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精神意味著從主觀精神的內在性和主觀性中走出來并在一個外在的外部世界中形體化了自身的精神,這個外部世界不是自然界,而是精神為了在真實世界中成為客觀的、實存的和有效的而為自身創造出來的一個世界。它是法律、倫理、國家等制度的世界,本質上是在世界中實在化了的理智即精神,是客觀精神。
1制度是演繹出來的
通常觀點認為國家是基于人們彼此間為了保護生命與財產的安全而達成的契約,懲罰的正當性在于因為是一個威懾因素,道德是建立在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基礎上的。在黑格爾看來,制度不是人類“偶然”發明出來,法律、道德、社會制度不是機械的、毫無內在聯系的主題理論,財產、契約、法律、政府、家庭等應當存在,具有合理的必然性,沒有一個是為了體現某種外來目的而硬塞進來的。它們的全部和每一個都是精神在世界中體現其本質的必要形式,有著絕對的有效性。
一切東西都必須被推演出來從而揭示它的必然性,每個東西都在宇宙這個有機整體中有其正當地位。演繹出一個制度就是去揭示它的必然性,揭示它在某個地方、某種狀況下應當產生出來。
2康德和黑格爾倫理學基礎的比較
康德的道德建立在理性之上,這個理性是個抽象。他的道德準則是: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行動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這樣才能不自相矛盾地使準則成為普遍的。康德的準則僅僅是首尾一貫,遵從同一律和不矛盾律的形式邏輯法則。這里的矛盾在于如果欺騙、偷盜、殺人會導致自相矛盾,為什么相應克制它們的道德、法律制度會存在?康德沒有給予回答。
黑格爾同意道德作為一個普遍的東西,不能建立在感覺、個人的直觀、實用的經驗等基礎上,必須建立在理性、普遍性基礎上。但他的普遍性是具體的普遍性,是概念。因此,它能夠提供不僅僅是同一律、不矛盾律這樣空洞的原則,而是形成道德和國家等的具體制度。不僅告訴我們,不得侵占他人財產,而且說明為什么及怎樣保障這些權利。
黑格爾的倫理學包含了所有康德倫理學中的真的、善的和高貴的東西,而沒有它那種缺點。康德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否定了那種把道德規則歸結為環境條件,在宇宙中沒有一個絕對的、無條件的實質性存在的觀點,而是將人類的純粹理性提升到成為道德的最高條件。他的缺點是,在他那里道德的觀念仍是空洞的抽象,沒有實體性的存在,這種空洞性如同他批評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的空洞性一樣,缺乏內容。黑格爾同樣是主張道德的高貴和絕對的實體性的戰士。但在他那里,道德不再是一個空名,而是充滿了內容的。 因此他比康德更進一步。
客觀精神自身發展分為抽象法權、道德、社會倫理三個階段。
3人是目的
“我”是自身相關并因而是無限的,因而是一個絕對目的,而不能被用作一種手段。因此,一個人不能把另一個人僅僅當作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而必須把別人也當做一個目的來對待,如同對自己一樣。這既是個人權利也是對別人的責任。法權的一般原則就是:“成為一個人并把別人當人看待。”
4財產
財產是意志的一種客觀化,財產權包含有排斥其他自我的權利,也包含它們尊重我的財產的責任,因為對它的不尊重也就是對我作為一個人的不尊重。
所有的財產權都是建立在意志客觀化和實現其自身的權利與必然性的基礎之上的,生命也是一種財產,但是,自殺是對意志的否定和取消,與意志的實現和顯示大相徑庭,所以不存在自殺的權利。
5懲罰是尊重人的理性
黑格爾和康德都高舉人類理性的大旗,懲罰之所以是正義的絕對行動,并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威懾,而是因為正義在自身中的絕對目的。罪犯被看作有理性的普遍存在是他的內在權利,他是由于理性的運用——而非環境、出身、他人等偶然性的外在條件——而犯罪,懲罰正是尊重他的理性,理性彰顯人的高貴和尊嚴。懲罰把他看成不是動物那種盲目、本能驅使的主體,那將把他降低到非人的存在。
罪犯是自己懲罰自己,他自己證明了暴力是他的法則,所以把這個法則用到他身上——即懲罰——是正義的。而且,懲罰是他不可分割的權利。