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全世界的準媽媽們都被告知在胎齡37周~42周之間出生的新生兒屬于正常的“足月兒”,擁有相對更佳的健康狀況。但這一術語日前被美國圍產學界重新定義-- 《美國婦產科雜志》將此時間范圍進一步縮短,認為出生于39~41周之間的新生兒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足月兒,而新定義也同時得到了美國婦產科醫師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與母胎醫學學會(Society for Maternal-Fetal Medicine)的認可。新定義旨在阻止醫生與患者過早(小于39周)進行不必要的引產與剖腹產。
“我們已經意識到在37周~42周之間出生的嬰兒健康狀況并不一致,” 來自麻省總醫院與美國婦產科醫師協會的Jeffrey Ecker博士談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39周之前出生的嬰兒在發育程度上略微落后,這主要體現在呼吸、聽力與未來的學習能力上。其原因在于新生兒約1/3的腦部發育在35~39周之間完成。而41周以后出生的嬰兒也同樣存在著一定健康風險。”“新定義基于研究得到,相對于來自于臨床觀察的舊定義將更加準確,”Ecker博士補充到,“當然舊定義仍然適用,但醫生應該知道最佳的分娩時間。”
新生兒新定義:
早產兒(Pre Term):小于37周
早期兒(Early Term):37周~38周6天
足月兒(Full Term):39周~40周6天
晚期兒(Late Term):41周~41周6天
過期產兒(Post Term):42周以上
拓展閱讀: 《39周前分娩算術閱讀能力較差》
懷孕的喜悅,最怕就是嬰兒未足月就瓜瓜墜地,導致身體不健康,但情況有可能更糟糕;美國科學家近期在權威的《Pediatrics》期刊上發表一篇相關研究,指出未滿39周就出生的早產兒在學習能力上可能會大打折扣,以8到10歲的孩童為例,早產兒在閱讀理解和算術能力出現障礙者,比例高出3分之1。
美國《時代雜志》(Time Magazine)2日報道,紐約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Colombia)調出1988到1992這5年間出生在紐約地區近12萬8千名兒童的資料,再對照現在他們的課業表現,得出了「越晚出生功課越好」(born later did better)的結論,而這個分水嶺就落在懷孕的第39周,早于39周就算是早產。
美國一項劃時代的研究發現,懷孕的第37到39周為胎兒腦部發展的關鍵期,因此想要生出「頭好壯壯」的嬰兒,最好屆滿39周。更進一步的數據分析顯示,37周就出生的嬰兒,發生輕度和重度的閱讀障礙(reading impairment)比例,較41周足月生的嬰兒分別多出14%和33%;相同情況下,基礎運算能力出現困難者則多出了16%。主導這項研究的Kimberly Noble博士解釋,現階段產婦懷孕滿37周后隨即進入分娩的「備戰狀態」,這時胎兒的生理機能已經發展完全,但腦部發展卻尚未完備。研究中發現,關鍵的腦部發展落在第37到39周,也就是妊娠期的最后2周;一項數據顯示,滿41周出生的嬰兒,腦中的「灰質」(grey matter)(或腦神經數)整整比滿37周嬰兒多出50%,這意味著智商、理解力、認知力等表現皆明顯突出。
該結論無疑是推翻相關領域既有的醫學認知,過去定義的早產兒皆指不滿37周出生的嬰兒,但若從「頭好壯壯」的標準來看,從39周開始才是相對理想的分娩期;但要注意的是,如果超過41周肚子還沒動靜,胎兒可能因為胎盤的老化而承受負面影響,這時就必須考慮用剖腹產(Caesarean section)的方式將寶寶取出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