永安堂國藥號位于勞神父路(今合肥路)196號,近貝勒路(今黃陂南路)口。沒想到,老國藥號竟然還在,現名為上海藥房。
10:遺憾的是,國藥號靠黃陂南路一側上方四個環形浮雕內的字號(永安堂號)已剝落。進藥房詢問有關永安堂國藥號歷史信息,竟然一無所獲。據周圍的老人說,這里原來是一家老中藥鋪“永安堂國藥號”,原來藥店的布局也是傳統的天井,中藥瓷罐和木抽屜藥柜,現在這些都看不到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